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棕扇舞的内涵和保护研究

2019-11-26宋文龙李汶霖郭振华

武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江县哈尼族文化遗产

张 鑫 宋文龙 李汶霖 郭振华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1 哈尼族棕扇舞的历史渊源

哈尼族活动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记录相对较少,因此书面文字的探究就更加稀少。云南民族舞蹈形式多样,但由于文字和音频记录的缺失,许多舞蹈的来历尚不明确。然而哈尼族口语文化为古代舞蹈提供了生动、直观的信息。其中,有关棕扇舞起源的传说在民众口中传播。

故事一:天神摩米派白鹇鸟掌管世界的时间,但是白鹇鸟在人间夜以继日的

尖叫,人们向摩米派天神抱怨,于是天神派公鸡代替白鹇鸟主宰人类的时间。天神对白鹇鸟说“当世间有人死亡,你便来告诉我”。因此,每当有人老去的时候,白鹇鸟便通知天神,让鹰取走死者的魂灵,让龙办理丧事。老鹰、龙、白鹇鸟的义务都完成以后,天神和人们说“最优美俊丽的是白鹇鸟,你最适合做我的传达者。”白鹇鸟很欢乐,觉得本身很美丽,便翩翩起舞起来。哈尼人认为白鹇鸟能将死者的灵魂带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所以认为白鹇鸟是最美丽的鸟类。从那时起,哈尼村寨有人逝世,民众便拿起棕扇模仿白鹇鸟。

故事二:从前,一个女人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出生后由于种种原因便和女人离开了。一天老妇人在山上采集食物,由于自己年龄,逐渐不能照顾自己,就非常悲伤。她向着天空大声说到:“天神呀,我的孩子都在哪里,为何没有人来扶养我?!”

飞翔的老鹰听到老太太这样说时,赶紧说:“妈妈,我是你的大儿子,我离家变成了翱翔在天空的鹰,你不能去我住的地方,你去找另一个儿子吧。”老妇人悲伤的走进丛林,遇见了丛林的老虎,老虎说“妈妈,我是你的二个儿子,我成为了老虎,我吃生肉和喝血,我没有给你吃的,你去找另一个儿子吧。”老妇人来到悬崖边呼喊第三个儿子。这时刮来了一阵风,回答道:“母亲,我是你的第三个儿子。我变成了风,没有身体,无法照顾你。你还是去找老四吧。他住在海里,有无尽无尽的财富。”之后老妇人来到龙宫。四儿子见到老妇人后说道:“我是你的四儿子。我变成了一条龙,生活在海里。”老妇人看到四儿子蓬荜生辉宫殿,老妇人心里很开心,便住在龙宫里。四儿子龙交待母亲:“阿妈,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但千万不要打开我和妻子的门。”有一天她打开了儿子的门,发现里面有很多小蛇,被吓得不敢说话。老妇人赶紧逃走了。四儿子给老妇人一些东西:杂粮、鼓、唢呐等乐器,说道:“母亲,杂粮千万不要在路途打开,回到家后把杂粮放进谷仓里,生活就会慢慢的改善起来。当你逝世时就敲响乐器,我就会回来”老妇人在回家的路上,越来越愤气,认为四儿子有无尽的财产,但只给我这点粮食,便把杂粮扔在路上。回到家里后,老妇人想确认儿子说的是不是实话。于是拿起乐器敲打起来,四儿子,当他看到母亲还活着时,说道:“你以后不要乱敲了。你逝世时将杂粮放进桶里敲打,我就会赶来。”此后哈尼族女人不敢随意发言,哈尼族女人的在生活的名望越来越低。从那时起,人逝世后居民就会模仿白鹇鸟飞翔在空中的样子。

传说可以连续作为后来棕扇舞创作的基础。民间传说的创作、流传和变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历史发展漫长的岁月中,在丧葬仪式中模仿白鹇鸟跳舞一直延续到今天。

2 神秘的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内涵

哈尼族的传说及其神话故事是研究哈尼棕扇舞历史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传说从创作时起就不断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而演变,通过上述传说故事来调查羊街乡棕扇舞时,不光要建立在对神话内容的参考,更要根据内容与现实之间的相关性来探究哈尼族文化的历史及发展形势。

2.1 灵魂不死观念的表达

哈尼人以为白鹇鸟能将消息通知给天神,这样死者的魂灵就能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这个消息可以传递给天神和祖先,说明先祖并没有结束他们的生命和终结,而是与天神同样居住在某个地点或某种社会中。这个地方是所有祖先生活的地方,因此哈尼族老人的死亡并不是他们生命的终结,这也是其回到祖先社会,成为祖先生命的一员,是一个新的开始。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哈尼族的灵魂是不朽的,通过对死者的葬礼仪式,死者从去世到祖先精神的转变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因而,哈尼族办丧事不惜节俭,祭祀死者,使先行的老人保佑后世子孙满堂,健康长寿,富饶河谷。[1]因此,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对去世亲人的缅怀,并祈求神灵保护。

