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考的高三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探索

2019-11-26

读与写 2019年19期
关键词:苇草思辨性川端康成

李 军

(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 浙江 嵊州 3124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高三的“整本书阅读”要做到有效,应以高考为纲,构设体系,解决三个问题,即课程系统怎么建,“整本书”怎么教,“整本书”怎么读。

1.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构建高三“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框架

1.1 合理挑选阅读书目,规划体系。阅读书目的挑选应从学生高二暑假的时候定型、定向,以思辨性和文学性为原则。可分为“人性世界”“人生苦难”“自然哲思”“故乡情结”“文化反思”“守望生命”“理想追求”等专题。

1.2 合理规划阅读时间,高效阅读。我们把学生的阅读时间主要安排在校内,以此为主;周末阅读以引导为主,长假和寒暑假时间我们有强行的阅读任务安排,以此为辅。

学生在高二暑假期间,我们要求学生在家以休闲阅读为主,以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文学语言的积累,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莫言的《我的高密》,曹文轩的《红瓦黑瓦》、《麦子的嚎叫》,卡夫卡的经典小说等。高三开学之后,再有规划地插入诸如周国平的系列哲理性作品,以此进行思辨性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

1.3 合理布置阅读作业,深化阅读。高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高考,所以不能让阅读流于形式,我们会利用语文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讨论,以巩固成果。比如,阅读完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我们会组织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体悟,进而认识川端康成笔下生命的衰亡与永恒,促成学生思维高度的提升。

2.结合高三备考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整本书阅读”

2.1 现代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培养语感,文思泉涌。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阅览课,在校内组织整本书的片段式阅读,引导学生积累不同的素材,同时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一方面是检查摘抄本,另一方面,创设多样的积累形式,如仿写、续写、点评、感悟等。

2.2 高考作文课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训练思维,客观说理。首先,采用循序渐入式的阅读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训练。比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摘录文中表现哲理和逻辑关系的句子,品读、交流、学习、实践。如“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语段中的逻辑关系鲜明,原因之一就在于用了很多微妙的关联词,如“只不过”“但”“然而”“纵使”“因为”等。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语言表述,领会文章的说理艺术和思辨形式。

其次,在进行思辨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把思辨的成果自觉运用到片段写作中去。如,研讨完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可以让学生结合话题,进行仿写,体现语言的思辨意味。

作文的思辨性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寻求并创新途径,不断改善教学,用序列化的“整本书阅读”使作文教学系统化、规整化。

3.健全“整本书阅读”效果反馈机制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阅读之余,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激活记忆,提高思维和写作水平。

3.1 组织创办班级刊物。班刊《微言大义》颇受学生青睐,班刊的运作有自己的一个团队,写稿、选稿、打字,排版,印刷都有专人负责,最终的目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写作,记录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3.2 撰写个人阶段性的阅读感悟。高三两个学期共计35周左右的时间,除去高考前最后4周的冲刺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写6篇阅读感悟,分别为第一学期4篇,第二学期2篇。要求写成论述类文体,做到有理有据,1000字左右。写之前,老师应先给出示范。

3.3 摘抄本、个创本展示和留存。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摘抄本、个创本(个人的微写作本)是统一购买的,全班整齐划一,不至于零散。对于平时做的好的,要在全年级予以展示,个创本中较好的文字要予以印刷、推荐、推广。“两本”完好、优秀的,高三毕业时建议学生留给学校,以示后学之学弟学妹。

总之,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语感、丰富的素材、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及大量思辨性的话题,这不仅与高三复习不矛盾,更是一个利好的工程。但是,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和实践,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能用同一种方法走到底。

猜你喜欢

苇草思辨性川端康成
悲悯
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研究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组章)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苇草与人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