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七宗罪》陌生化的惊悚

2019-11-26姜季均

文学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暴食陌生化感官

姜季均

《七宗罪》以罪犯杜·约翰谋划的一系列案件为线索,从警察米尔斯和萨默赛特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场连环杀人案。杜·约翰以天主教的七种罪恶来惩罚世人,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七个犯罪场景,分别是“暴食案”、“贪婪案”、“懒惰案”、“骄傲案”、“淫欲案”、“愤怒案”、“妒忌案”。每个犯罪场景都有其恐怖之处,通过与《沉默的羔羊》等影片对比,我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陌生化成分比较突出的场景来分析影片惊悚的场景。

一.“暴食”的场景——各个感官的惊颤

场景,是电影、戏剧等作品中的各种场面,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七个犯罪案件的第一个就是“暴食案”,我们看到“暴食”者的屋子阴暗、灰黄,显得非常拥挤狭窄,地上和桌子上到处都堆满了食品,有些都已经腐烂还爬满了虫子。这就是导演在味觉上给我们制作的惊颤。紧接着镜头转向了被害人,我们从背后看到了被害人肥胖的身躯,整个面部泡在意大利面里,身上、脸上泛着紫红色的血丝,手和脚被铁丝捆绑在了一起,给我们视觉上带来强烈的冲击,这就是导演在视觉上制作的惊颤。此时导演采用的是特写镜头,看到这仿佛自己的头皮都在发痒,这就是触觉上制作的惊颤。后来法医进来把被害人的头部拎起来,这里导演加入了一个声音,就是把一样东西从水里拎起来的那个声音,这样的声音加上当时的画面让人感到发毛、发涩,这就是听觉上制作的惊颤。

此时的场景设计把人的各个感官都调动了起来。陌生化理论代表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它把人们从无意识中唤醒,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运用“反常化”的手段,来增加人们的感受的难度和延长感受的时限。《七宗罪》把人们的各个感官的体验都发挥到了极致。

二.“贪婪”的场景——细思极恐的战栗

紧接着“暴食”案,星期二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宗命案,被害人是本市有名的律师,犯了“贪婪”罪。米尔斯来到犯罪现场,地板的颜色是灰黄色,并且用黑色皮质的沙发布景,沙发的旁边是一架称,称旁边有几个大大的鲜红的英文字母“GREED”。这时一段类似于金属摩擦的诡异的音乐也随着这个大幅度俯拍镜头响起,整段音乐历时12秒,虽然很短暂,但其诡异的感觉更渲染了整个场景的恐怖气氛。警员萨默赛特翻看着几张律师死亡的照片,整段剪辑历时两分钟,其中闪现了四次案发当时的照片,这种制作恐怖的方法虽然是一闪而过,但还是给观众一定的回味的时间,这些关于案发现场的黑白照片中所呈现的恐怖影像以及导演在前段案发现场呈现的阴沉基调形成了强烈而惊悚的审美体验。

根据陌生化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艺术的功能是对日常生活方式支配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即把熟悉的、习惯化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法的加工变得不熟悉,使我们对它感到陌生、新鲜,从而对它发生兴趣。”导演在这里运用了一种静态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画面张力,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从而体验到不一样的恐怖效果。

三.“懒惰”的场景——死尸复活的恐惧

陌生化强调创新,主张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使审美主体感到新鲜感,奇特感,从而恢复已经钝化了的审美知觉。“懒惰”罪的场景堪称犯罪惊悚片中的经典之作,当所有人都认定这位被害人已经死去的时候,被害人却没有气绝的场景让观众倍感恐惧。警拿着手电筒在检查尸体,镜头也慢慢移动到了被害者的头部,被害者突然咳嗽一声,如同干尸的他在床上突然痛苦的挣扎,所有人的恐惧也达到了极限。这段场景在不断增加人们心理压力和不断切换的视觉场景之中吊足了观众紧张的情绪和恐怖的心理。犯罪电影中被害人死亡的固定情节让人们渐渐的熟悉,而《七宗罪》却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常规,突破了观众目前的接受视野,由此让人们对这个熟悉的场景产生了新的感觉,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猜你喜欢

暴食陌生化感官
一家人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感官训练纸模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感官训练纸膜
奇怪心理导致暴食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吃货的四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