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工区成为幼儿赏美、知美、懂美的摇篮

2019-11-26

名师在线 2019年25期
关键词:棒棒糖颜料绘画

王 薇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对于幼儿来说,美工区既是游戏,也是学习,因此,教师应把美工区创设为让幼儿感受美、享受美的小天地,为其游戏与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1]。

一、营造环境,用“趣”叩开探究“大门”

(一)创设可探究、有趣、生动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主动探究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可见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幼儿看到的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越多,越能激发他们表达美的意识。例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中,教师会和幼儿一起讨论:你见过棒棒糖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想要利用哪些材料制作棒棒糖?因为棒棒糖是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平时学生也经常在超市里见,所以幼儿有了进一步探究、表达的愿望。经过讨论,幼儿们商量出要用超轻黏土、亮片、彩色细吸管制作棒棒糖。

(二)创设被接纳、关爱和支持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究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更多的选择权,不随便去干预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创造和想法。例如,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面,教师尽量避免对幼儿的压制和强迫,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多给幼儿选择的机会,如在美工区教师投放了铅笔、马克笔、粉笔、蜡笔等不同材质的笔,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绘画或者素描。

二、投放材料,用“巧”挖掘探究“宝藏”

(一)巧妙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幼儿体验探究乐趣

教师应当投放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福曼表示:“儿童是通过绘画来学习,而不是通过学习来绘画的。”因此,教师应提供开放式的低结构材料,并注意涵盖不同的关键经验,具体包括兴趣与习惯、感受与欣赏、表现和创造等。此外,教师必须保证材料种类齐全,数量具有一定的弹性。爱泼斯坦和特瑞米斯提醒,要慎重地选择美术活动,他们指出最重要一点是要避免“可爱和新奇”的材料,应当选择可以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需求来操作和改变的材料。如最近幼儿对妈妈的化妆品产生了兴趣,教师就投放了从班里妈妈那儿收集来的用剩下来的眼影和口红,幼儿通过按一按、刷一刷、印一印,创作出了晕染效果的梅花、云朵,有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二)注意及时调整材料

教师需要定期检查材料的使用情况,整理混乱的材料,对幼儿比较感兴趣、使用频繁的材料进行及时补充,从而保障幼儿的正常使用。例如,在给塑料瓶涂鸦的活动中,幼儿因为反复探索、尝试,都无法使颜料在塑料瓶上停留,所以显得非常沮丧。教师通过讨论,和幼儿一起找到了上色的好方法。第二天幼儿从家里带来了洗洁精、洗衣粉、牙膏等,及时调整材料,幼儿又跃跃欲试,最终给塑料瓶穿上了彩色的“衣裳”。

三、适宜点拨,用“引”搭建探究“扶手”

(一)适时介入,巧妙退出

研究表明,教师积极而有效的指导,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询问幼儿的意图、参与幼儿的活动等方式,以平行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美术区活动。例如,当幼儿在美术区无所事事或者陆续离开、幼儿之间发生争抢游戏材料等行为、幼儿寻求帮助时,教师需要介入活动;当幼儿的表现消极被动或者忽视教师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时,教师要积极与幼儿沟通。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分享交流环节对于解决美术区活动的共性问题、梳理提升幼儿的美术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分享什么”和“怎么分享”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况,灵活选用语言描述、操作演示和作品交流等多种分享手段,以提高交流环节的有效性。

(二)适度指导,点石成金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和创造的萌芽。”因此,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性问题来向幼儿提问,而不是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向幼儿提问,因为这类提问很容易造成幼儿思维的惰性。另外,教师可以用艺术性语言,以儿童化、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把需要创作的物体进一步加工成鲜明深刻的形象。例如,小班幼儿在绘画“太阳”时,教师就可以用“暖洋洋”来形容太阳,在绘画动物“小鸭”时,教师就可以朗诵儿歌:嘴巴扁扁嘎嘎嘎,黄色绒毛嘎嘎嘎,水里游游嘎嘎嘎,爱吃小虾嘎嘎嘎,不仅把鸭子的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了,也给幼儿展示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在尊重幼儿绘画的基础上,通过预设欣赏性、肯定性、激励性、提示性等评价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兴趣,引导幼儿的画画表现逐渐成熟。例如,在水粉画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由作画,画完后,将幼儿作品与教师的作品一同展示,这时教师提问:“你们的作品与老师的有什么不同?”幼儿发现自己的作品有颜料往下淌,而老师的没有。教师通过“为什么老师的颜料没有往下淌”“颜料往下淌会怎么样呢”“怎样不让颜料往下淌”等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用笔的过程中没有把笔去掉多余的颜料。就这样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追问,让幼儿认识到为什么要舔笔和怎样舔笔,让评价过程不再乏味,而是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从而让幼儿更积极地投入评价过程中,让学习变得更深入。

结 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因为每位幼儿都蕴藏着无限潜能,同时,教师需用合适的支持性策略,启发幼儿的思维,鼓励他们去尝试、探索。

猜你喜欢

棒棒糖颜料绘画
打翻了颜料瓶
棒棒糖
颜料和水
颜料抹在了脸上
神奇的棒棒糖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颜料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