2.2 繁衍发展的需要

“莫搓搓”是哈尼族十分重视的葬礼仪式。“莫搓搓”是哈尼族跳舞活动的主要形式。舞蹈场上,人们争相展示自己的舞蹈来赢得赞誉。但是,在日常中哈尼族禁止年轻男女在公共场合唱情歌,特别是家庭异性在场时,更是严加禁止。而现在,很多禁忌被推翻。棕扇舞能够促进身心激昂、兴奋畅快。舞蹈,同时也可以促进男女之间的情愫互融。随着鼓声的不断响起,哈尼族在舞蹈场上愉快的跳舞,整个夜晚都在狂欢之中度过。“莫搓搓”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展示自我舞蹈的机会。人们在这里相互认识、彼此了解,从而组建了很多家庭。

2.3 精神寄托的需要

哈尼族认为当地的开发主要得益于白鹇鸟。因此,哈尼族人将白鹇鸟作为神圣的象征。哈尼族棕扇舞中也有很多关于白鹇鸟在林中的模仿动作,如:寻找食物、河边饮水、展翅飞翔等姿态优美的动作。棕扇舞的表演中最为有名的人物,即元江县哈尼族的张开波,他模仿的白鹇鸟舞蹈惟妙惟肖,成为业界的标榜人物。在进行棕扇舞舞蹈的过程中,棕扇在张开波的手臂上摆动,并随着两脚踮起前进转圈,上肢与腰部自然协调成为一体,表演者能够感受到与白鹇鸟在蓝天中飞翔一样的感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的精神和灵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除此之外,哈尼族舞蹈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希望能够增加民族的团结和增强民族的复兴与发展。

3 哈尼族棕扇舞的保护措施

哈尼族中最为典型的风格是棕扇舞的舞蹈形式,在当地居民之中也存在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哈尼族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并且缺乏相应的记载工具,具有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舞蹈在尚未进入巩固的程序阶段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随意性,从而促使参加舞蹈的人能够有更大程度上的创新。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哈尼族中越来越多的居民接触到了外界社会的信息,使得棕扇舞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比较深远,导致棕扇舞的动作开始减少,传统的棕扇舞愈发不能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它的传承与开发也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年轻一代的居民接触社会信息增多,促使哈尼族的生活方式逐步开始转变,哈尼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导致哈尼族逐渐失去传承和发展的支柱,因此,对于棕扇舞的开展必须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

3.1 成立保护中心,建立棕扇舞“基因库”

对于哈尼族棕扇舞保护的具体措施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善明确的棕扇舞管理制度,设定长期规划和短期目的以及确保有效实施保障机制都将会其提供重要的支持力。棕扇舞保护的实施,首先要拜访家族成员,其次,推行基本的资料理论,最后,做好棕扇舞的保护与传承。

基因库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泛指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在哈尼族棕扇舞的“基因库”建设中,必须要重视 “基因”的综合性以及典范性。 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的“标本基因库”搜集的主要内容如下:舞蹈历史、舞蹈文化、舞蹈载体、舞蹈动作等。[2]关于 “基因库”的内容,主要包含继承人的管理工作,即要求继承人深入基层,掌握棕扇舞技巧,把握棕扇舞风俗文化和历史发展。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来提出哈尼族棕扇舞传承人的管理条例,并明确划分出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奖励与惩罚机制的确立,从而激发传承人的义务感和荣耀感。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传承的主体力量为民间艺人,对于传承人的管理能够为棕扇舞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2 借助棕扇舞成功申遗的优势,扩大民俗体育的知名度和保护力度

棕扇舞目前已被收录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借助棕扇舞良好的发展开端,对于增强民俗的传播力度和维护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元江哈尼族在文化当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同时也改变了哈尼族原始的居住散落的特征这将有利于专家和学者能够进入元江哈尼族进行相关的调查,从而更好地对棕扇舞进行传播和发展。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棕扇舞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设备

关于文化方面的设施建设是棕扇舞文化事业传播的重要标记。加强文化公共设施的建设,是政府所要承担的义务,也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棕扇舞的继承和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哈尼族舞蹈活动来实现。当前,与云南许多地区设施相比,元江县羊街乡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但是,依旧没有达到完全被覆盖的程度,同时,村寨的文化建设也不得到有效得开展,村寨进行的棕扇舞活动不能顺利得进行,导致大部分民间艺人的才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得阻碍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与开发。因此,政府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从而确保建立羊街乡活动设施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也是开展与传播棕扇舞的重要因素之一。

