小学生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2019-11-26韩桂玲
韩桂玲
(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辽宁 盘锦 1242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教学中也注重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正确把握数学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不过在众多形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积累,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小学数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不足
(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时,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配合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教师的选择的合作学习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学生感觉自己不会,这是从学习内容来考虑的。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不合理等,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参与度不高,数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寻找对应的解决措施。
(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形式化
很多教师虽然知道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也在实际教学当中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对其本质认识的不够深入,使得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让这种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让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化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从教师角度来讲,有可能是有的教师怕让学生合作学习耽误太多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把合作学习的过程简单化,尽量减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可能是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时间,借着合作学习的幌子聊天。
二、要发挥出小组合作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分工等,所以本文就对小组合作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笔者认为就小学生而言,4人小组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发挥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独立的思想是交流的基础。小组成员在完成合作探究任务之前,每个成员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见解、困惑,也就是说大家是有备而来。因此,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教师适时安排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才有话可说,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才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