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协同发展策略

2019-11-26王玉婷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王盼盼河北地质大学体育部

灌篮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赛事

王玉婷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 王盼盼 河北地质大学体育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 年 4 月 30 日的会议上审议并通过的,会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三个地区的发展。所谓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其核心在于“和谐”。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发展引擎,三地地缘、人缘、文化等相近,借助北京携手张家口 2022 年冬奥会这一项大赛事,北京、天津、河北在交通、环卫、体育、医疗、旅游等多领域展开合作。但是,如何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甚至是啦啦操赛事呢,在2016 年出台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等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构建区域体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京津冀区域在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等方面的良性互动。这一规划的出台为京津冀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啦啦操赛事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权威性的理论依据,提供了必要。

一、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出台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宏观层面

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胸宏观层面上看亟需制定一个系统的战略规划。啦啦操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之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较猛,大力推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虽然已举办了三届京津冀高校啦啦操比赛,但还处在摸索中前进,并未形成专门的赛事体制和组织结构。由于京津冀高校啦啦操的比赛会涉及到到三个地区的协调和配合,在赛事的举办如果不做好宏观的计划和部署,就会分工混乱、合作阻塞,进而影响赛事举办的整体效果。因此,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如果想持续良性发展下去的话,就需要三个地区的政府重视,各高校,体育部门、赛事资源、参与人员相互配合,并制定出一个系统的战略规划。

(二)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组织机构未建立——中观层面

啦啦操起源于美国,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自2000 年传入我国以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各项体育工作的推进发展,在啦啦操赛事上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京津冀地区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机构,通过举办过的京津冀的高校啦啦操赛事,也是有某一方大体育主管部门或者大学生协会牵头举办赛事,赛事的参与人数,影响力上还有所欠缺。如果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三个地区的高校啦啦啦操的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相互协调,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三地政府、科研、高校等资源,通过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来进行安排和管理。这几年啦啦操赛事的发展来看,目前由三个地区的体育局和大学生体育协会啦啦操分会主管,缺乏一个统筹,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对于三个地区的高校,啦啦操赛事应当积极地借鉴其他发展较早较成熟的体育项目的管理模式和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安排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啦啦操的组织结构。针对当前京津冀地区高校啦啦操赛事目前的现状,建立高校啦啦操赛事组织机构时应该注意:各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啦啦操赛事工作委员会,在啦啦操教学和教材指导下,对机构进行层次化设置,从啦啦操赛事的组织、筹备、管理与培训等工作进行细分,在主管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啦啦操赛事组织工作。为保证机构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对啦啦操赛事工作委员会进行监督与指导。此外,对啦啦操赛事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还要明确权责,加强培训,从而有序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校啦啦操赛事运作管理的协同程度不够——微观层面

虽然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但从其内部机制的运作可以看出其协同程度仍旧不足。通过深入分析已经举办过得三届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比赛的主办单位为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大学体育协会、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协办单位则为河北省大学体育协会体育艺术分会、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推广委员会河北分会协办。组织委员会具体职位分工为主任、副主任、委员。主要负责整个赛事的管理协调工作。由此看出,北京天津两地只是派出了队员参与比赛,并未对整个赛事进行组织和实施,赛事具体的工作全部由河北省各部门和高校来负责。虽然京津冀地区高校啦啦操赛事发展在规模和参与人数上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赛事运作的内部各要素也在日趋完善,但是赛事的组织模式也还是停留在谁牵头谁组织这种传统的赛事组织模式上,在三地的协同发展上并未真正地做到。

建立健全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组织机构和赛事体系是此赛事发展的未来趋势,抓住赛事的组织模式,设计高校及人等问题,发挥京津冀三地各部门及高校的优势,强强联合,协同发展,从而提升京津冀三地高校啦啦操赛事影响力,拓展啦啦操参与的高校和学生,发挥三地的优势,在办赛水平和质量上有所提升,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走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因此,当前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就是不断健全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真正的发挥出京津冀三地的协同作用优势。

除此之外,微观层面,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媒体宣传力度不够。要想扩大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影响,使此项赛事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那么宣传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已经举办过得京津冀高校学生啦啦操锦标赛,虽然赛事主办方很重视赛事的媒体宣传。主办方利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登终端进行赛事的实时观看,并且通过网络让观众对喜爱的啦啦队进行投票。在最后的闭幕式颁奖晚会上,组委会邀请到了长城网等网络媒体的记者对赛事进行了赛事采访和报到。但是宣传模式较为单一,受众面较窄,不利于未来京津冀三地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协同发展。

二、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构建

(一)加快制定京津冀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宏观层面

要把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根据京津冀三地制定的啦啦操赛事的协同发展政策,设立目标,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目标设定战略规划,完成阶段性目标,有条不紊的地达到最终目标。在短期的一年内,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统筹目前京津冀高校啦啦操发展的情况,尽快建立京津冀地区高校啦啦操赛事统一的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平台。在2020 年后的五年内为第二阶段,该阶段要建立起较完善的协同发展机制,大力普及高校啦啦操赛事活动,逐渐淡化政府的角色,将赛事回归市场,真正实现三地共同协同发展的格局。从长期发展目标上看,也称作是第三阶段,要最终完成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一体化建设。

强化政府的扶持作用,加大对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的投入:

在第一阶段,三个地区的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文件,出台相应法律条文,制定出适应新形势的赛事政策,为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第二阶段,正度发挥协调作用,利用政府职能,为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构建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组织机构——中观层面

为了使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更有秩序,三地的体育部门与政府之间往往存在着交流障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三地体育协会和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作用,三地协会相互交流,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要统筹三地大学生啦啦操协会构建起三级管理体制。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委员会领导下,设立三个地区大体协小组,运用协会的力量统筹三地高校以及赛事运营方等资源,在各大体协的平台下实现京津冀啦啦操体育赛事沟通交流,形成办赛资源的最大化,切实实现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协同合作共赢。

(三)健全京津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协同运行机制——微观层面

1.创新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内容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人口、经济体量最大和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他的一体化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三地高校林立,三地可以联合创新举办各类的高校啦啦操赛事,设置更多符合大学生喜欢的赛事形式,将三地高校的人群尽可能多的吸引过来,加强京津冀三地高校间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2.改善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的协同发展宣传手段

赛事的宣传往往影响到赛事的参与度,关注度和品牌的价值。在赛事的整个过程中,包括赛前、赛中、赛后多个环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转播、电台、新闻报道、短视频等形式,扩大赛事的宣传度和影响力。在自媒体宣传方面,要建立属于京津冀高校啦啦操比赛的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由专人维护,联通赛事线上宣传与线下体验的渠道,吸引更多赞助商对赛事的关注,将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打造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重视京津冀高校啦啦操赛事协同发展文化建设

文化是体育的软实力,赛事的文化建设,可以推动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啦啦操项目根据其项目的特点,可以在赛事口号、主题、服装以及赛事纪念品等方面开展工作,将本地区传统文化元素与体育赛事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赛事的物质文化感染力;此外,积极向社会传递有关赛事的核心文化元素,制定赛事礼仪等方式向大众展现体育赛事的魅力、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升赛事的精神文化感染力。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赛事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本月赛事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