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研究
——基于美国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分析视角”成果报告

2019-11-2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申请者大学评价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争论逐渐聚焦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该研究从大学招生政策的视角,对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行历史的梳理、现状的解析,尝试以之为鉴,构建我国高校招生弱势群体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质性研究,结合美国的分析与参照,一方面对美国高校招生历史与现状进行审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及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该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校弱势群体综合评价的内涵结构、维度价值及评价方式,并提出了三个原则:全人评价原则、差异性原则、结果公平原则。

由云南师范大学陈为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研究——基于美国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分析视角”(课题批准号:CDA140122),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共识

(一)研究内容

在我国高校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一直是我国学界关注和参照的对象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不同的论据进行中美之间的比较。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争论逐渐聚焦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美国优质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自然而然成为讨论的主题之一。招生政策对教育资源的分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研究从大学招生政策的视角,对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行历史的梳理、现状的解析,尝试以之为鉴,构建我国高校招生弱势群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巨大的差距。该研究在设定研究假设和问题时,内心充满美好地认为:一直强调公平和正义、倡导承担社会责任、呼吁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美国顶尖大学,他们应该在招生环节展现出完美的大公无私和正义凛然。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逻辑让他们只能达到有限的公平。

在民权运动之前,美国精英大学是权贵阶层才有机会获得的稀缺资源,尽管一些弱势群体学生获得机会进入精英大学,但“鸡窝飞出凤凰”仍是小概率事件并不能论证教育公平是普遍存在的。少数族裔的权利抗争引发美国社会的剧烈冲突,这一背景之下的各种法案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教育平等。尽管美国社会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在其背后阶层之间的不公平被美国精英大学巧妙地隐藏了起来,缺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弱势家庭,不论是白人、黑人、拉丁裔、亚裔等,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或者被人为排除,或者被规则排除,除了少数的幸运儿,多数不符合优势阶层偏向的主流标准的弱势学生只能走进不入流的大学或者学费低廉的两年制社区学院。

从美国一流大学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教育理念、录取机制、评价体系、资助政策等多维度、多层面的解析中,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以综合评价为主体的美国大学招生制度是如何复杂运转的,是如何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激烈博弈中闪转腾挪,获得相对的平衡,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认识事物的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改变世界。尽管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制度存在问题和缺陷,但对其进行有批判的借鉴仍然具有价值,有助于我们实现“弯道超车”,在致力于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新高考”改革中保持理性,减少“试错”的次数。

美国一流大学偏爱优势阶层,在评价标准上体现了优势阶层的家庭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大学与社会的权贵构建起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的关系网,成为其保持优势地位的隐性支撑。不过,这些大学仍然需要中低阶层家庭子女所拥有的稀缺天赋和优秀品质,综合评价的主动裁量权让他们可以通过灵活的评判寻找这些天才,并通过丰厚的奖助学金政策让这些幸运儿成为社会关注和羡慕的焦点。这些值得称赞的案例尽管是少数,远不足以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但安抚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迷惑了许多批评家的判断,也是这些大学回应各种尖锐质疑的有力反击。

在美国这些看起来并不美好的综合评价,它的争议来源于一流大学的“看门人”,那些代表优势阶层利益的掌控者。除了少数的幸运儿,多数弱势家庭学生是“综合评价”的受害者。然而,工具没有善恶。美国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体系通过完善的评价维度及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较好地发现那些品学兼优、充满潜力的有为青年。因此,综合评价的工具是良好的。问题在于,这些偏爱优势阶层的精英大学不愿意让过多的穷人成为他们的校友群体或者校友亲属,因为从她们建校伊始,来自社会的各种支持是这些大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历史印记产生了犹如基因般的决定力量。正如一些达官显贵可以有穷亲戚,偶尔资助一下显示慷慨,但不愿意居住在平民区,身边环绕着缺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老百姓。因此,只要高校不存在对优势阶层的偏爱,或者不存在与优势阶层抱团的发展逻辑,那么综合评价可以成为选拔弱势群体学生的利器。

对于隔着太平洋的中国高校来说,社会主义的属性可以让他们没有必要像美国顶尖大学那样,完全受制于某个阶层的立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高校具备用好综合评价的客观条件。中国弱势群体的构成相对于美国来说要简单一些,低收入家庭或边远地区的农民家庭是主要的构成,而少数民族的家庭文化总体上来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分度,汉化程度较高,民族身份并不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该选题作为比较研究,在借鉴部分只能先关注主要问题,围绕当前的主要矛盾——城乡差异问题展开推理和论证。

