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正确史观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和热点

2019-11-26唐晗悦

名师在线 2019年21期
关键词:史观历史观热点

唐晗悦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引 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历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拓展学生历史眼界,促进学生新旧史观的融合,教师需要用正确的史观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和热点,突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完善的历史观念。

一、用辩证史观关注社会和热点,提高学生去伪存真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最为彻底的辩证法,它完整、深刻,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大杰出成果,具有普遍适应性,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观念之一。目前,无论是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形势复杂多变,容易导致学生的历史观出现偏差,从而对社会与热点现象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认识[1]。这需要我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同时,用辩证史观关注社会和热点,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透过社会和热点的表象,深入社会和热点的本质,引导学生去伪存真。

例如,在教学《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中的“九一八事变”时,“柳条湖事件”是其中的重要事件,日本侵略者为了发动蓄谋已久的对华侵略战争,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认识,笔者联系日本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本质,即以所谓的高尚目的遮掩侵略的无耻嘴脸。

笔者引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关注社会和热点现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辩证史观,而且提高了学生辨别社会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用文明史观关注社会和热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时代在发展,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课程,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在教学历史时,教师要摆脱传统历史观念的束缚,将历史教学与时代紧密结合。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总布局进行了宏观规划,提出了五个文明建设,这一宏观规划体现出新的思想理念,要求我们树立文明史观,运用文明史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热点,架构起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桥梁,从而引领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三观[2]。

例如,在教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围绕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展开探究学习,使其认识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明史观。

结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笔者结合当前“晒家风、传家训”的社会热点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展开探究学习,挖掘“晒家风、传家训”背后传达的诉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同时围绕“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和热点,能使历史教学内容体现出鲜活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探讨近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借助主题活动的形式,拓展历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历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有助于学生从近代文明中发现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运用文明史观学习历史,审视社会和热点现象,这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三、用全球史观关注社会和热点,拓展学生历史学习视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交际的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成为常态,全球史观是全球交互频繁时代背景下历史观的新发展。全球史观理论将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突破传统历史观的狭隘性,揭示国家与国家从表层体现出很强的独立性,但在本质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互联网+”时代下,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一国发生的事件、采取的变革行为,将对全球其他国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全球史观,突破当前孤立化的历史观念,将历史事件置于全球大背景下,引领学生的历史思维不断深入;同时,全面地收集历史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开阔学生眼界,深化学生对社会与热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与思维的前瞻性。

例如,在“九一八事变”的教学中,针对如何认识日本对华发动的战争,不少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日本的侵略野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史实的配套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乃至世界大战的本质。受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日本为了摆脱经济与政治困境,急于发动对华战争。

在教学时,笔者结合南海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全球国家存在互相牵制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对钓鱼岛事件发布的白皮书,不是一种妥协与让步,而是基于全球视角,体现出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智慧,从而认识到我国的大局观,避免学生出现片面认识。

四、用生态史观关注社会和热点,提高学生生态认知素养

随着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升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生态环保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我国政府基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基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态势,确立生态史观,将历史教学延伸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立体化生态系统中,建立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历史观念。

例如,在教学《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论述:“我们提出来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笔者将这段论述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开发观进行对比,学生在围绕这两点进行探究时,认识到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境界、不同层次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诉求,并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在发展经济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智慧与前瞻性。

结 语

历史观的内涵是丰富的,正确的历史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基于发展的历史教学观念,坚持用正确的历史观引领学生,将历史教学与社会、时代热点事件有机结合起来,融正确的史观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开拓历史教学新视域。

猜你喜欢

史观历史观热点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4月高考热点关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