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的优势与劣势探析
2019-11-26孙诚韩倩
孙 诚 韩 倩
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稳定民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力资本支撑,对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工作,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获审议通过。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院校配合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探索,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契合受教育者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探索出具有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在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本研究的课题组从2016年开始进行“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情况监测报告”的研究工作,对全国75 所中职和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个人访谈、小组焦点访谈、观察以及实物搜集等方法共收集到访谈资料186 份,实物资料225 份,整理观察记录105 份。通过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本研究对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的模式、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探索和分析,进而对职业院校更好地开展职工培训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的模式
在调研中,多数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职工培训,并且开始初具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开展的具体形式有政府主导型、行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市场主导型和社会义务型。
(一)政府主导型
这种类型的培训分布不均衡,只有少部分学校能获得这类培训任务。这部分学校往往发展良好,基本不存在生存危机。如,北京交通技术学院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每年接受政府委托培训1.5-2.5 万人,涵括了机关与事业单位的驾驶员和维修工培训、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培训、船员培训、交通执法人员在职培训等任务。此类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政府经常委托这类学校承担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天津市劳动局批准,可鉴定包括车工、钳工、电工、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员、摄影师、模设计师等22 个专业(工种),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行业主导型
具有行业背景或者是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开展普遍较好,开展培训的体制机制顺畅。[3]例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青岛港湾集团的职工培训中心,每年为该集团培训3,500 人,北京祥龙集团举办的北京商业学校年培训鉴定近2 万人次。然而,对于没有行业企业背景、由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院校而言,在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上缺乏培训优势。
(三)校企合作型
很多学校已经展开这种类型的培训,但不能完全覆盖学校所有专业。校企合作开展良好的专业往往成为了学校的王牌、优势专业。如,南京金陵中专学校,于2004年与宝马集团合作建立培训机制,目前共同建立培训基地8 万多平,学校完成基础硬件建设、宝马集团提供与市场同步的整车及零件,并共同合作培训教师、开发课程教材、管理教学质量,确保培训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这种方式,一方面节省了学校大量的办学费用,提升了学校学历教育的质量,每年向宝马集团输送近200 位学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校的非学历培训质量,该校每年培训宝马4S 店人员超3,000 人。
(四)市场主导型
这种类型的培训基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力量及优势,主动开拓培训市场,并自负盈亏。该类型的培训要求学校有很高的市场敏感度及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此外,由于学校的非营利性质限制了学校开拓培训市场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少部分学校已经较好地开展了这类培训。
山西长治高级技工学校,很少承担政府委托项目,但每年承担市场培训1 万人次以上,每年上缴税收几百万,培训收入成为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该学校成功的经验在于其具有很好的市场嗅觉,调查市场需求,与企业自身能够提供的培训错层发展,明确学校培训定位,提供企业急需的培训菜单,并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模式激发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针对教师培训能力不足问题,学校提供资金让教师去企业轮岗,跟企业人力资源领导、车间主任、高级技师进行一对一培训,培训结束后教师把企业经验纳入学校菜单设计。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先进于其他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例如,该校收集了全世界90%以上的焊接材料,并分析不同情境下不同材料的优势和劣势,受到了相关企业的大力欢迎。
(五)社会义务型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提出,“各级政府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合作与东西部联合办学,特别是对在相关工作中成绩显著的职业院校、职工培训机构和成人学校给予奖励”。为了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区域经济,部分学校针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政府对此类培训进行购买或给予一定补助。如,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开展此类培训一万人次以上。
二、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优势
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教育与培训,能够发挥和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专业和制度三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丰富