通过质性研究,结合美国的分析与参照,该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校弱势群体综合评价的内涵结构、维度价值及评价方式,并提出了三个原则:全人评价原则、差异性原则、结果公平原则。这些结论一方面源于对美国高校招生历史与现状的审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及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研究方法

统计方法:该课题采用统计方法对美国弱势群体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涉及图表的运用,均值的比较、变量相关和显著性分析。

访谈法:课题组将对中美相关学者、教育人士进行访谈,依靠专家的宏大视野分析问题。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

文献法:通过中外文献,特别是美国历史文献的查找和挖掘,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相关招生理念进行分析。

在课题的设计阶段,考虑到可能无法长时间赴美调研,只能通过短期出差的方式访问若干所美国大学,访谈样本有限。因此,该研究设计了问卷调查法,便于通过邮件的远程方式获得更多美国大学的数据,提高样本数量。在课题的进行中,课题负责人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留学资格,至美国进行为期1年的实地调研,走访了44 所各类不同层次的大学,获得了较为充足的访谈样本数据,弥补了访谈方法在定量推理逻辑上的不足。因此,该课题没有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的重复收集。

36 所样本高校中,私立大学23 所(包含所有8 所常春藤大学)、公立大学 13 所,分布于20 个州及华盛顿特区。新泽西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北卡罗来纳州、宾夕法尼亚州各有3 所样本院校,其他州为1 至2 所样本院校。

为了便于参照对比,课题组对7 所文理学院进行了调研,作为分析讨论的对照参考。这些文理学院排名最高的是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威廉学院(Williams College),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文理学院中排名第1。排名最低的是位于马里兰州的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排名第55 位。与哥伦比亚大学隔街相望的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是女子学院,只招收女学生。一隆大学(Elon University)和高点大学(High Point University)都是地方性私立文理学院。

二、结论与对策

值得肯定的是,尽管美国精英大学对于弱势群体总体上是排斥的,但是他们通过一系列理念和政策,让弱势群体得到了合理的评价,并让入围者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这些做法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并合理地借鉴。

(一)完全的综合评价

所有的案例大学都强调,他们实行的是完全的综合评价招生政策。尽管有若干大型公立大学会侧重学术表现,且设定权重,但所有的案例大学都没有设定刚性标准的最低要求,比如中学平均成绩或标准化测验成绩。一些大学,如加州、德州等公立大学系统实行“百分比”计划,中学成绩排名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自动获得入学资格,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同个学校的弱势学生,不过却照顾了弱势地区的申请者。此外,那些没有进入百分比范围的学生,仍然有机会进入大学,只要他们展现了某些过人之处。完全的综合评价,不设立最低分要求,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一刀切,尊重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二)宣扬并贯彻校园多元文化理论

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办主任珍妮·拉文·拉佩丽凝练了该大学的招生理念:“我们和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接触交流。我们评判他们的抱负志向、人生目标、学术成就。如果学生来到我们这个多元文化的社区,他们将带来他们的想法、经历和天赋,这些都极大地充实我们的校园。”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宾大社区的价值观进行了阐释:“宾大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多样的文化认同、社会经济背景、宗教信仰、性别取向等的社区,让学生可以保持自我,相互影响、成长和学习,同时获得在一个日益融合相连的世界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和视野。” 布朗大学在介绍其招生政策时,明确提出了校园多样化的重要意义:“布朗大学的校园与文化反映了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为了促进这一目标,布朗大学在招生过程中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学生的高中表现——从成绩单、课程、课外活动到任课教师的推荐信等都考虑在内,此外,学生具有多大潜能让校园社会更加多样和活跃也是衡量内容之一。”

校园多元化,不仅仅是种族群体的多元化,而是方方面面的多元化,是对所有正面、有益文化的认可和吸纳,同时避免非此即彼。奥赛冠军、运动健将、艺术天才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热心公益、坚韧勇敢、乐观向上、善于领导的学生也是大学应该肯定和兼容的。

校园多元化认可了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并尊重不同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倡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如何在多元群体中施展抱负的环境。多元文化理论避免了价值认同的厚此薄彼,是在不同种族、社群间实现文化平等的重要前提。

