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的发展历史及其功能价值
——以贵州赤水市为例
2019-11-26谢茈睿兰亚贵阳学院
谢茈睿 兰亚 贵阳学院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的北部;位于跨越川,滇,黔三大省的赤水河的中下游,是黔北通往巴蜀地区的重要节点;被誉为“川黔锁钥”,“黔北边城”。赤水,拥有中国最大的丹霞地貌,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2%,列于贵州省榜首;贵州赤水更是产竹之乡。河流和山川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聪慧的黔北先民们用智慧与实践创造出一项民间绝技——独竹漂。
一、独竹漂的基本信息
(一)赤水独竹漂简介
独竹漂是一项发源于黔北的民间技艺。独竹漂最早是被用作赤水河两岸居民的通航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一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顾名思义,独竹漂是仅仅依靠赤足踩单根竹子,手持细竹,穿行于水面之间的技艺。对于独竹漂竹子的选材必须是生长了三至四年的老楠竹且直径得有十四至十六公分大的,长度要八米有余,竹子首尾切为垂直的横截面;手中持直径约5 五厘米,长度为4 米的笔直水竹作为保持平衡的划杆。
(二)独竹漂发展历程概述
独竹漂最初是先民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取而代之。独竹漂也渐渐演变成一项颇具观赏性,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最开始走出贵州大山,步入大众视野是以表演的形式,其较高的观赏性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感受,因而受到了推捧和极高的评价。2011 年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继而开展出直道竞速,迎面接力等项目。之后独竹漂在运动赛场上出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运动表演,二是竞技比赛。表演类,形式多变内容丰富,考验的是个人技术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竞技类更加注重运动员临场应变的能力和出色的个人技术。不仅是贵州,在广西、重庆、河南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专业队的训练,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这一项民间绝技,为它的传承与延展提供极大的机会。独竹漂运动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而后赤水独竹漂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进贵州非遗的名录中。
二、独竹漂的具体功能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1935 年,毛泽东带领着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巧妙地六次渡过赤水河,灵活的改变方向,不断制造有利机会,在调动的过程中歼灭大量敌人,充分掌握作战主动权,每一次都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这一场伟大的战略中,独竹漂就是红军战士重要的渡河的工具。
20 世纪70 年代,独竹漂作为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和“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群众性水上必须参与表演的项目,为的就是让人们牢记曾经的革命英雄为现如今安康的生活做出的极大牺牲和贡献。[2]无论时代再怎么更替变换,伟大的精神永存于骨子里,民族的骄傲流淌在血液中。
(二)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个民族他们自身代代相传的文化、技能技巧、文化场所、传统历法、传统节日等,其中传承方式包括口头相传,语言相传,肢体语言相传等。其重点在于以人为本,需要切身实际去学习的。显而易见,独竹漂这一项技能便是通过肢体语言为枢纽而传承的。文化需要传承和传承者,对于独竹漂,传承的力量除了传接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接勇气。[1]独竹顺流而下,人要逆流而上。虽然如今人们不再把独竹漂当做通航工具,但是正是因为有各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才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使得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绽放别样的文化光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先人世代流传下来的珍宝,技艺也好,习俗也罢,展现的是这个伟大民族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赤水独竹漂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在水上“凌波微步”的好奇心,其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美学性,参与性,健身性都是这项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的闪光点。它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三)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
独竹漂对于身体各项素质要求很高,最基本的就是人的平衡能力,微小的身体重心偏差都会使得运动员落入水中。独竹漂运动员一般脚踩一根大楠竹,脚趾要紧紧扣住湿滑的竹子表面,手中持有一根笔直的细竹,在划行的过程中,运动员站于楠竹中间,两脚呈一前一后的前后开立式姿势,身体重心位于两脚中间;手中的细竹左右击打水面以便于保持平衡。会游泳,也必须是每一个独竹漂选手的必备技能。此外,强大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练习独竹漂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平衡能力还有协调性和腰腹的核心力量。
随着发展的兴盛独竹漂也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划法在传统套路中融合进了新的元素。除了最基本正划、倒划、转身划、绕弯划、换杆等技巧,也开创了很多花式划法如仰卧起坐、“金鸡独立”、“离岸跳竹”等。独竹漂极具娱乐性,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冲击人们的感官体验。变幻的队形方阵,高难度的动作,都是“水上芭蕾”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