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在提升太极拳境界中的妙用
2019-11-26王殿明
文/王殿明
太极拳是一种知觉运动,是内气与外形微妙结合的奥妙拳术。修炼者“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单靠多练是办不到的。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觉。觉性提升,悟性显现,如果悟没有出现,就会永远停留在招熟的层次。太极拳门派众多,招式各异,但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要素是共同的,这就是气、意、形、劲四大元素。这四大要素向内又有同归于觉的微妙关系,把其中的相互关系搞明,对习练太极拳并逐步提升功夫会有很大的帮助。觉贯穿于各要素之中,能同时了知其他四要素的状态,并协调它们形成整体,使太极拳进入奥妙的境界。归源本无二,起用呈多形。四大要素向内归于觉,唯有一觉,向外则可呈百千万象。修炼者要抓住根本,明理尽性,不断突破,这才是正途。
一、觉
觉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任何运动的根基。觉是意识的基础,又是超意识的,可达到意识无法到达的境界。觉大体为三个层次。身觉:身体的感官对外界的感觉,如视、听、触等。心觉:意识、知觉。灵觉:对内气的感觉、直感、灵感、内视、内听等。前两种觉是人们熟知的,第三种觉有的人只是字面上有所了解,如果没有直接的体验是不能了知的。
觉的作用为能觉、所觉。用镜子来比喻,一面镜子面前没有花,在镜子中就不出现花,这是能照。当镜子前放上一盆花,镜子中就出现了一盆花,这是所照。不论有没有花,镜子都有照见的能力,能、所结合才有意识生成。能觉具有广泛性,必须将能觉聚焦到太极拳的气、意、形、劲上,才能将太极拳的奥秘了解清楚。太极拳是觉知运动,高等练法,是全觉运动。全觉由内觉、外觉组成。外觉是感官的觉,如视、听、触等觉。内觉是灵性的觉,是对内气、意、潜意、灵感等的觉。高层次的觉能进入低层次的觉,低层次的觉进不了高层次的觉。
(一)如何提高觉性
1.神凝
“虚灵顶劲”:要把精神提到额部,这里有智慧的中心,又是两眼两耳的上部,对外觉、内觉均是关键部位。
凝神:聚合精神,提高注意力。精神散则对察觉的对象不能清晰认知。
神足:要有良好的睡眠,为身体蓄积精神。要淡定,不使神气过多消耗。可以练一些静功,清除潜在的否定意识、不良的情绪。只有神足才能高度聚合起精神;神不足,虽强打精神也无济于事。
2.心静觉明
在练拳时身松、心静,维持内心的安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劲的觉察(听劲);对意转换的觉察(听意);对形的觉察,如手、脚的空间位置,用何处领劲,何处放松;对气的觉察,如麻、重、轻、暖、浮等。意、劲、气、形全放在同一面镜子(心镜——觉)前,会同时被照见。意、气、劲、形中也都有觉,以觉统之,四要素归一,用之外显四象,内觉仍如如不动,如镜照物,这就达到了“身贵动,心贵静”了。持续这样行拳练功,心静的程度提高,觉性会自然提升,由外觉而达内觉,心灵的觉性显现。
3.觉在拳中
太极拳缓慢柔和的练法为静心觉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太极拳的各拳式本身就带有内劲,就有虚实开合的状态,只要静心去觉察,自然能觉到。觉在整个练拳的过程都不能丢掉,这是能觉与所觉紧密结合,通过所觉提高能觉的敏感度,使所觉更微细、更精确。觉性的提升对调整内气、内劲及协调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非常重要。
(二)练觉的顺序
初练从形(拳架)上入手,中练在意劲上下功,高练从全觉中探索。
1.觉形:觉拳架的正确与否,外三合做到了没有。
2.觉意:觉动作是否在意的支配下产生,有无不合意的动作存在。
3.觉劲:觉劲之大小,觉劲在虚实转换状态下的感受。
4.觉气:在行拳时,觉气感是何状态。
5.全觉:练拳时对形、意、气、劲的整体觉察,需在若有若无中进行。
(三)练觉的方法
1.局部练:使局部的觉性提升、灵敏。
2.兼顾几处:练协调几处的觉性。
3.整体练:静心感觉动作中内劲的运转状态。
4.推手、对练:感觉对方劲的方向、大小,感觉自己的动作、劲的柔顺程度,感觉自己化发是否得机得势。
