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边城》中的美育
2019-11-26周明月
周明月
一.在优美的青山绿水中进行美育教学
1.小说《边城》中的青山绿水
《边城》中描绘了湘西茶峒的自然风光,小说开篇就说“茶峒地方凭山依水筑城”,青山绿水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而去”,小城沿山而建,“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水绕着山,青山绿水呈现出自然生命的活力和民族文化生命的意义,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自由、发展的新的世界。《边城》中建构了一个风光旖旎的湘西世界,湘西里有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自然,有一群勤劳朴质的乡亲,这片自然中民风古朴,山歌甜美,古老的神话故事在乡间流传,所有这些都给湘西增添美丽迷人的色彩。这里的迷人如果给一般人叙述,他一定会大肆地沉浸铺陈之词,极尽夸张之能事地述说其中之美好,然而《边城》中却不是这样的,他首先将你置于一个自然和谐的氛围中,然后像个久别重逢的好友坐在你的对面,沏一壶好茶,娓娓道来的向你讲述湘西的人和事,你会在他讲到美好的段落时莞尔一笑,尝一口清茶,让茶香浸润到你的心扉;会在他讲到苦难时低下眼眉,又喝一口清茶,让一股清苦直入心田;一个故事讲完,你会静静的细品着清茶,细细品味故事美好背后的痛苦、沉重。
沈从文说他的《边城》里述说的是“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在小说中作者“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作者在写湘西时“对乡土抱着平等的意识,并且在生命的意义上追忆乡土”2,所以《边城》中的描绘的自然风光比现实的湘西更加古朴,更有沈从文回忆中美好的人情、乡情。
2.品读《边城》的语言美
品读《边城》时,需要学生们慢慢品,细细悟,在纯净的文字中感悟小说的语言美。正如凌宇先生所言:“一旦开始认真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便从中感到一种极强烈的审美愉悦”3,沈从文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美丽的湘西是他的故土,他怀念湘西、热爱故土,自然而然的选取湘西的人和事来叙述,他对“对湘西人生透骨地切入”4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对乡土题材小说的叙述中,他的笔调宁静而又悠远,淳朴而又厚重,以至于“民族乃至人类的悲悯与忧患情绪”5,在他的小说中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学生在细细品读中提升了审美能力。
二.在一幅幅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中进行美育教学
1.小说《边城》中的田园牧歌
文学是创作主体的产物,作者作品中的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与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小说《边城》中描绘的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所处的乡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土生土长的、无意识的,是作家无法割舍的。
沈从文怀着对乡土的眷恋之情,用他们最浓烈的乡愁乡情之笔,用他们最深情的文字书写一幅幅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展示了他们具有象征色彩的“精神家园”。小说《边城》中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纯净的乡下画面,他的小说里的湘西都像是一首首牧歌,但表面宁静美好的背后似乎又满含着人生的凄凉。也许是受当地山歌的影响,沈从文小说中的语言像散文诗一般,充满水分。如《边城》里描绘翠翠的梦境,翠翠在梦境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她上上下下的到处寻找,他的寻找并不是没有目的,“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茸”,白塔上,菜园中,山崖上都有虎耳草,而翠翠在梦中灵魂都要去寻找的虎耳草又是“作什么呢”,原来,在这里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沈从文把少女朦朦胧胧的感情写成了一场梦,她的爱是一串梦。我们看沈从文写的翠翠就像在听悠扬的牧歌,别人也许会用箫来演奏,而沈从文是用手中的笔。
2.小说《边城》中的生活画卷
在《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作者“力图通过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呈现”6自然的景色、自然的人物、自然地生活,在对这个理想的世界的描述中,沈从文运用很自然的笔法写出了湘西世界的自由性和自足性,“生动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7,通过各种身份的小人物的描写勾画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湘西乡下人的生活画卷。这是一幅美丽宁静的山水画卷,画卷里青山上绿树苍翠、绿水中鱼翔浅底、水边的碾房里有劳作的身影,村庄里有一群善良友爱的村民,这幅画卷还在不断的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感悟美好的中国、感悟美好的世界!
沈从文的小说中讲述着沅水边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小人物的生活,河流构建了美丽的湘西。流动的河水给沿河的人们提供了必需的物质生活需要,水边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原生态的湘西民族文化的画卷,画卷里的湘西是一个淳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乡土气息、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记忆的家乡,也是他构建的美好世界。
3.品读《边城》的人情美
湘西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是沈从文童年记忆中的一本百看不厌的“大书”。他凭借着他对湘西世界的了解和感情,沿着沅水流域来建构他的世界,青山上绿树苍翠、绿水中鱼翔浅底、水边淳朴的人们,这些美丽的图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的迷恋。沈从文的《边城》小说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纯净的画面,他的小说里的湘西都像是一首首牧歌,但表面宁静美好的背后似乎又满含着人生的凄凉。学习小说作品时,湘西儿女的悲欢离合,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
三.在人性美的善与美中进行美育教学
1.小说《边城》中的善与美
《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非常精辟阐释了社会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习相远”造成人性的善恶分化。沈从文在创作中认为他所要追求的“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8,所以虽然沈从文作品中也有善与恶,但由于更多偏向善这一方面,恶就表现的没有那么明显了。沈从文的作品中,善与恶并没有单独地分离出来,而是善中包含着恶,恶中也包含着善,就看谁是主导了。沈从文追求的是“造希腊小庙。远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9,所以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会是他创造的“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形象,人物的善恶表现虽不明显,但沈从文还是希望“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0,《边城》中述说的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其中老船夫、翠翠就是善良与纯朴的代名词。这里的善良的人们远离城市的污染,仍然保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传承着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所以小说《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2.品读《边城》的人性美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里人性的善恶描写,在字里行间中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净化,通过表现善良与纯朴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重塑民族精神的理想。品读《边城》时,心灵也会受到感人进而得到真善美的净化,对善良与纯朴的人性美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
美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导学生是对人生、生命、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边城》中讲述的是底层人民的命运,品读时可以从深层次文化心理的角度去探寻、反思他们苦难的根源,坚持追寻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健康的人性。
四.结论
沈从文小说《边城》,让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的美丽湘西,看到了一群勤劳朴质的乡亲,看到了各种各样身份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多彩多姿的湘西文化中感受到了人类文化广阔的大世界,在学习中不禁对人生、对生命的进行探索和反思。小说《边城》构造的世界是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作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描绘那些悲欢善恶的人性故事,着力描述处在现代文明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意识,作者用知识分子理性的眼光来反思在现代化物质观念影响下人性的变化,一方面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对传统文化向更深层次延伸,达到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整体价值观取向的思考,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反思使人性具有超越狭隘现实的崇高意义。
注 释
1.习近平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10-18]
2.刘志荣.百年文学十二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9.
3.刘志荣.百年文学十二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9.
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6,231.
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6,231.
6.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6,231.
7.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8.
8.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8.
9.凌宇.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A].凌宇编.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重构[c].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8.
10.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4.
1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