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
2019-11-26☉袁芳
☉袁 芳
现如今,社会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创新思想启蒙重要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数学教学原则,以及课堂教学对策进行明确与更新,从而让小学生在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下,实现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品质,为其今后成为全能型、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原则和对策,展开有效分析。
一、尊重学生主体原则,重视数学课堂环境建设
作为新时期数学教师,必须顺应素质改革思想,尊重学生主体原则,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合适的课堂环境下,自主、自觉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首先,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气氛有效营造,构建一种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思考和讨论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形成。比如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围绕自身对的数学知识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同时,数学教师应加强课堂情境的构建,将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化转化,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和平移”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组平移和轴对称图形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两种图形转化方式的数学特征。之后,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自主绘制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尊重学习主体原则,重视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习主体原则,即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置于数学课堂主体为主,而教师的教学工作,则主要以辅助和引导为主,从而保证数学课堂环境更加开放,全面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合作探究,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有效激发。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数学概念描述,自主制作长方体模型。并从边、角、对角线等特征,讨论长方体模型的数学特征,加深学生数学学习认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并引导各个小组结合自身对长方体的理解,自主进行数学模型创作,利用不同大小长方体设计人物形象,比如说机器人,从而实现小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有效培养。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生活化教学,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数学理解层次。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说,我们在分蛋糕、分披萨时,通常会应用到分数概念。将蛋糕均等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掘生活素材,从而丰富自身数学知识储备,提高小学生数学文化底蕴。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与实践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调查感兴趣的领域,通过了解班级学生近视情况等,掌握数据统计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利用数学知识,去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
三、尊重个性发展原则,重视数学评价体系创新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占据重要组成,是决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树立个体发展原则,根据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与完善。首先,数学教师需要在评价思想上进行更新,意识到数学成绩并不是决定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唯一指标,教师要重视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期间的学习态度、探究表现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保证评价指标更加明确,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获得有效提高。
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创新。根据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丰富评价内容,通过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以及组织数学创新比赛等活动方式,全方面考查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必须加强评价方法创新,从而为学生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评价依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实时记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表现,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学生数学学习不足,明确创新思维培养导向。
综上,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教学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呈现的教学目标有所变化。数学教师应规范教学原则,构建学生主体、学习主体以及个性发展原则体系,对数学课堂环境,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小学生在全新的数学课堂环境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培养,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