5.盲练:练拳熟练,达到一定平衡性时,可闭眼练拳,对内劲、内气的感觉会更明显。
二、觉与气、意、形、劲的关系
(一)形
形是拳架中身体各部分的组合形态。不同的太极拳,不同的招式种类繁多,但都离不开四肢和身躯的有机组合。这里不讲具体招式,只探讨存在于招式中的四种要素与觉的关系。
1.意识支配动作
动作要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这就是初学拳架的过程。初学者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不断校正动作,因为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初学者以为正确的动作往往是不正确的,甚至错了也觉不出来,这个阶段教练就是一面镜子,可帮助初学者逐渐认识动作和松柔性。练形需要两面镜子,一个是人镜——教练、拳友——不断为你校正拳架,让你感觉松、柔的体验。一个是大镜子,当你知道怎么练,练习正确、柔顺、协调,自己一个人练拳时,在镜子面前练拳,能看到自己的形象,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练法。
2.动作中的内气
动作要在内气的催动下进行。练拳日久,体内经络畅通、内气充实。练上几分至十几分钟,体内内气激活,在行拳时有时感觉到有个劲在催着手动,或沉甸甸地像在水中动一样,这是内气在运动中的感觉。这时关键在于心静体松,只有心静才能感觉到内气的状态。
3.动作中的劲
有动作自然有劲,没有劲动作怎能做出来?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练时要轻轻用力,这样才容易松开身体各部分,改掉一动就僵紧的习惯。当内气充足时,内气与动作相结合,招式中的内劲就出来了;有了内劲,练拳时要把内劲的阴阳、虚实练出来,不能只练空拳。在演练中要及时发现“丢、偏、顶、抗”等各种毛病,并不断纠正,以形成柔顺灵活、化发得机得势之模式。
4.动作中的觉
初练拳时,主要用外觉。如视觉和听觉:看别人怎样练,自己模仿;听别人怎么说,自己试验。练熟了,就侧重于感觉动作的轻、柔、顺、遂及内气的体验等。再向上,就要加上对意的觉,用意领劲,感觉是否得当;对心的觉,感觉练拳时跑神没有,注意不该注意的地方了没有,把意、气、劲、形统一起来,保持完整一气。练拳要全神贯注,行拳中意气劲形的运行状态要一清二楚。
(二)意
意是心理作用,有显意和潜意两种。显意受到潜意的影响和控制。潜意不仅在大脑中,在内气、肢体中都存在,是已经形成的习性。初练太极拳时,明明知道其招式怎么练却就是练不出来,想让肌肉放松却反而紧张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身体没有形成这个招式的潜意识,大脑的指令不好执行;其二是固有模式在暗中起作用,阻碍现有招式的形成。所以练拳时要求放松肌肉,安静心神,使心和身回归零点。从零点开始运作,就能不受干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把拳的模式渗入大脑和身体中,就好练了。
意对身体有指导作用,意对内气有引导作用。意可把信号渗入内气中,在内气中形成潜意识。意一动,内气就随之激活,随意而动。意和内气的协调需要一个过程,太极拳动作缓慢,就给内气的配合提供了条件,有时会形成气催形动的效果。
1.意与形的关系
练太极拳,正确的方法是动作要在意的支配下进行,意形合一,让意参与到动作的全过程。用意时,要搞清楚意在太极拳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动意,如挤的意、按的意等;一种是注意,行拳中注意动作到了何处,松柔的程度、内劲的大小、心的集中性等。而且注意的比例远远大于动意,这样心才能静。不停地有动意,则心必乱。在推手时,动意多很难形成舍己从人的状态。太极拳在运行状态时,其招式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潜意在,只需在转折、虚实变化处加一点意引动激活拳式就行了。
意对形的作用是很大的。有的动作很难做,比如转胸,肩腹不动,只是胸作立圆转动。很多人看着转不出来,但在安静的状态下,只是用意空转,转着转着,后来就能转了。有些很难练,或练不出来的动作,可空想着练,身体内部有了动作的模式后,就能做出来了。
2.意与气的关系
