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共同体 优化学习方式
2019-11-26林碧春
林碧春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作为连接“自主”与“探究”的过渡性学习方式,在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的不同,合理分配学生,积极组建语文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为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一、彰显共同体自主权利,落实学习主体地位
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教学理念如何发展,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性的地位都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基。而语文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就是要明确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和目标,借助“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文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篇以记人为核心的文章,很多教师都会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内容中感受田老师的个人魅力;在当下语用理念的浸润下,也有少数教师开始尝试从写作的视角来关注作者是怎样将田老师的特点展现出来的。无论是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还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洞察,如果教师仅仅局限在灌输知识的层次上,就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形成厌学的情绪。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发动“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将写作方法的洞察分为四个核心维度:事例的选择、细节的描写、感受的抒发、侧面的烘托,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核心主问题中提炼并认领自主学习的领域和板块,从而为后续的汇总分享贡献自己的思考成果。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借助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自主意识,真正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课堂的核心主问题中遴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干,有任务可抓,从而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
二、彰显共同体合作机制,激活交流分享意识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不仅在于激发每个孩子内在的思维动力,而且在于强化学生彼此之间的交融沟通,从而让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原始性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以生动形象、凝练精准的语言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教师依照“彰显学习权利,落实主体地位”的理念,可以充分运用“学习共同体”内在的合作机制,强化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与交流,让学生通过彼此分享、相互交流的合作方式,既融会贯通了自己的学习感知,也了解了其他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收获,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认知体验。在此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共同体的合作机制,才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分享意识,从而让“学习共同体”的效能真正地发挥了出来。
三、彰显共同体探究动力,强化彼此协同并进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拥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的,其中,“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基础和保障,“合作”是“自主和探究”的过渡和连接,“探究”是“自主和合作”的升华和延伸[1]。因此,在构建并推进“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探究,让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教学中,诗歌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表面上描述了诗人未能走进园子这件事,实则以侧面烘托的手法凸显了园内的盎然春色。因此,诗人并没有对园内的春色进行直接的细致性描写,而是借助一枝被挤出墙来的红杏进行侧面衬托。教师的教学重心不能局限在对诗歌的感知与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从这枝出墙的“红杏”窥探、想象到园内的无限春色,这就需要以学生原始性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效能,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和兴趣。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这枝红杏在园内究竟经历了什么呢?居然会被“挤了”出来!”这种基于对诗歌内涵感知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猜测动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转换角色维度和视角,将自己看成这枝出墙的“红杏”,想象红杏在园内的经历。至此,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纷纷开始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入手进行想象。在此之前,有的学生只能从色彩的角度展开想象,但在学习共同体的支撑和促发下,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就有了明显的扩展与延伸,“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所展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裂变。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先是运用情境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然后在思维方式的交叉影响下,强化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效能。
四、彰显共同体统整视角,推进认知交相融通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有着基本的规律,他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都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认知点,因此,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来说,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裹挟着独特的资源,都会给自己的团队带来与众不同的价值。因此,“学习共同体”的践行和推进就需要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资源的统整,从而让团队的认知从量变逐步引发质变。
例如,《普罗米修斯》主要讲述了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普罗米修斯因帮助人类盗取天火而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故事。同一个故事内容,却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各自阅读和收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学习共同体”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学生除了从教材课文中学习这个故事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版本的内容和视频资源夯实对这一故事的理解。在这一案例中,“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版本的文本资源,为统整性对比、辨析性探究等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了支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其内在语文能力的提升。
结 语
创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课堂学习方式优化的重要途径,能够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真正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最大意义地达成学生学习权利的回归,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原动力,培养学生“伴随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了“让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发展,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教”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