相对于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较长,在政府和行业资金的大力扶持下,积累了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和设备、宿舍、餐饮配套等硬件设施等大量资源。尤其是一些耗资巨大、对实训条件要求高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相较于以“短平快”培训为主的社会培训机构和无力开展培训工作的中小企业,职业院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大量的实习工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行业培训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都为学校开展职工培训打下了基础。
此外,职业院校拥有老、中、青年龄梯次清晰、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具有学历水平较高,具有实践经验和相关领域职业技能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之从企业中聘请的具有丰富技术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完全能够适应职工培训的师资要求。[4]由于职业学院教学资源丰富使其开展的职工培训具有成本低、收益大、种类多、灵活性强、基本无风险的特点。
据被调查院校反馈的结构看,他们的实验实训设备的平均使用率为60%-80%,尤其是一些不可共用的专业岗位对应性较强的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只有40%,如果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对其充分利用,还可以发挥设备的使用潜力。
(二)专业门类齐全
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的办学标准和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覆盖多个学科,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重点逐渐从专一性人才向复合性人才转移。相较于社会培训机构,学校的专业门类更加齐全,因而更容易形成完整的综合培训。例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其设立的专业中与港航相关的专业就有17 个,学校依托国际亿吨大港青岛港,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办学,办学优势非常明显。
(三)管理制度规范
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管理实施“谁审批谁管理”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以区县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由于多头管理,且各部门所依据的法规不尽一致,导致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办学不够规范,损害学员利益的问题经常出现。此外,培训市场竞争激烈,每年都有大量培训机构进入或退出市场。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一些培训机构违规操作,常出现培训管理混乱、课程以旧充新、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甚至有些不具备培训资质的非法培训机构也存在于培训市场中,以低价来吸引培训者,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相对于市场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有较为严格的机制,规章制度建设完善,社会声誉较好,学员利益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三、职业院校开展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劣势
虽然在资源、专业和制度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对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克服自身的劣势。
(一)形式不够灵活多样,以学历教育为主
职业院校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工作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培训类型主要有学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短期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培训以及岗位理论培训等。这些培训类型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其中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承担了这部分的主要任务,中职学校的学历吸引力不强。调研显示,企业提取的职工培训费用占到职工工资的2.85%,高于国家1.5%-2.5%的标准,但是这些经费中,学历教育占到47.51%,占了近半壁江山,其他的继续教育提升占6.16%,岗位培训占29.46%,其他培训占16.17%。抛却学历证书的诱惑,很多时候学历教育并不能真正满足职工的培训需求。
(二)培训内容以适应性培训为主,针对性不强
在培训实施方面,随着社会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先进科技、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应用,企业急需实际能力强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而在一些学院的职工培训中,由于对企业的不了解,加之沟通不畅,在培训实施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面授方式,缺乏精彩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即使有也降低到了次要地位,这样的培训模式,很难满足当前企业对职工培训效果的要求。
当前职业院校提供的多是适应性培训,涉及技术等级和提升的培训难以承担。培训的技术含量低,专业性不强,距离企业的核心技术距离还很远,难以有效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和难题攻关。培训侧重于普适性,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企业不愿将培训置于职业院校之中,多以自身培训为主或委托社会机构进行,职业院校只承担了份额很小的培训工作。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三友集团提供了较好的培训服务,即使这样其培训份额也仅占三友集团整个培训任务的10%左右。
(三)师资队伍力量较弱,短期内难以改善
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较弱,难以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是以全日制在校生数量进行核定的,基本呈现出满负荷运转状态,不少学校教师上课周时数达到16-20 节,再加上繁重的学生管理、技能实践锻炼以及学校相关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若再开展培训工作,教师难以应对。其二,学校教师能力不强。行业代表和院校代表都反映由于职业院校教师长于理论教学,但短于实践技能,向企业提供的培训主要停留在低技能、低技术含量的培训上,无力开展高技术含量的培训业务。并且这种现象难以短期内改善。
(四)培训资源仍显不足,与学历教育冲突
尽管职业院校积累了一定的师资、课程和实训场地资源,但职工培训开展过程中比较依赖师资和实训设施。由于缺乏统筹机制,校内教学单位在师资、实训场所等资源容易与企业职工培训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培训的发展规模难以扩大。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工培训规模的目标,在校生与职工培训的比例为1:2,也就是说如果是拥有5,000 名在校生以上的学校,职工培训人次应该达到10,000 人次以上,大部分职业学校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
四、职业院校开展企业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对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的类型、优势与劣势的分析,为加强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功能,提高培训质量,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搭建培训国家交流平台和机制
