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阅读教学下的现代诗歌教学思路
2019-11-26李吉
李 吉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500 )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行“1+X”的立体阅读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拓展思维,在课后广泛阅读,并将先前的“精读”改为“教读”,将“略读”改为“自读”,从而形成一个“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在现代诗歌教学上,除了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和推行课外阅读(这里不再赘述)外,其实也能合理提出一两种创新思维。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对“1”与“X”进行设置谈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意象为主导,想象力、个性化意旨为目标
(一)“1”为意象,“X”为丰富的联想、想象
现代诗歌的创作本身是一个发现、感悟、融合、表现的过程。在有限的空间格局和诗本身的审美属性影响下,当诗人的情感要投射于具体物象时,必然要经历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过程,而从读者的接收角度反观,也是亦然。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所说的:“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歌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人教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爱国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在开篇就用了“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等五个典型的意象,这里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把自己想象成这样的五件事物?这一问题必然将学生的思维放置于五个意象与“祖国”、“我”的联系之间。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为例,“我”是祖国的一部分,“破旧的老水车”被放置于“河边”,不难看出诗人是将祖国联想成了有着“破旧的老水车”的河岸。联想根植于现实,因而在这一意象的启迪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祖国所面临着的苦难的现实,而“我”甘愿成为祖国苦难的一部分(“破旧”),也能引导学生联想到诗人甘与祖国同患难的决心。
现代诗歌中意象的产生便含有诗人对“象”的联想、想象与捕捉,在文本生成后的当下课堂,学生再以意象为着眼点,借由联想与想象,回归诗人的立意。不得不说,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二)“1”为意象,“X”为对个性化意旨的多元探究
从表面上看,意象为诗歌中独立、零散的个体,而诗歌的意旨即中心思想,则是诗歌整体的情感指向,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不大甚至渺远。但细细推究不难得出,诗人将情感投射于具体的物象上时,物象所带有的情感特质被放置于诗歌的语境,也就生成了意境,而诗人的情感也就是在意境的层层展现中流露出来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建立在“1”的单位基础之上,如“落叶”的意象营造了秋天萧瑟的意境,进而表现的是诗人孤寂落寞的心绪。然而当诗歌偏于朦胧,诗中意象增多,加之诗歌隐含性、陌生化语言的介入,意境的营造便不由会产生细化或转变,那么诗歌所传递的感情便会多元发散了。这种多元性并非是将三者割裂,相反,是以一种更为紧凑的方式连缀着。
试以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引选的《断章》为例,作者卞之琳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其实当这首被截取而来的“断章”问世以来,评论界大多都赋予其“相对性”的哲理命题。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我们注目于其中的“风景”这一意象。在诗的前两句中,“风景”这一意象有两个指向,一是“桥上人”眼中的风景,二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而“桥上人”本身,也自然成了“楼上人”的眼中风景的一部分;基于此,我们再看诗歌后两句的意象——“明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那么具有“装饰”性的“明月”,自然也是一道“风景”,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也就自然成了别人梦中的“风景”。可以看出,从“风景”这一意象出发,诗人将刹那与亘古、自然与人生相融合,给予读者人生哲理的启示。
