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项链》的形式美
2019-11-26冯亮金晶
冯 亮 金 晶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历来为人称道,这篇小说思想深刻,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称得上是莫泊桑的精心杰作。《项链》这篇小说形式上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从情节上看,整个故事以穷开始,以穷结束,呈现出一种项链式的环形结构。小说的序幕写玛蒂尔德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开端写收到请柬,发展则是参加舞会,小高潮是发现项链丢失,故事的继续发展是十年艰辛地还清赔项链的债务,高潮则是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个真相,故事也在发现真相时嘎然而止。这整个故事情节正好由无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明真相几个阶段组成,从线索“项链”上看,作者设计的就是无项链——有项链——到无项链(失项链)——有项链(赔真项链)——无项链(假项链),大致成一环形结构。
从主题上看,作者为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也是形成的环形结构,这种转换又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更加突出。
从情感上看,在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情感历程也是呈环状变化的:一开始是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中的痛苦,接着收到请柬变得高兴,可没有服饰又使她愁苦懊恼,借到项链参加舞会又使她狂热沉迷,发现项链丢失时则惊惶失措,十年艰辛地赔项链时则是愁苦不堪,还清债务时很欣慰,到最后知道项链是假的时,她则应是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
在这个美妙的环形结构中,整篇小说的结构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小说的序幕写玛蒂尔德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时娓娓道来,到请柬到来、做礼服、借项链时情节急剧增温,舞会结束后发现项链丢了时情节飞流直下,十年的艰辛终于还清了赔项链所欠巨额债务时本应轻松舒缓一下,这时却得知真相(当年所丢项链是假的),情节突兀而起,随即嘎然而止。从整体上看,文似看山,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二.善用契机
所谓契机,就是一事转化为另一事的关键。这个关键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使矛盾突变。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特别是带有戏剧性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契机的构思和运用十分重要。它能使矛盾突变,情节发生大的波澜,从而出现新的局面。有助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化。
在《项链》中有两处契机。第一处就是收到请柬。请柬的出现,使主人公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第二处就是舞会结束时的披衣逃走。披上朴素的家常衣服使舞会上光彩夺目的玛蒂尔德显得寒伧,这使她觉得丢脸,于是快速逃走,正因为这一“逃”才使项链有了丢的可能,又因为真的就丢了项链,情节突变,急转直下,导致人物命运又一次突变。在结构上,这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作者正是善于运用契机,才使得情节起伏多姿。
三.结尾巧妙
苏联作家苏曼诺夫说:“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在最后。”在《项链》结尾,玛蒂尔德被告知当年所丢的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具有巨大的“打击力量”。这个真相使得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巨大的代价成为一个残酷的“玩笑”,使玛蒂尔德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进行了深刻的嘲弄。使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善于铺垫暗示
小说结尾指出项链是假的是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但在情节上并不显突兀。读来奇而可信,并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必然性,同时作者注意安排伏笔,在前面的情节中进行了很多铺垫暗示。比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的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从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可见这项链并不珍贵。
由于作者善用铺垫暗示,使得最后点明项链是假的,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觉得尽管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深思。这样的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使得高潮迭起,动人心魄。
总之,《项链》这篇小说的结构形式就像是一串璀璨的项链,沉重地挂在玛蒂尔德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