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以《诺贝尔》教学为例
2019-11-26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胡琍玲
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胡琍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目的是读懂,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懂“读”。读懂一篇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基于读懂,从课内的“这一篇”习得有关阅读的知识、技能、策略等,迁移学习,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得以读懂“这一类”文本,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读懂走向懂“读”,是阅读教学的智慧转身。笔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文《诺贝尔》,紧扣课后作业“学写小传”,实现三个关注,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懂“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力。
一、关注“取舍”——遴选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着对文本解读的多元与深入,教师会发现教材中蕴含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可以教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弱水三千,如何取饮?笔者认为,不管有怎样的文本解读,选择教学内容时,首要考虑的都是:哪些内容能体现“这一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真正成为学生最需要的“一瓢”?
《诺贝尔》一课,可以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在认识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或理解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或感受课文是如何描写的,或仿照课文写法随堂练笔……实践证明,这些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难事。但课文学完,毫无例外,课后作业“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完成。由此,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成了两张皮,怎么也合不到一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删繁就简,大胆取舍,遴选了“学写小传”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意在通过对小传整体框架和基本元素的研究,得出撰写的语言范式,让学生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由课内的感性认知向课外的理性实践推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这何尝不是在启迪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教师传授的,应该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为每一篇文本,量身定制最适切的教学核心:凸显一个核心内容,聚焦一个核心话题,设计一个核心练习,让学生学所当学,学以致用,形成一个发展阅读力的组合拳。
二、关注“扶放”——优化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给予,而要重视优化学习过程,从扶到放,授之以渔,留给学生的才是有效的策略与方法,他们才会从读懂走向懂“读”。
给诺贝尔写小传,是用简练的文字记录诺贝尔的生平事迹。学生第一次接触小传,不明白小传怎么写。因此,上课伊始,笔者先扶着学生走路:出示《居里夫人小传》《钱学森小传》作为范文,学生通过研读,很快发现科学家的小传一般是由人物“基本情况”“主要成就”“社会影响”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国籍、职业、生卒年月等。之后,放手采用“说完整”“说严谨”“说深入”三部曲来学写诺贝尔小传。
首先,引导“说完整”。《诺贝尔》的开篇运用倒叙手法,巧妙简介了诺贝尔的生平,萃取其中的关键词句,就能把小传的基本元素寻找齐全。因此,提炼信息,组织语言,引领学生把小传说完整,就成了首要训练点。学生阅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寻找表述诺贝尔上述情况的词句,交流发言,互相借鉴,互为补充,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把握了小传的整体框架。
其次,引导“说严谨”。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也是准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比如说诺贝尔的主要成就,学生往往会直接采用第三自然段“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这句话如果去掉“而”字,也是通顺的,课文为什么要加上它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学生明白了原来课文里用上“而”,是为了引出下文发明炸药。这时,笔者进一步启发“这里说小传时需要这个‘而’吗?”学生恍然大悟:需要不需要这个“而”字,要视语境而定,要视是否引出下文而定。这样的环节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把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不如此读懂,学生怎能懂“读”?
最后,引导“说深入”。小传虽小,但也要注意详略得当。如果读者想要对诺贝尔了解得更深入一些,可以在“主要成就”部分重点介绍他“最突出的成就”。因此,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就是一个“议学”的过程,发现问题、方法引导、训练搭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很快领悟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小传说得有条有理、重点突出。
以上教学按照语文知识、方法的学习规律展开,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呈现了“扶放结合”的理性与有序,优化了学习过程。
三、关注“你我”——引领互动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活动充满着变数,有着丰富的细节和灵动的生成,是课前预设和课中调整水乳交融的互动对话过程,这既是教学魅力之所在,又凸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学生学写《诺贝尔小传》的过程,其实是对课文的二度创作,能否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使用最精炼的词句,亟须教师的对话引领。比如在“说深入”环节,学生就遭遇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他们不知道如何把“发明炸药”这件事浓缩成几句话,笔者适时引领,让学生再次直面文本,触摸文字,学习掌握“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提炼起因、经过、结果”和“围绕中心句,提炼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来写”等方法,这样的互动对话引导得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懂“读”才能真正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课堂中关注“取舍”,关注“扶放”,关注“你我”,让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变得实实在在、清清楚楚,在学习中看得见,摸得着。从读懂走向懂“读”,我们着手的是“这一篇”教材,放眼的是“这一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