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社会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究

2019-11-26黄庆贵

名师在线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责任感法治道德

黄庆贵

(福建省仙游私立第一中学,福建莆田 351200)

引 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道德与法治课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服务社会作为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要求[1]。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1~15 周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学生的人格尚未健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尚处于启蒙阶段,尤其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教育,更应加强道德与法治课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在加强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养成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为社会培育栋梁之材。本文在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培育服务社会思维的意义,深入分析服务社会思维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培育服务社会思维的必要性

我国初中生年龄较小,正处于生命成长的第二个高峰期,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责任教育是必要的。根据课堂实践和翻阅文献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服务社会思维责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责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在这期间,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显著发育,学生乐于获取外界的知识,愿意感知外界新鲜的事物,但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获取信息的手段导致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鱼龙混杂,甚至有一些违法犯罪信息,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处事方式和人格素质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青春期阶段,学生的身体开始发育,会产生朦胧的情感和对异性的兴趣,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学生难免受其负面影响,忽略学习上的进步,容易导致学生人生观上的偏差。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让学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也有助于学生在早恋等其他认识误区上形成正确的态度,从而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二)社会责任教育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社会责任教育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适当优化教学方案,让教学设计符合初中社会责任教育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讲解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充分互动,提升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在道德和法制课中,教师应将社会责任教育作为讲解的重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加强对学生接触信息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二、基于服务社会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的优 化策略

(一)创设社会责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让初中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依赖学校的道德和法治课教育,因此当前初中德育和法治教育任务尤为重要[3]。在道德和法治课上,教师要积极把握课堂讲解目标,将社会责任感融入教学课堂,创设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责任感与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服务社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中扶摔倒老人的案例,让学生参与社会角色扮演,启发学生找出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为服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强化知识与服务社会思维的契合

融入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学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加轻松,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对于初中生来说,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自身对服务社会思维的认识。教师在讲解《关爱他人》一课时,可以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热点新闻,以此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讨论、观摩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强化自身对服务社会思维的认识。教师应积极解析社会热点,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思维的产生过程,让所学知识与服务社会思维更好地融合,引导学生构建所学知识与服务社会思维的深层次联系。

(三)合理布置社会服务型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布置社会服务型作业,让学生积极参加公共事务型活动。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性格相对敏感,有想要表现的欲望,也愿意参与社会服务型活动来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引导,从课程作业准备入手,结合社会服务型思维布置作业。这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在讲解《关爱他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关爱爷爷奶奶的作业,学生对老人回馈爱意,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家庭的温暖,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社会服务意识

除了合理地布置课下作业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这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责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初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趣味性知识演讲比赛、爱心捐赠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主题活动,使学生充分释放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

结 语

总而言之,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较多的问题,但是鉴于这门学科在初中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必须加以规范和改革,使这门学科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使其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为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引导,教师必须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责任感教育,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准备工作做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质,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使学生更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责任感法治道德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