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习惯与维修保养对排放环保性能的影响初探
2019-11-26葛鸿雁
葛鸿雁
(河南省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税务局,河南 濮阳 457000)
前言
在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下,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除了在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积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外,还要加强汽车使用管理,避免因汽车状态下降、驾驶不当,增加其尾气排放。客观而言,汽车使用寿命较长,在其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耗,如果未及时检修,也容易对驾驶安全性产生影响。
1 汽车排放性能的环保效益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我国汽车市场为GDP 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实现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效控制,我国已经制定了国五标准,部分地区则开始实施国六标准,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环保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相关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从国一标准到国五标准,每一次标准的提升,都可以使汽车尾气排放量下降30%左右,对于缓解环境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推动下,先进环保汽车的研究与生产也受到了高度重视,落后产能则注定被淘汰。在此背景下,汽车排放性能的环保效益已经成为汽车生产者、消费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对于同一标准下的汽车产品而言,虽然其排放性能相近,但受汽车实际使用状态、驾驶习惯的影响,在尾气排放量方面也会产生较大差异。比如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水平较高,可以明显降低油耗及尾气排放量。相反,如果驾驶人员经常出现轰踩油门、紧急刹车等不良驾驶行为,则会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同时,这种危险的驾驶习惯也会给汽车驾驶安全性带来影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维修保养对于汽车排放性能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如果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不重视汽车维修保养工作,可能因汽车使用状态下降,出现漏油、制动障碍等问题,也会增加为其排放量及驾驶风险。在国六标准陆续实施的背景下,必须提高对汽车排放性能环保效益的重视,针对驾驶习惯、维修保养可能给汽车排放环保性能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 驾驶习惯对汽车排放环保性能的影响
2.1 驾驶人员理论知识水平的影响
驾驶人员驾驶习惯的形成,受其理论知识水平影响较大,如果驾驶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不足,无法意识到良好驾驶习惯对于汽车排放环保性能的影响。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证考试制度,理论考试是一项重要内容,驾驶人员首先要经过理论知识学习,通过科一考试,才能继续参加内路、外路考试。由此可见理论知识学习对于一名驾驶人员的重要性。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驾驶人员可以了解到交通规则以及安全驾驶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各种情况下的汽车启停操作等。如果驾驶人员经过理论学习,没有形成足够的安全驾驶意识,不了解违规操作对于汽车性能产生的影响,则容易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驾驶行为。在此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排放,导致汽车排放环保性能严重下降。因此,在驾驶人员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应渗透更多关于汽车安全驾驶、尾气控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作为理论考试的重点内容,确保每一名驾驶人员都能够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水平。
2.2 驾驶人员操作技术水平的影响
驾驶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需要在长期的驾驶过程中锻炼,相对而言,经验更丰富的驾驶人员能够对汽车尾气排放作出更好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驾龄较长的驾驶人员能够对各种行车路况作出沉着应对,避免出现急刹车等情况,也不会随意超车、并线,可以确保汽车行驶的稳定性。比如在汽车起步过程中,挂一挡起步,然后等到转速达到1000 转左右时切换到二挡,在随着汽车速度的提升切换更高的挡位。对挡位的合理控制,也可以起到减少尾气排放的效果。在驾驶证考试过程中,驾驶人员需要通过汽车起步、直线、转弯、半坡起步、车方位、S 弯路等考试项目,达到基本的驾驶技术要求。但由于在驾驶证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而且学员的整体训练时间较短,难以熟练掌握各项驾驶操作技术,因此容易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驾驶证考试管理,并为学员安排更多的训练时间。
2.3 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水平的影响
对于一名驾驶人员而言,必须形成良好的驾驶安全意识,始终将驾驶安全摆在第一位,自觉遵守各项交通规则,控制好自身的驾驶行为及状态。汽车尾气排放与驾驶安全性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果驾驶人员没有掌握安全驾驶技术,或人为违反相关安全驾驶要求,容易加快汽车构件磨损,进而增加油耗和尾气排放量。比如一些出租车驾驶人员存在许多不良驾驶习惯,为了节省时间,频繁进行变道和超车,在交通岗前加速抢红灯,这些危险的驾驶行为不仅会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量,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比如在等红灯的情况下,汽车处于怠速状态,发动机内可燃混合气体没有充分燃烧,会排放大量有害污染物。正确的驾驶方法是在汽车等待红灯时,挂空挡,然后从一档开始起步,从而减少尾气排放量。
3 维修保养对汽车排放环保性能的影响
3.1 维修保养频率的影响
在汽车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里数的增加,其自身构件性能难免会出现下降,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确保汽车行驶状态良好。一般按照时间进行划分,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大型维修保养,按照里程数进行划分,汽车行驶一万公里后应进行一次大型维修保养。平时的维修保养可以视汽车使用情况而定,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出租车等,应制定月度维修保养计划,每个月进行1 到2 次的维修保养。对于使用年限在7 年以上的车辆,由于其已经接近国家排放限制,也需要提高检修频率,适时淘汰。为提高汽车排放环保性能,应重点检查其发动机状态和机油性能质量。每次保养后,应对车辆进行怠速排放测试,通过测试后才能继续行驶。如果汽车怠速排放测试超标,则应对发动机进行检修,降低汽车实际耗油量及尾气排放量。通过合理确定汽车维修保养频率,可以使汽车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有利于提高汽车排放环保性能。
3.2 维修保养技术的影响
在汽车维修保养过程中,维修保养技术的选择对维修保养效果有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车龄在2 年以下的车辆,其排气状况能够保持良好,在怠速检测过程中,CO 和HC等碳排放指标均较低。而车龄超过2 年以后,则容易因老化和磨损,导致车辆性能状态下降,进而导致排放量明显增加。在此情况下,必须选择合适的维修保养技术,对汽车的老化、磨损构件进行检查和修理,如果受损过于严重,则应更换构件,恢复汽车正常运行状态。目前电喷式、化油器式车辆都已经配置了排气净化装置,能够对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污染物体积分数作出有效控制。相比之下,电子燃油喷射式发动机产生的有害污染物更少。再加上三元催化净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水平。
3.3 维修保养质量的影响
在汽车维修保养过程中,需要为维修保养质量提供保障。如果在维修保养过程中,没有发现汽车存在的潜在问题,比如机油质量下降等,则会导致汽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出现较高的尾气排放量。部分品牌汽车还容易出现烧机油的情况,如果为及时调整,对机油进行补充,还会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针对这些问题,在汽车维修保养过程中,应做好相关检验检测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汽车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汽车经过维修保养后,能够恢复最佳的行驶状态,从而为汽车行驶安全性提供保障,同时降低尾气排放量。因此,必须提高对汽车维修保养质量的重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驾驶习惯和维修保养都对汽车排放环保性能有重要影响,只有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定期对汽车进行维修保养,使其保持良好工况,才能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水平。这也有利于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