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019-11-26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蒋玲芬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蒋玲芬
兴趣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因此,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滞后化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听解语文知识的灌溉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就课堂教学所讲解的知识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对课文进行反复细致的分析与讲解,极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进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缺失
通常来讲,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科目,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及极强的知识记忆能力,对此,为提高学生语文教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课文以及古诗的背诵与书写,长此以往,将会让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排斥感与厌烦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1.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离开家庭,教师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大多数学生对一门功课的喜欢其往往是来源于对该科目教师的喜欢,因此教师若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具有趣味性以及创新性语言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丰富,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积极开展学习,在拉近师生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趣味性教学元素与创新性教学元素,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针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教学整改,逐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促进下,积极主动开展语文探究活动。
2.通过多样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呈现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若想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让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来逐步培养其语文学习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情境对话、角色演练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之中,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语言运用技巧。例如,教师在讲解《井底之蛙》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或影片,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青蛙与路人的对话进行详细的解读,针对青蛙自身狭隘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述,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随后让学生以自愿的原则分别扮演井中的青蛙与路人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对话的开展可以在课堂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
3.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语文学习与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在问题的质疑以及寻找答案过程中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诚实的孩子》这一篇文章时,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当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时,兄妹二人都回答:“不是我!”文章中所用的标点符号是“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时,文章却采用的是“句号”。对此,教师可以适当抓住时机向班级学生提问:“叹号”与“句号”在应用时有何区别?并随机指着班级地上的一块儿纸屑问同学:“这是你扔的吗?”学生会立即回答:“不是我!”通过这样的课堂实验,可以让学生清晰知道“叹号”是对说话者所说话术的肯定;“句号”是对说话者所讲话术的不肯定。通过这样的授课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提问与互动环节中,体会语言学习的乐趣,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现实意义
首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来讲,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的初步阶段,尚不完善,同时也没有构成语文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其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通常来讲,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以识字能力以及朗读能力的培养为主,其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教师运用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对文章所讲解的语文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逐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