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是为了不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9-11-26夏晓景
夏晓景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柳峰东岭小学,浙江 温州 325500)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出发,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数学趣味性越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就会越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产生趣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动与老师探索,并且根据自身的经验,寻找或者总结出教材中的知识。比如在《小数加法》教学中,教师创设去文具店买文具的教学情境,对文具物品进行标价,然后询问10元可以买哪些文具?可以买几种文具。这种方式不仅将学生带入了生活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与普遍性,端正学习态度。
二、观察实践
小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未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观察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环节时,将数学的抽象性与具体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实物、符号等表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体验,对知识进行理解。比如教师将不同形状的物体装进一个口袋里,并让学生之间相互指导着去摸出角,这样学生就通过“角尖尖的”“平的”“有两个边”“角的边是直的”等感知与发现中找到角的特征。通过学生直观感受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在抽象思维形成之前,养成通过观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合作与交流
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不单纯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自主探索和交流应用。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师生之间交往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就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有效制定教学计划。
(一)创设自由的教学氛围
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与学生之间进行友好交流、互动的空间,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点拨学生思想,发现学生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开展合作探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迎合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合作,同时也关注自主。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更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主的去观察认识知识,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和运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以及所学内容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创设问题情境。其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就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学生争论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其验证,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应该及时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点拨,引导,实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终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就问题解决方法进一步的规范化并做好后续知识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四、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学生思考的过程是注意力最集中,思维发散异常活跃的过程。教师在提问后,不要马上要求学生作答,可以给学生留下一段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快速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程度。尤其是在知识复习的提问环节,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内容,整理思路。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是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并不成熟,对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