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路径实践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11-26陆琦
陆琦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1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业院校的使命担当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摆在优先位置。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顶层设计,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作为农业人才聚集地、农业人才培养摇篮的农业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也就是拥有了服务“三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中责无旁贷,要切实落实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职能,要有所作为、主动作为,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发挥高校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力。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面临的新机遇和对策
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章,必须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院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应该顺势而为,积极作为。
一是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旺盛需求,为农业院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新机遇。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019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建设”,农业院校应该抓住机遇扩大招生,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一懂两爱”的创造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同时,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及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的实施,为农业院校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提供了新机遇。农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培训资源和办学优势,提供短期技术培训、送技术下乡、科技扶贫等服务,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出力。同时,用好“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完成中高等学历教育。
三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推进,为农业院校进一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农业院校应该主动适应变化,适时设置市场亟需的新专业,如开设乡村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监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民宿和特色小镇设计与经营、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农业院校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新机遇。201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农业院校应该主动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节本增效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快科技创新,在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探索农业新型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要有更大的作为。
3 农业院校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一所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始终秉承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办学76年来,共培养了各类人才10多万人,为区内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学院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已有全日制在校生13400多人。学院的发展始终与“三农”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在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扶贫、农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3.1 致力于“一懂两爱”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是关键。必须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要有为“三农”服务的技术和本领,要能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为了培养“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学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促发展,持续不断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开设和优化专业,基本形成以农科类专业为主体,农、工、商、经、管、文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畜牧兽医、城市园林、食品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园艺技术5个专业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城市园林、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等6个专业先后获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每个专业分别获10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
二是创造性地探索出“6359”思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产学研的需要。“6359”指“六位一体”(教学、科研、生产、营销、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一体)的功能要求;“一系三品”(每个教学系生产出三类真实产品)的产品要求;“五个真实”(真实环境、任务、生产、产品、市场)的教学要求;“九个合一”(教学课堂与生产场所、指导教师与业务主管、实训学生与生产员工、实训项目与生产项目、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创新实训与科研课题、实训产品与企业产品、实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践育人与企业增效合一)的利用要求。学院现拥有现代园区示范型、有限公司经营型、教学工厂研发型、创业项目实践型、基本技能训练型等多种模式的教学实训基地,其中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自治区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三是探索“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狠抓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近年来共开设创业型学历班15个、现代学徒制班11个,组建创业团队84个。2018年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以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参加广西职业技能大赛获自治区级一等奖17项,二、三等奖100多项。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均在92%以上,学院连续13年获评“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被评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举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每年都吸引了超过400家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提供的有效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比超过4∶1。
3.2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002年以来,承担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13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广西自然科学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先后育成南校系列玉米优良新品种15个,在广西区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广西玉米、水稻、西瓜等农作物新品种审定23个、广西科技成果鉴定9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
农产品加工研究方面,围绕广西大宗优势农产品加工研发做文章,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香蕉、龙眼深加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香蕉果醋、香蕉果酒产品率先投放国内市场,有效延长了香蕉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了香蕉产业市场空间。
3.3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以来,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工作管理局、农业厅等政府部门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93期,培训村“两委”干部、农业技术员、农民2.2万人。
2015年8月,学院挂牌成立“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学院”。作为重要培训基地,学院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任务,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培育对象,以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主,兼顾培育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致力于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至2018年底,学院已为广西各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661人。2017年,学院获评为“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示范基地”,是首批21家综合类示范基地获选单位之一,2018年获批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这将为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发挥服务“三农”的教育培训功能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机会。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教师。经农业厅评选,学院3名教师获评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名师,3门课程被评选为自治区新型农民培育精品课程,8项课件被评为优秀课件。“教学相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4 第一书记助力开展精准扶贫
2015年以来,学院共选派14名优秀青年干部到靖西市禄峒镇,分别挂职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展精准扶贫,出色完成了入户识别及数据录入、协助科技服务团队和后援单位开展技术指导及完成各项帮扶任务、协助开展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并协助做好新班子培训、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户发展产业等方面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信任和群众的好评。
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协调组织下,全院共有203名党员、教师对218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学院落实帮扶资金、组织教职工捐款、协助贫困村成立食用菌、养蚕、生猪养殖等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果树、粮食、蔬菜、家畜、家禽、食用菌、蚕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等8个专业技术服务队,有效推进了产业扶贫工作。
3.5 科技特派员助农增收致富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坚持不懈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咨询与服务。现有45名专业教师受聘为贫困村科技特派员。从2012年起,学院共计派出科技人员(专业教师)担任贫困县(村)科技特派员162人次,仅2017年一年中,科技特派员下乡实地开展科技服务704次,开展技术培训5969人次,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98个、先进适用技术57项,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45项,指导研发新产品4个。指导建立53个产业示范基地(点),受益人数2.36万人,贫困村接受服务对象增加经济效益530.59万元。
3.6 精心打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
每年暑假,学院团委都会组织师生100人左右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1997年开始,已坚持了整整21年。参加活动的团学干部,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开展志愿服务、党团知识宣讲、农村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咨询服务、书物捐赠、关爱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考察创业新成果、开展精准扶贫相关工作等实践活动,足迹遍及广西区内兴业、武宣、马山、来宾、靖西、忻城、天峨等县(市、区)的乡村。自2003年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全国学联表彰,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之后,学院又相继荣获全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区直机关“一团一品”十佳团建品牌项目和区直机关团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 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农业院校更应该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守“三农”情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性,把课堂开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