以上是借“风景”这一意象对全诗展开解读,但不能忽视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梦”,这两者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中有着深层的联系:从前两句的语境看,“你”与“看风景的人”都是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具有“主体性”,外界的风景因主体存在而产生价值;在这一层意境中,“明月”与“你”自然也具有“主体性”,然而这层主体的展现是借由“装饰”来体现,他的主动便带有一种“依附”或“从属”性。对此,著名评论家李健吾也曾说过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二字”、“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在装饰”。再看装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梦”——迷惘又不可捉摸的虚象。使人仿佛联想到那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于是就不难理解诗人自己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诗歌内涵较为抽象或朦胧时,我们抓住的主要意象不同(“1”不同),诗歌辐射出的意旨(“X”)便会呈现出多元化。在教学中。在赏析这一类诗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意象焦点,顺着语境展开联想,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明诗意的窘境。
二、实践——“1”种体裁,多(“X”)重训练
(一)捕捉灵感与仿写
青少年情怀烂漫,表达新颖,思维活跃,而思维中的闪光点很多时候会稍纵即逝,这些正是内心最真实独特的情愫,如果能在一时一地及时捕捉并简单记录,其实对于记叙文写作也大有裨益。在这里,我们不强调写作的体系化与完整性,也不追求语言严整的逻辑性,简单来说,是一种“得其意、忘其行”的小创作。如下面的一些学生作品示例:
“蜂群逐步扩大/这是无数白天与黑夜的心血/养蜂人上扬的嘴角/让我细数着他们的汗水”
“童年/每一首歌都使我怀念/那时,兜里还装着酸甜的青梅”
“如果我是一只飞蛾/我将穷尽一生/飞向远方/去看看星河垂地/为了心中的灿烂”
“稻田里,芦苇中/都有曾悄悄等候着你的人/等待着你的归来”
短句或小段落的语言已初步具有诗的雏形,只是在拓展成为整首诗上,一大部分学生对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段落的布排以及音韵的处理都有一定的障碍,因而在句子与成诗之间,可以用仿写来过渡。需要与学生强调的是:仿写,借鉴的是原诗的结构,但表达的是自我的真情实感。如下面的一份仿写示例:
《与爱同行,且听风吟》(仿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明亮的人/习字,阅读,亲近自然/从明天起,关心父母和伙伴/我有一个心愿,爱在左,行在右
从明天起,和每一天的清晨问候/告诉他们我的幸运/那幸运的露珠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朵野花每棵树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向你问候/愿你有一个幸福的开始/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愿你在黄昏或日暮也能获得幸福/我只愿与爱同行,且听风吟
尽管学生在仿写时只是调换了其中的一些词语,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联系自身注入情感,又要考虑到段落之间用词的衔接,其实这一过程也是对原文本理解的深化。在上述案例中,也能看出学生引用到了平时摘录与积累的诗句(“爱在左,行在右”改写的是冰心的“爱在左,情在右”),体现了对文本的再创造,从整体来看,这对学生写作自信的激励是很大的。
(二)整首诗创作
尽管是整首诗创作,但这并不等同于诗人写诗,而是要多鼓励学生在诗歌中或含蓄或浓烈地展现真情或流露思绪,切忌为了写诗而写诗。在初始几段,可引导学生把握住一种中心情感,写类似于散文的句子,再适度对语句、字词进行调整。下面我将结合学生示例进行说明。(本次作业的布置要求是:围绕自己心中对“情怀”的理解进行创作。)
示例 1:
《不变的情怀》
乡下的老屋孤零零地站着/吱呀吱呀转着的电风扇布满油垢/和蔼的祖母静静地坐在门口/三五成群的野鸭嘎嘎地在水中嬉戏
黑白电视剧沙沙儿闪/土狗在门口吐舌/灯泡光芒微弱,映出岁月斑驳的印记/蚂蚁在墙角筑起了坚固的巢穴
把已经沾满灰尘的磁带/放入锈迹斑斑的录音机/声音断续,荡漾起的心头的涟漪/那头的缝纫机啊,也把时光扯成了线/又有许多不被理睬的布料/变成了祖父手中的珍奇
都市的节奏很快/这乡间总有不变的情怀/不必再去等待/生活原本就有精彩
从整体来看,诗歌结构匀称,主题鲜明(对乡间淳朴风貌的热爱),景物选取明晰,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能体现了小作者的细腻的洞察力。不足之处可能在于第一和第二段之间的层次性不强,最最后一节对比的处理也有待修整。然而对于一位初二同学来说,能围绕中心、组织意象、把握词句,已实属不易。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着重要做的,是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这也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四个发展层面的共同追求。现代诗歌以其饱满情思和丰富的语言艺术势必有能力抗起这面大旗,尽管当下教学现状与目标处于断离状态,但2107年投入使用的人教版部编新教材,已经出现了向现代诗歌靠拢的趋势(特别是九年级上下册中均有现代诗歌的教学单元),借着这样的春风,在“1+X”立体教学设计的启发下,相信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成效定会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