1.政府部门要统筹管理,集中使用资金和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职工培训工作涉及教育、人社、物价、工会、经信、工商等多个部门,需要政府层面建立协调机制,为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理顺体制。
2.搭建职工培训工作交流机制和网络平台。一是重新启动“全国职工教育工作协作会”机制,给各行业的职工教育和在职培训搭建交流平台,营造终身学习氛围。二是建立行业网络信息平台,将校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所需都发布到同一平台,使各方都可以互享信息,各取所需,及时沟通。视情况进展建立国家信息平台。三是成立国家企业教育研究中心,进行政策研究支撑,协调相关工作。
3.职业院校面向社区开放,建立互动交流机制。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与社区的联动机制,支持社区参与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规划。
4.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转换。一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只面向适龄人群的状况,使在职人员可以通过技能证书或培训经历转换成相应的学分,进入学校学习,获得相应学历。二是将学分银行用到培训中去。在职人员的相应培训应该可以累计学分,相应资格证书赋予相应学分,达到一定的积分,经过考核,应可以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者列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可以建立与相应学历进行转换的渠道,充分实现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之间的融通,真正为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二)调动职校开展培训的积极性
1.给职业院校宽松的市场环境
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训是一种市场行为,应遵从市场规律,给学校自主权。
有学校领导建议,培训价格由学校和企业双方谈妥即可,遵循市场供需,适当减少物价部门的监管。培训收入处理上可以将收入赢利部分用于专业发展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财政监管;或者将培训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国企20%),剩余部分由学校支配。
在学校内部,培训量可以折合成课时费,或列入教学计划申请财政专项,开展试点,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培训定位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分为专科层次的高职和高中层次的中职两个阶段,这两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对企业培训的吸引力各有侧重。就目前学校开展培训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承担的多是学历提升培训,而中职的学历吸引力不大,重点应该放在技能培训上。而中职学校又可分为城市中职和农村中职,两者的功能定位也应该各有侧重,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的农村中职应该主要面向农民展开培训,为城镇化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服务。
3.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首要条件,至关重要。根据专家调查法,我们对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重要性作以排序,可以发现前五个指标中有三个都与教师有关。因此,建议一是增加教师数量,补充教师队伍。首先要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缺编的状况,降低现有教师较重的工作量。其次,给予职业院校教师编制一定的灵活性,比如给予20%的编制,供学校自主聘任企业人员到校任教,既补充了师资的不足,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技能。二是打造“三师型”素质教师,提高学校培训能力。对职业院校现有的双师素质教师,进行培训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人力资源开发和面向企业培训的知识与技术,承接企业培训任务。三是构建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交流机制。借助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契机,打破人事制度的禁锢,给企业人员评聘教师资格和职称的机会,赋予名分;同时也给学校教师获得企业职称评聘和技能等级鉴定的机会,可以到企业工作。这样,实现双方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4.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学校培训
通过座谈会,可以发现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是逐步推进的,一般先是通过联合培养人才,企业认可了学校的培养水平,才会将培训任务委托给学校,而且培训的内容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和信任程度的增强,逐渐接近企业核心技术。依据校企合作层次的深浅,可以分为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服务和科研攻关四个层次。
目前校企合作多局限于人才培养这个层面,其他三个层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职业院校要提升自身能力,全面、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在此环境中有效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同时,也将培训工作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5.借鉴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经验
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企业培训和培训公司的经验,结合学校食堂、宿舍、场地等优势资源,提高学校培训能力,增强在培训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沟通机制,共同培训。
6.设立工程项目推动培训开展
(1)探索建立“社校一卡通”工程。优化整合区域学习资源,为企业职工发放“职工卡”,让职工持卡参与职业院校、社区学院以及职工大学等的培训学习。(《规划》:“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
(2)实施“职业培训包”开发工程。发挥59 个行指委和相关龙头企业的作用,组织领域专家和技术骨干会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开发适合成人学习的培训包,实施模块化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使其易学习可评估。
注释:
[1]戴春禄.培训工作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5.
[2]吴峰.职业院校开展企业培训的绩效分析与改进路径[J].教育研究,2016,(1): 70-76.
[3]杨洋,朱宏斌.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2013,(1):233-234.
[4]李梦卿,万娥.“双师型”视域下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5):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