气是一种能量。这里的气指内气,由灵气和五谷精微之气组成,不是指呼吸的气。这个气不仅存在于体内,身体外围0.7~2.7m范围内都存在,实际上是身体在内气之中。内气有流动性,也有觉知性,只要长期地按固定意念和动作去运作,内气的信息就渗入体内,当大脑发出意识,内气就被激活,随意而动。
练太极拳形成的丹田气,从胸向小腹稍一用意,就会感到有气沉入小腹。如果躺下,用意在小腹画圈,过一会儿就会感到气在转动,即使停了意气仍然在转动,而且可超出身体的范围。意与气关系密切,可谓“意动气动,气催形动”。
3.意与劲的关系
意统领形与气,共同形成了内劲。意与劲必须是统一的。如用脚蹬时,产生蹬意,意在脚跟,蹬出为蹬劲。此时,如果意在膝上,引膝向上,就没有了蹬劲;或虽然腿伸直了,但只有架子,也没有蹬意,也不会形成蹬劲。意在劲的形成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4.意与觉的关系
意在觉中,如果没有觉,就不知意是何物。可以无意,但不可无觉。在练拳时用意时较少,大部分是觉的状态,且用意时也必须有觉存在。意的产生、准确、变化之及时,只有在觉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劲
劲有内劲、外劲的区别。外劲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内劲是内气摧动肌肉形成的力。太极拳是丢掉外劲,产生内劲的功法。“意气君来骨肉臣”,说明意气在内劲中的主导作用。劲可明显地被感到。经典拳论上的“听劲”,就是静心去觉察劲的状态。劲是内气催动的,但练时更要注意意与劲的关系。
1.以意领劲
劲的种类、方向、虚实、快慢,首先在意上,发何种意则生何种劲。如发的挤意,就产生挤劲,不会成为采劲。“领劲”还有一个领的问题,如用手之拇指领还是小指领等。
2.以气催劲
意动气也动,内气沿意所指方向汇集产生驱动力,这种内气的驱动力使肢体产生运动。
3.以形显劲
肢体受气催动,并被神经支配,产生运动,这种意气形三合一的劲就显现出来了,这是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运动。
4.以觉听劲
觉是根本,在觉中出现意,并被觉到,接着觉到气、觉到劲。觉是心的用,心是觉之体,这成就了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意气劲各是各,或一步一步的,而在实际中意气劲常常是混为一体的。
5.劲的分合
“掤、捋、挤、按”四正劲,“采、挒、肘、靠”四隅劲,实际上不只这八劲,组合起来会有数十种劲。这八种劲是劲的代表,是相。练拳要懂劲,要悟,不能执着于相。无论是何种劲,统称为劲。通过练功练出的内劲、内气,在不练拳时就是你的精神、能量,一方面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脉,使身体更加强健,另一方面可进行各种脑力、体力活动,使思维更敏捷、体力更充沛。
(四)气
《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太极拳中的内气就是真(灵)气与谷气的混合气。真气是先天之气,是超物质的气,存在于空中,在人深睡中或静定中会进入人体,是生命的基本能量。有真气在,人的所有组织才是活的。谷气是五谷精微转化而来。太极拳运动是使精化气的过程,但也在消耗一些真气,好在动作和缓,用意不用力,消耗少而补充多,因而会使身体逐渐强健、精力旺盛。
内气中原本没有太极劲信息,但运动的意识会不断渗入内气中,形成潜意识,这种含有太极劲潜识的内气就能动了,一有动意就激活了内气,一有相关的动作也激活内气,所以才有意动气动、形动气动的现象。
1.气催形动
在静坐中,内气发动,会产生一些奇特的动作,说明内气具有很大的能量,可驱动身体进行运动。太极拳中的气催形动,是按太极拳的运动规律进行的。但在气感强时,会明显感到有一种劲在催动手脚,这是内气的作用使然。
2.气动形静
在起势或收势时,会明显感到内气从胸向下经丹田两腿到两脚,或以意转丹田一会,内气向两腿及上身扩散。静坐时,意在身周围转一会,停止意念有时也会有气在身周围旋转,这都是形静气动的现象。
练拳主要在练意气形劲的合一,长期有规律地练习,这四者会高度协调,合为整体。在练拳时对气形不要太注意,觉到就行。要多注意意和内劲,意和劲虽处于变化状态,但二者很少缺失,且易于觉察,可作为觉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