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促进小学生知行合一德育提升的思考和途径
2019-11-26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三厂小学蔡春娟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三厂小学 蔡春娟
小学生行为习惯模式较为简单,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便能够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重视说教,却没有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这是德育教育最大的弊端。比如,教师在询问学生:“走在路上见到垃圾,应该怎么办?”学生齐口回答道:“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看似完美的回答,在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大多数学生的作为是视而不见,此类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常见,笔者便不一一举例。为何会出现该种情况?其原因是教师过于重视思想教育,忽略行为教育,思想没有进行内化,便造成了知行不一的严重后果。
一、童谣对于小学生知行合一德育的作用
童谣看似简单,实则内含深意,童谣表达直白,但却与生活十分接近,也展现出了儿童真正的内心世界。容易让人记住的歌词、容易传唱的曲调,深受儿童喜爱,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将小学生要遵守的道德编入童谣,让德育教育更贴近儿童生活和内心,能够改善小学生知行不一的德育教育情况,帮助小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完善德育教育方式。
1.童谣的生活性使学生德育生活化成为可能
童谣的内容反映了儿童看待世界的角度,短小而精练的歌词是小学生眼中的文学作品。童谣并非只是大家熟知的几首,童谣可以是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童谣的素材十分丰富,可以从生活、学习、玩乐中提取,但最终要让童谣回归到教育中来,这也是将童谣融入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能够帮助小学生之间进行沟通,获得同伴,将童谣作为实现交往的载体,能够让童谣进行有效的传播。在一起游戏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感知到集体玩耍的快乐,但加上童谣便能够让小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好地认知自身的角色,发展自身情感。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喜欢追逐打闹,但由于课后时间过短,无法让小学生解放天性,自由玩耍,但童谣就可以做到。比如:“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这首童谣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放学时间边玩边唱,既有童趣,又有一定的道理,童谣让德育教育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童谣的作用,实现童谣促进知行合一的真正目的。
2.童谣的趣味性使德育能满足小学生的情感意向
童谣节奏感鲜明、趣味性强,既有音乐的美感,又能表达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融入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感兴趣,尤其是童谣中出现的叠字、叠词,都让童谣的趣味性更强,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童谣能够作为游戏,让学生模仿童谣中的小兔子,让学生在传唱童谣的时候进行身体活动,为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绿色”的童谣自带德育性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绿色”代表着生命、积极、成长、青春等,绿色的童谣也应该具备以上条件,歌词中也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小学生在传唱过程中获得成长。教师应当规定主题让小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所观、所想、所做,创造新的童谣。比如:笔者提出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让学生创作童谣,学生开动头脑风暴,写出了“伸伸手,弯弯腰,环保环境会更好;果皮纸屑不乱丢,废旧电池要回收;卫生清洁身体好,大家快来一起做环保”这样的优秀童谣,这也表明了该名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德育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和生活,通过童谣创作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主动性,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利用童谣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方法
1.融入生活:童谣促进德育的途径
童谣代表着儿童的内心和生活方式,为童谣融入小学生德育教育增加了可行性,在实践过程中,将学校制度融入童谣,改变制度在小学生眼中的刻板印象,再将童谣变为一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比如在学校出操、春游、游戏中,可以让学生传唱童谣。比如《雁》这首童谣,最后一句为“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该句表示了团结和纪律的重要性,比起教师大声地说“跟上队,不要乱跑”要管用得多。童谣与排队制度的融合,让制度和德育教育真正融入了小学生的生活,成为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2.提升趣味:童谣促进德育的动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十分无趣,冰冷的词条无法让小学生感受真正的意义。但是,将冰冷的词条换成童谣,便能让学生理解事情的意义,并付诸行动。比如,将厕所和洗手池上贴的“请关紧水龙头”,换成“水儿哗哗流,小朋友们忙回头,随手关掉水龙头”的童谣,让学生在传唱之间关注水龙头,做到节约用水。同时,童谣还能让小学生之间相互督促,改变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处于最原始的一种状态,需要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童谣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音乐作品,代表了学生的内心和世界观,教师要善于利用童谣,让学生在传唱过程中拥有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并与行为统一,拥有知行合一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