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微项目”实施的几点看法
——以“探秘膨松剂”为例
2019-11-26韩海洋
■韩海洋
2019年新学年开始后,很多学校陆续用上了新版的教材。在鲁科版化学新版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栏目“微项目”,必修1共安排了三个,分别是“探秘膨松剂”“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三个“微项目”分别对应各章的核心知识点。现以“探秘膨松剂”为例谈谈实施的几点设想。
一、本章价值、地位分析
必修1第一章包括三节,其中《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非常重要的一节,对于化学学科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搭建方法平台。“微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识别核心物质,结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认识核心物质的性质,进而全面体会真实情境下物质的应用。
二、“微项目”选取意图
选取膨松剂作为素材的意图在于:首先,膨松剂比较接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容易接受,容易产生兴趣;其次,膨松剂的核心物质为NaHCO3,学生在初中阶段对Na2CO3的性质和NaHCO3与酸的反应已有所了解,这样不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运用膨松剂来制作糕点、面点,容易产生成就感,能够进一步体会化学物质在制作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该“微项目”面对的综合复杂问题是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加入膨松剂,为什么可以使食品变得膨松?生活中常见的膨松剂,既有生物膨松剂又有化学膨松剂,而化学膨松剂中通常含有NaHCO3,这样就将综合复杂问题聚焦到了化学物质NaHCO3上。
三、实施设想
“探秘膨松剂”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上课前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分析常用化学膨松剂的种类及成分,并将结果进行整理。如探究NaHCO3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1.性质预测:(1)通过家庭生活中蒸馒头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认识NaHCO3。(2)通过比较NaHCO3单独使用和与醋酸混合使用,推测NaHCO3的化学性质,分析发挥膨松作用的物质CO2气体的来源。(3)预测NaHCO3的性质:受热分解、碱性、与醋酸反应。
2.设计实验证明预测的NaHCO3的性质。
3.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同学们应多关注生活中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多对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用途进行关联性的思考,多角度认识NaHCO3的性质。培养实验探究和证据推理的严谨科学态度,建立探究物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路径和认识模型。
第二阶段,课堂组织实施阶段。首先,同学们完成调查工作的汇报,实现复杂情境到具体化学物质的聚焦。其次,探究NaHCO3的膨松作用原理。最后,设计复合膨松剂,可以分为:先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物质来制成复合膨松剂;再结合柠檬酸的有关信息将对酸的选取范围扩大;最后对盐的选取范围扩大,从具体的物质归类到物质的类型。
第三阶段,设计复合膨松剂。根据复合膨松剂的组成要素,查阅资料了解面点生产中膨松剂的选用与作用原理,设计复合膨松剂。课后先自制复合膨松剂,然后用自制的复合膨松剂蒸馒头,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过程中的经验,并对影响馒头膨松效果的因素进行总结。
小结:在“探秘膨松剂”的实施过程中,先是基于学生的认识源于复杂的各类膨松剂,然后进行问题聚焦,最后再还原放大到复杂问题中去,增强了问题的真实性,体现了知识、方法和程序的真正价值。项目完成后,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究物质性质的思路,深入体会自己是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膨松剂的成分与作用原理的研究中,体会化学对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