3.4 进校园,成为课堂教材建设中的特色教学内容

在校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等方式,来对棕扇舞基本文化与历史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培养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也为棕扇舞在学校的开展与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原生态的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变革。棕扇舞作为文化艺术,要使得羊街乡棕扇舞融入到学生课堂中去,培养学生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识,同时,加强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特色理念,可以采取“外部传播”和“内部传播”相合的方法。关于“外部传播”,其主要就是学者和专家通过对哈尼族棕扇舞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进行融入教学材料,使更多的人能够对哈尼族棕扇舞进行了解。“内部传播”主要就是请民间艺人将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的相关技巧及其哈尼族的文化以各种形式带进学生的课堂,使学生零距离了解和感受棕扇舞的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3]2001 年张开波等艺人在学生课堂中进行表演,其讲授棕扇舞的文化意义及其发展历史能够使得学生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形式和对棕扇舞的热爱。

2010 年,玉溪师范学院专家、教师和学生开始走进元江县羊街乡进行调查,尤其是对元江县的羊街乡棕扇舞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将会有更多的高校把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带到学生课堂中去进行演出和传授,并且编创棕扇舞教学材料以及相关音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播与讲授的同时,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舞蹈专业课堂的棕扇舞教学,不应该只单纯地教授舞蹈技巧,更要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了解哈尼族宗教历史文化内涵。其二, “元素讲授”已成为我国民间舞蹈课堂讲授中相对成熟的讲授方法。这就是使得“元素讲授”需要抽取大量动作材料。棕扇舞相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形式却更接近于舞台的表演。哈尼族的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舞蹈行动平缓,但特点表现为凸起,通过采取“元素”分化、组合的方式来编创其课本材料。在课本编创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形态及其文化,将其作为课本编创的“根”,并且动作的分化和发展要以“根”为根据进行思维拓展。其次,按照“讲授”的形态结构,要将动作及其道具相融合来进行应用。再次,将“根”元素与人体活动规律相结合,特别是与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劳作时的运动规律相融合,编创出具备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特点的动作语汇,采用近代创作舞蹈形式将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历史文化演绎出来。[4]另外,鉴于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的舞蹈的风格相对突出,演绎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近代民族美丽的特征,通过将其原生态中的舞蹈动作和队形直接用于课堂的讲授,这样一来,不光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动作的原生形态,也可以使“元素讲授”与“原型讲授”相互补充,从而拓宽了棕扇舞的继承渠道。

3.5 当地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成民族文化精品

1993 年,文化部提出“开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工作方向。到了2000 年,国家把文化产业加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新的契机。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的展开与保护,应该建立在相应的实践成果之上。由此可知,保护非遗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主要在于创新手段。创新的主要体现是以遗产为根本途径,但是仍然要脱离传统模式。舞蹈作品在进行创新时,必须要以现代审美为主要目标,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以获取大众更多的注目。这就需要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保留传统民间舞蹈的韵味,用舞蹈艺术的编创技巧来重塑传统民间舞蹈,将其中包含的审美品格和精神气概充分展现出来。通过舞台艺术创作,传统民间舞蹈能够获得新生,改变棕扇舞的结构中进行创新是最主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质量的好坏,有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以及发展前途。当代社会中品质是非物质文化发展存在的关键,创新过后的舞蹈作品,能够成为传承和保护棕扇舞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5]文化产业包括创意、品牌、管理、资本、经营因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运作。文化产业的中心主要在于其内容,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资金投资也是重中之重。提高棕扇舞的层次,需要在相对公平与公正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因此,要鼓励棕扇舞作品的创新与发展,在作品演绎的同时,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起到支持作用。根据上述论断,可以总结出相关观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民间艺术家以及专业知识人员的支持,同时加以充裕的资金保障,这样才能成功得将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的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效得进行下去。当前,在对棕扇舞文化产业的扶持中,政府必须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手段来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并做好在这方面的传播、管理和监督等工作,真正将哈尼族棕扇舞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底蕴进行有效传播与发展。

3.6 加强政府部门主导和调控职能,促进棕扇舞发展

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必须要明确自身在文化传承上的角色定位,起到主导与调控的作用。此外,对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也应该更加明确;通过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及专项应用等。其次,政府还应该鼓励相关民间艺人进行自我传播与发展,将棕扇舞真正融入民众基础中。

4 结语

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的棕扇舞主要是以哈尼族居民跳舞的方式来呈现,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希望族群能够得到复兴以及族群的习俗文化得以传承。千百年来,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民众把其作为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和进行娱乐的文化活动。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渐渐深入元江县羊街乡村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活动形式极大转变,因此,棕扇舞的继承与发展也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保持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文化的独特性,是元江县羊街乡棕扇舞在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政府工作方面,也要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来促使保护棕扇舞活动的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同时,还应该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民众开展棕扇舞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不断创新与进步。

猜你喜欢

江县哈尼族文化遗产
元江县芒果生产变化的原因分析与建议
元江县推动健身设施进社区进乡村
与文化遗产相遇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元江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研究①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