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19-11-26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张 婷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审美素养构建、思维品质提升、文化素养发展等方面。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知识学传递层面,关注更多的依然是知识的学习效果以及在考试中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指导缺乏长远考量,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切实从学生主体的未来发展出发,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并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一、夯实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来看,夯实语言基础,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开展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拼音,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识字量,并能够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实现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设计了识字目标,保证学生认识13个生字,能够准确书写“广”“升”“足”“走”4个汉字,学习“心、方”2个偏旁,并能够列举已学的汉字;在课堂指导中,教师如应对升、能等发音进行示范纠正,保证后鼻音发音准确;在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时,可以利用“开火车”的游戏,要求学生根据“火车头”的提示读生字,并组词,教师、学生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纠正。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创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趣味化的学习中提升了主动构建语言的动机,同时结合生活素材为语言运用创造条件。
二、渗透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小学生由于思维发展的局限,对是与非、美与丑缺乏深入理解,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更多的是评价主观感受,因此,教师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审美教育。例如在《村居》的古诗教学中,单纯的文字叙述难以帮助学生建立其生动、直观的情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画面,让学生在草长莺飞、拂堤杨柳中感受春天的美丽,在“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行为中体会快乐、闲适、无忧无虑的村居生活,进而在图片的辅助下感知古诗的形象美,体会其中的美学意蕴。再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雷锋的光荣事迹,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会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潜移默化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之美。
三、注重思维培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依赖形象思维。针对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语文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引导与构建,以逐渐推动其实现思维的发展与过渡。例如在《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不同角度画杨桃形成的不同形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新的角度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再如在《小马过河》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求学生深入角色,根据不同小动物的提醒想象小马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自主的氛围中实现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注重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加强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接触并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提升文化传承责任,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不同文化在课堂的碰撞与交织,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文化对比,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提升文化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多元化文化内容,营造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例如教师应加强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体会古诗词内涵,理解其文化背景,体会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构成中的价值;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名著,并进行交流与分享,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色;教师应积极引入国外的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绿山墙的安妮》《小王子》《木偶奇遇记》《昆虫记》等,让学生在文化沟通中获得良好的人文熏陶。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中,教师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即强化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加强审美与思维培养,渗透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