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桥梁
2019-11-26杨向娜
杨向娜
(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吓田寨小学 河南 洛阳 471900)
2018年,在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同时,我们的课题“提升多文本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也在进行当中,什么是多文本阅读?为什么要进行多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究竟要怎么做?一个又一个问题冲击着我的大脑,我迅速展开调查学习:查阅多文本阅读领军人物及其专著;关注公众号,了解实时动态;坚持记学习笔记。然后,我便认识了多文本阅读大咖级别的人物蒋军晶老师,拜读了他的著作《让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学会写作》;认识了王君老师,研习了她的《王君与青春语文》《更美语文课》。这样一篇篇、一本本地阅读,带来的是一个个灵感和一次次顿悟,那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在阅读中,不经意之间就找了答案。多文本阅读,这是多好的桥梁呀,架通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桥梁。下面,我就从多文本阅读的特点来谈一谈怎样驾通这座桥。
1.阅读内容多元化,阅读方式发生改变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都经过专家的修改、调整以及审查,在结构和手法上比较单纯、一致,课堂上大多数时间用来练习感情朗读。多文本阅读教学所选择的文本相对是完整的,保有作者个人的风格,而且是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可能风格迥异,可能写作方式不同,也可能是同一题材,但切入角度不同。课堂上多采用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方式进行阅读,比如学习巴金的《海日出上》时,课堂上我带给学生了《海行杂记》中的另外三篇《植物园》《繁星》《海上生明月》,我问学生:“这么多文章,采用哪种方式读好呢?”学生有的回答“默读”,有的回答“速读”。这些阅读方式的练习,不仅为开展整本书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更加适应如今信息化爆炸时代的需求。
2.课堂结构改变,引起学生思维碰撞
课文阅读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强,课堂以教师讲解、批改、订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学,教师定出学习的目标和标准。多文本阅读教学因为是多篇文章,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安静地进行阅读,这就不由自主地改变了课堂结构,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建构意义,最终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
我所在学校位于杜甫墓附近,每年都会参加中心校举办的“杜甫文化节”,我们以杜甫为荣,期望诗圣的情怀和杜诗的精神能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杜诗的特点,我曾选择杜甫的《望岳》和张九龄的《望月》上了一次多文本阅读课“《望岳》与《望月》”。学生在朗读、赏析这两首诗后,马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了深刻地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读《兵车行》《石壕吏》等诗,学生就能深刻感受杜诗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了。这样步步深入地引导,就是借多文本阅读之力,引发学生思考,以便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激发学生自觉主动了解杜甫生平、学习杜甫诗词,感悟诗圣诗歌的精髓。
众所周知,整本书阅读不可能总是放在课堂上,这种自学能力是学生课外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必备能力。所以说,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前,如果课堂上扎实开展了多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就一定是无障碍的,愉悦的。
3.教学评价内容不同,练习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
课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的知识、技能,题目会紧扣课文讲出来,多半是有标准答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才能导出发现,它注重各种不同层次的理解,课堂上它的教学评价范围会很宽泛,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它注重的是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而这种复杂情境中的思考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更加得心应手。
4.阅读能力提高,学会接近文学的表达
多文本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多种阅读能力,如提取和筛选信息、比较、整合、分析、判断、创造等,这些能力,大都是多文本阅读中比较突出或特有的,在这种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许多接近文学的表达,如文学里的幽默与讽刺、故事中的转折、故事的高潮、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事物的象征意义等。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我坚持给孩子们上晨诵课,这也是多文本阅读的一种方式,以周为单位,每周诵读三首诗。今年春天在“春日组诗”朗诵周的一节晨诵课上,我选择了顾城的《种子的梦想》作为我们当天晨诵的主题诗,延伸部分我和孩子们一起模仿《种子的梦想》,联系到学生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实现伟大中国梦、多文本阅读三个方面创作了一首小诗《我们的梦想》,最后告诉孩子们:无论梦见什么?我相信,只要拥有梦想,永不放弃,我们一定能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绽放。这样的多文本阅读,开启了孩子们的诗意生活,美好的一天在诗歌中开始,梦想的种子在诗歌中萌芽,写作的灵感在诗歌中闪现……
总而言之,单篇阅读、多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都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无好坏之分,优劣之别,若架好多文本阅读这座桥,让三者结合,融汇贯通,我们的阅读之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