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情感,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
2019-11-26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陆红兰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 陆红兰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种课堂状态,那就是:低年级的孩子常常高举小手,回答响亮;再看看中高年级的课,却大多是沉闷无语,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什么让孩子在课堂上如此“沉默”?在我看来,情感的缺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教师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不仅有赖于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适时地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唤醒学生的思维,更要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达到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的,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一堂好课的境界。
一、荡涤心胸,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去荡涤他们的心胸,从而唤醒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迸溅着美的火花,处处浸润着美的甘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着的美。《二泉映月》一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再现了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他们会跟着《双截棍》的欢快节奏哼唱,喜欢《棉花糖》的优美旋律,更陶醉于《菊花台》的深情吟唱中,对于《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却不是耳熟能详,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乐曲中的内涵,更体会不到阿炳苦难的一生。为了让他们入情入境,体会这首名曲的情深意浓,我就一边播放名曲,欣赏美好静谧的月夜图,一边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用心听、看、想的过程中,立体地、多角度地发现了课文的语言美、意蕴美和韵律美,从而真正领悟盲人阿炳是借“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学生一旦入情入境,就能畅所欲言,原本沉寂的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2.激发想象,鼓励学生创造美
《爱如茉莉》是一篇叙写人间真爱的优美散文,文章语言平实,描写细腻。在学习了“爸爸妈妈执手而眠”这一画面以后,学生完全融入这温馨而又感人的情境之中。这时,我问:“爱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爱是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洁白纯净,幽香缕缕。”“爱是一句嘱咐,爱是一声叮咛。”“爱是彼此的牵挂,爱是相互的体贴。”“爱是妈妈嘴角恬静的微笑,爱是爸爸紧握妈妈的手。”“爱是妈妈清醒含笑的眸子,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此时再引导学生想象,将这些语言组合成一首小诗,在创造小诗中学生就体会到:真爱就在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
“情动而辞发”,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情境的创设,生动传神的语言,都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课文内容。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
二、同步生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情感
1.师生平等,情感交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学生表真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情感交流能够消除年龄、地位的差异,产生诚挚的师生友谊。民主平等的环境能让学生在老师的面前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深层次上达到共鸣。
2.搭建平台,生本对话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为实现这一互动,我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在课堂上,摒弃“分析型”“提问式”,抓住文中的经典,设计开放式的训练点,创设一种直率、真诚、自由的对话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体验的碰撞。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文字朴实、流畅、故事性强,如果注重分析,必将破坏文章的美,淡化情感,因此,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就抓住最感人的细节:“大黑骡子到底该不该杀。”让学生结合文本展开辩论,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怕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以情激情,唤醒学生的爱与热忱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体操,而语文则是情感体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真情的流露,用激情的语言、用真诚的笑容、用宽容的爱心感染学生,只有这样真情的交融,才能“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
1.用激情点燃学生的热忱
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没有对语文学习的满腔热忱,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再“激情澎湃”,台下却仍旧一片寂静。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语文知识独特的趣味性而精心设计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课堂上,一组“神奇的宇宙”图片展示,吸引了每一个学生的眼球,对宇宙、对课文充满了求知欲。
2.用激情唤醒学生的心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课堂中,我们美观的书写,精彩的朗读,精美的文字和丰富的表情,甚至于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总之,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教育的魅力在于唤醒,唤醒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老师高尚的教育情感和丰富的智慧所孕育的一种心灵人格的撞击和交流,让我们把学生“唤醒”,把真、善、美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我,在课堂上“小嘴常开”,让语文课堂步步生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