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课前预习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9-11-26叶丽媛
☉叶丽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说得好,学习也是一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课前预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进行有效预习,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这是我们探索的一个切合实际的课题。
一、为什么要课前预习
“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预习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指引着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其实是一种很好也很轻松的学习方法,提前熟悉功课,让自己知道课本的难易程度,有侧重点地学习,上课时方便提出问题,对课本知识的纵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前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砍柴前要腾出时间来磨刀,课前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可以是上完一节课之后与上课之前的空档。如学生回家的晚上,安排在作业完成之后用部分时间预习,借用工具书等来自行解决问题。预习时间也可以是早晚读的部分时间,或者是上课前十分钟,即从每天的晨读课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新课文:短短的十分钟难以收到预习成效,让学生初读文本,了解新课文的重难点,有何困惑和疑点;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支篱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上课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并不断地检查预习和强化预习习惯,养成主动地去预习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会学生预习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一步明确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的内容,强化预习步骤,从读开始,理解字词和句子,理解段落大意及主题,然后去解决课后的问题:读课文,划出文中生词;把生词注音或加注解,抄在预习笔记上,多读几遍;找出与生字字形相近或易混的字抄下来,组词;抄写文中重点的词语的意思,找出本课新出现的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再读课文,读通顺;第三次读课文,概括主要段落内容和中心内容;尝试解决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如何有配套练习题也可以完成预习的题目。有不懂的地方可标识出来,在课堂中可以提问。
(三)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1.读。读三遍课文。标上段落序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四不——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划出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划。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生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划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段,做到重点突出,对描写精彩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做标识,如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了的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想。思考在文字上、语句上、各段内容上、中心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及时记录下来。
5.练,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和配套练习题,查找工具书会做的把答案写在草稿或练习册上,不会的要标注出来,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特点,学期开学就为学生制定了“预习五步曲”的具体预习步骤。
(四)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编制有效导学案 为了体现“预习五步曲”我还可以将预习五步法设计成问题,并编成导学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步骤有方法的预习。所谓导学案,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学生知识的差异,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进行有步骤的预习。除常规预习外,我还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前检查促进学生预习 有了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行,不去巩固,那也是虎头蛇尾。我们如果落到实处呢?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那么检查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平时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重视预习的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也不知道,学生已经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反正老师也不检查,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科的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安排学生预习时间,教会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教师检查巩固学生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养成自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