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点评
2019-11-26475100河南杨秀生
475100 河南 杨秀生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做出来的汤圆不仅好看,还很好吃哩。我这个吃货当然不会错过如此美味的食物。
“好看”“好吃”总领全篇。
“看”“吃”二字是文章的双眸,下面文字都由此展开。
当水噗噗发出声响的时候,轻轻掀开锅盖,将汤圆倒入锅中,一个个汤圆洁白如玉,像赶集似的,齐刷刷往里跳。不多时便随着锅里的水翻腾着,兴许是感觉上当受了骗,又极力地蹦跳着,拼命地往锅边缘爬去,你挤着我,我推着你,一会儿我踩在了你的头上,一会儿你又被我踩在脚下,一个个欲争高下,难决胜负,看着甚是可爱。越看就越觉得这些汤圆是在跳舞,它们和着沸水那富有韵律的伴奏,晃动着圆滚滚的身躯,跳着轻松、欢快的舞蹈,争先恐后,竭力让自己的舞姿与众不同,让人不由得多看几眼。看着那伶俐的汤圆一个个露出白嫩嫩圆滚滚的小脸蛋,我顿时难掩欣悦。
煮汤圆
这一段通过动态描写,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详尽而形象地写出了汤圆下锅后的热闹场面。“蹦跳”“挤”“推”“踩”等动词的使用,使文字极具灵动之感。“难掩欣悦”,轻抒一笔,寓情于景。
当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汤圆被放在碟子里,它们可老实多了,一个个立马从黄毛小子变成了窈窕淑女,安安静静地坐在碟子里。细细看,那汤圆的表皮是白的,就像一颗完美无缺的白色大珍珠,还散发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透过薄薄的表皮,隐隐约约还能看清楚里面馅儿的颜色,那个深红的是红豆馅儿,淡黑的是芝麻馅儿,而这个微微显出红色的,肯定就是猪肉馅儿啦。
观汤圆
这一段通过静态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煮熟了的汤圆的状态——像“窈窕淑女”,洁白赛雪。调动视觉,写出了不同馅儿的汤圆的不同颜色。
我拿起筷子,对着一个圆滚滚的汤圆戳下去,刚一接触到汤圆,感觉糯糯的,筷子再稍往下陷些,里面的颜色更加鲜艳,简直就要破皮而出了。再用些力,香喷喷、甜津津的芝麻就慢慢地溢了出来,一股浓浓的饱含着丝丝甜蜜的芝麻香便弥漫整个房间。黑黑的芝麻流在白白的汤圆皮上,就像一条黑色的小瀑布,稠稠的,黑黑的,黑得发亮。
“触”汤圆
这一段描写更加细腻,调动触觉——“糯糯的”,调动嗅觉——“香喷喷”,调动视觉——“黑黑的,黑得发亮”,立体描绘了汤圆的形、色、香、味。
于是,禁不住诱惑,我舀起一个汤圆,送入口中。咬破汤圆之前,那软软的汤圆在嘴里滚动着,时而跳上舌尖,让人感觉很是舒服。轻轻一咬,芝麻汁就流了出来,虽然甜,却甜而不腻;汤圆皮虽然黏,却黏不粘齿。它们在嘴里交织翻动,真是妙不可言。及至吞到肚中,芝麻的清香依然在口中萦绕。
吃汤圆
文章到此,终于写到了吃汤圆。分为三层写感受:入嘴“滚动”“跳上舌尖”,咬破“甜而不腻”“黏不粘齿”,吞肚之后“清香依然在口中萦绕”。描写细腻真切,让人难忘。
汤圆不仅好看、味美,更有着美好的寓意:“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汤圆可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啊!
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挖掘汤圆的含义,深化文章的主旨。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 于小涵)
(指导老师 陈治勇)
总评
文章以一句“汤圆不仅好看,还很好吃哩”总领全文,直奔主题,不拐弯,不抹角,干净利索。这一段可以叫作“总述”。
第二、三、四、五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二段写煮汤圆。这段通过动态描写,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煮汤圆时的热闹非凡。“跳”“翻腾”“爬”“挤”“推”“踩”等动词的精准选用,使文章显得形象逼真,生动有趣。
第三、四段没有直接写吃汤圆,而是把行文的速度放缓,使文思曲折一下,把煮好的汤圆盛在盘子里,观赏玩味一番。先是静观,汤圆“变成了窈窕淑女,安安静静地坐在碟子里。细细看,那汤圆的表皮是白的,就像一颗完美无缺的白色大珍珠,还散发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再用筷子“戳”汤圆,动态观察,写出感觉“糯糯的”,后调动嗅觉、视觉写味道和颜色,“再用些力,香喷喷、甜津津的芝麻就慢慢地溢了出来,一股浓浓的饱含着丝丝甜蜜的芝麻香便弥漫整个房间。黑黑的芝麻流在白白的汤圆皮上,就像一条黑色小瀑布,稠稠的,黑黑的,黑得发亮”。文章到此为吃汤圆蓄足了势,令人垂涎。
第五段写吃汤圆。这一段按常理说应是详写的重中之重,可是作者却惜墨如金地只写了三句话:咬破之前,“那软软的汤圆在嘴里滚动着,时而跳上舌尖”;咬破之后,“虽然甜,却甜而不腻;汤圆皮虽然黏,却黏不粘齿”;吞到肚里,“芝麻的清香依然在口中萦绕”。文字简洁,富有张力。
第六段中“汤圆不仅好看、味美”,照应了开头,吃汤圆寓意团圆,深化了文章主题。
作者能够把平常之物(汤圆)、平常之事(吃汤圆)写得如此美妙传神,其写作功底可见一斑。从布局谋篇到结构安排,从遣词造句到表现手法,从写作角度到选材立意,本文都称得上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