(三)资助政策与成长环境

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和若干顶尖私立大学没有设立基于才能的优秀奖学金,只有提供基于需要的奖助学金,且100%满足学生的资助需要。这样的政策与这些大学宣称的不对申请者进行横向比较,而是采用独立评价的招生理念保持了一致性。因为,既然不比较也就无从判断谁优谁劣。既然强调个体对群体的独特文化价值,那么如果对文化的优劣进行排序,显然也是不恰当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资助政策避免了激励因素对校园多元化的损害。如果奖学金的发放是基于某个标准,那么大学将成为另一个“应试教育”的场所,而不是学生培养兴趣、自由成长的高等学府。对于那些起点低、基础差却有着小众特长的学生来说,也能安心地执着于差异化发展,而不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从众了。这样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多样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保障。

(四)“逆境成长”的肯定与激励

在“品质”的评判中,领导能力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逆境”中的成长能力及克服“逆境”所需的毅力、坚韧、乐观等难得的品格同样是美国顶尖大学非常看重的个性特征。

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方方面面的指标评判当中。在学业成绩方面,申请者需要提交中学报告,说明就读中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学生总体表现、师生概况等。依据该报告,招生官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合理的评判。如果中学的师资力量雄厚,那么招生官看重申请者在高效学习的同时,如何以更高的要求挑战自己,取得卓越的成绩;如果中学的教师力量薄弱,课程设置有限,那么招生官不会对申请者的成绩单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而是更为关注申请者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让自己变得更好。在课外活动的评判中,如果申请者有沉重的家庭负担,需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协助家庭解决生计,那么招生官也会区别对待。不仅如此,这些弱势学生所展现出来的逆流而上的坚毅品格也会成为重要的参考。在家庭背景上,招生官同样细致考量,如是否是第一代大学生,父母能否在教育上提供支持;是否是单亲家庭,监护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社区的环境如何,对申请者的品德修养和自律精神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中学报告、成绩单、课外活动等资料是招生官获取评价依据的重要材料,而考生自述、来自任课教师或中学顾问的推荐信同样是深入了解弱势申请者的关键材料。申请者通过自述,展现自己对职业目标的执着、对兴趣爱好的热烈追求、对逆境遭遇的乐观坦然、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或者是济世悯人的高贵情怀。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不仅消除低收入申请者的顾虑,而且鼓励申请者展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申请资助并不会影响学生的录取机会,包括国际学生。事实上,招生委员会对于那些具有证据证明克服了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巨大的困难的申请者,反而会有赞赏之意。” 达特茅斯学院在录取学生时会考虑学生的不利因素影响。有时候一些特殊情况会影响申请者的学业表现或者个人发展。达特茅斯学院鼓励申请者将这些信息通过合适的、有利于录取的方式呈现出来。申请者可以在通用申请表(Common Application)或联合申请表(Coalition Application)的附加补充信息中提交这些材料。特殊情况的范围很广,比如在高中的时候转学多次;需要承担照顾亲属或他人的责任;非常沉重的外出工作负担;非常严重的教育干扰;所能选择的课程有限;其他导致申请者有着不同于同班同学的课程计划或学业选择的环境因素。 高点大学(High Point University)的招生高级官员安迪·比尔斯谈到学生的个人品质时,将毅力(Grit)视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通过全面的信息,招生官尽可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申请者形象,并独立进行评判。这些大学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所以大学才精彩。这样的理念,避免了统一标准所产生的局限性。弱势家庭无需迁就某个标准,让子女随波逐流,进而让其失去了宝贵的品格。比如,为了获得好的标准化测验成绩,低收入家庭耗费财力让子女参加各种培训班,尽可能让他们安心呆在书房备考,不沾家务,更不用勤工养家。这样的学生可能可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他失去了在逆境中成长锻炼的机会,无法培养责任感,也无法切身体验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伟大付出。相反,他可能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中变得自私,在与同学的攀比中变得自卑,在优势阶层擅长的技能较量中失去了热情和动力。然而,他是有机会成为一个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不屈不挠、热情乐观,能够克服逆境走向卓越的成功者,有机会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历练中发现自身特长、培养个人兴趣、明确职业规划、积累社会经验,为大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申请者大学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日本的难民申请人数激增
赴美签证申请者或需提交社交媒体个人信息
德国接纳难民人数逾欧盟总接纳量的一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