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式课堂,教育应有的模样

2019-11-26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孟文荣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5期
关键词:苏式文字人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 孟文荣

一、授人以渔,苏式课堂教学的人文魅力

记得我第一次备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时的感动与震撼。因为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它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历过非典时期的成年人,我深刻明白非典的危害,更能理解这种献身的坚持与伟大。然而我发现在我布置学生初步预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医生或者你对医生的认知时,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对这个职业有明显的认知。我进而想到,在很多次教学中都出现过类似情况,如五年级上的《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小恩科西的命运抱以同情,能够感知小恩科西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自由谈论: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艾滋病孩子,你会怎么做?不少孩子依然选择离得远远的,对艾滋病人缺少最基本的尊重与人文关怀,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就很难达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教学的功力不够,另一方面也与当下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关。

比如《小露珠》所透露出的奉献精神,《哪吒闹海》所折射的锄强扶弱的优良品性,《掌声》给予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极其深邃的。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必不可少,但是某些教师为了取得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果,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将有灵有魂、血肉丰满的人文色彩很浓的教学文本解读成枯燥无味、鸡零狗碎的应试教材,把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文变成肢解成应试教育的素材,而“苏式课堂”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渗透,当然,这种渗透并非是单纯的人文思想的灌输,而是指人文性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体现,是一种和谐的融合,而不是牵强附会。特别是小学生还不具备领悟作品的能力,枯燥的文本解读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不满,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当是文学文本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多角度的解读才是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去关注的角度。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我在备课时是倍感吃力的,不知道究竟应该从文入手还是从诗入手。从具体学情上来说,本班孩子大多十二三岁,长时间离开父母的不多,担心自己的解读生硬而无力,惶恐他们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经反复思考,最终确定以“文字的温度”作为切入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文字你读起来感觉心里热热的,暖暖的,这就是‘暖’,有些文字你读完后,心里感觉凉凉的,便是‘冷’,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文字的温度’。”当我以这样简洁、浅显且饶有趣味的导入引领学生走进课堂时,学生的积极性便大为提高。在执教的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文字的温暖”引导学生去感知,去领悟。

二、开放致远,苏式课堂教学的再创造

课堂不仅是教师的主阵地,更应该是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时间虽短,但是如能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与体验,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则被动听,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体验,未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再创造,而苏式课堂教学在现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文化的渗透,课堂结构的架构。苏式课堂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更注重师生与文本的相互对话与交流的再创造过程。有幸听过苏州几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薛法根老师是一根粉笔,一本书行走于课堂。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简约、轻松的愉快气氛,孩子们如雨后春笋般地举起手来,抢着回答问题,薛法根老师始终引领学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且振奋的状态,师生对话共读浑然一体。而管建刚老师则以培养兴趣为特色,演绎了“写意”式的智慧课堂风格,特别是他的作文教学,风格大胆而幽默,别具一格。尽管大师们教学手段不同,但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引领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在他们不漏痕迹的教学中,达到了“学生本位”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走在教育前列的工作者、实践者,应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让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理,这也正是“苏式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举例说明:四年级(上)有一首古诗《峨眉山月歌》。其中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对于“君”的解读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参考答案:“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老师们出现了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认为是月亮,有人认为是故乡,有人认为是亲人。教研活动的时候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师父比较倾向于说是“朋友,亲人”。当然,师父说的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后来仔细想想,这一说法还是颇有道理的: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种依依惜别的情思,解释为思念亲人、朋友岂不更为恰当。如果单纯地解释为月亮,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不免有些困难,甚至有些牵强附会之意。在我执教这一课时,也有学生提出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指谁?虽然在备课时,我也备到了君一指月亮,另指友人。但在上课时,没想到学生竟然独立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孩子用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句诗中的君意,点明了“君”指的是朋友。我也就鼓励了他的这种想法,顺势讲了下去。不管是语感还是理性判断,这都表明在学习上,孩子具有无限的潜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远比机械地得到什么更重要,而课堂的教学则是教师知识、智慧的重要传播场所。对于儿童来说语文教学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苏式课堂”则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猜你喜欢

苏式文字人文
人文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刍议苏式教育在体校英语课堂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