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元教法,建构高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2019-11-26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兴小学俞静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俞静华
伴随现代教育理念中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一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开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逐步优化教学的形式,从而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反馈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存在部分课堂中教师不指导如何优化改进,解决课堂中存在的学习兴趣度不高,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信息技术课程仍然处于低效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探索阻碍课堂实现高效性的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经验的积累,从而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行为产生的动机,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基础动力和支撑,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有效的导入设计能够让学生迅速地从课下的状态转移到学习的状态,从而进行知识的有效认知。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改标准,以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由导入环节自主进行信息技术学科中知识的认知,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建构奠定基础。
例如,在《认识计算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直观情境构建的形式,完成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致。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开、关机的方法等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于上述内容,在课下,教师将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场景进行剪辑,并配上欢快的音乐,构成课堂导入环节中的素材。在课堂的伊始,教师将提前制作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画面中,将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上,并通过视频当中的内容,认识到计算机在生活中存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从而改变自身的学习状态,提升对本节课计算机操作以及基本结构等知识进行探寻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借由视频当中的场景,向学生进行设问,使得学生可以基于教师的引导,更加迅速地融入课堂之中,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显而易见,在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使用视频等多元化的方式,优化导入环节的设计,从而增强学生认知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致,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灵活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探究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环节,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重视问题在课堂中的应用,尝试根据课堂当中教学的信息技术重点知识等内容来设定问题,保障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使得学生可以在思索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走进网络论坛》这一课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促进学生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探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注册BBS的重要性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操作行为”等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BBS的注册呢?注册的流程是怎样的呢?”“当我们注册了BBS后,可以进行语言的随意发表吗?”创建课堂的探究情境,使得学生在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逐步认识到注册BBS的方法以及在网络论坛中发表言论时的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可以在自主思索及教师的指导下,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不难看出,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工具,让学生在自主思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的质量。
三、开展合作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积极的合作与沟通,来进一步强化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效果,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但是,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开展合作活动中不注重细节的建设,以至于合作学习活动不能彰显应有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活动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强化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当对合作活动中组员的安排以及任务的设定等多方面的细节进行优化。
比如,在《输入文字》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在实际开展合作活动前,教师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认识到学生对WPS软件中文字输入方法的认知水平。随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互补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人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的学生在输入文字这一计算机操作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紧接着,教师向学生设定共同完成一篇文字的输入这一任务,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商讨可以使用的输入方法,熟练掌握WPS中进行文字输入的方式,从而提升对本节课的认知效果。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多元互评的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在本节课中合作学习的表现,从而基于多方意见,逐步改进自身的学习行为,更好地进行其他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可见,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安排,能够促进合作活动展现应有的价值,实现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四、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小学生由于生活的背景以及接受教育经历的差异,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量、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等方面。在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的科学性,从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符合自身能力和知识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中,建立认知的信心,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用键盘打字》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将班级当中的学生定位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学习层次,为分层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布置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设定让学生掌握键盘打字的方法,探索键盘打字的规律的任务,而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设定让学生提升键盘打字的速度,逐步练习盲打等技巧,探索多样化键盘打字的方法等任务,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最后,信息技术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特点,设定差异化的评价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的任务,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在符合自身层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中建立信心,提升认知实效。
总而言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建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在之后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应用中促进经验的累积,逐步实现高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体系的生成,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