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体育运动方法研究

2019-11-26王玉侠李润中曹惠容吕朋林

少年体育训练 2019年4期
关键词:前庭本体人体

王玉侠,李润中,曹惠容,吕朋林

(1.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4.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平衡能力是学龄前儿童身体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其身心发展的基础条件。体育对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学龄前儿童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目前,关于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体育学习和训练的热潮迭起,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根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体育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强,所实施的体育运动训练水平良莠不齐。本文旨在通过对此问题的解析,提出解决策略,为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体育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 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概述

1.1 平衡能力的内涵

平衡能力是人类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是人类做出各种身体动作的基础,是人体依靠其位觉器官、视觉器官及本体感觉器官等多种器官相互协调配合的一项基本能力。平衡能力也是人体的一项基本身体素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活活动、完成基本动作及技能学习至关重要,良好的平衡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

人体平衡能力一般分为2种类型,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是指维持人体重心与姿势相对静止的静态姿势能力,如一定时间内,人在站立位或坐位等静立状态下对身体姿势平衡的维持。动态平衡能力指在运动的状态下对人体重心和姿势的调整和控制能力,如走、跑、跳、翻等运动状态中对身体平衡的维持。

1.2 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解析

学龄前儿童一般是指3~6(或7)岁入小学前的幼儿,此阶段是人一生中许多基本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如语言、思维、身体基本动作能力及某些生活技能和习惯等大多在本阶段形成。平衡能力是幼儿走、跑、跳、攀爬、翻滚、投掷等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幼儿时期平衡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一生活动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3~6岁是幼儿身体自然增长突增期,又恰好处于人体2次生长发育高峰期之间,同时也是儿童运动平衡能力和粗大动作快速发展的时期。一般来讲,女孩稳定性指数稍优于同龄男孩。就平衡能力发展而言,3~6岁儿童男孩静态平衡能力的发展低于女孩,但其动态平衡能力的发展则优于女孩,且此阶段儿童年龄因素对身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最大。

2 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体平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即视觉器官、前庭器官、肌肉本体感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前三者把感知觉和视觉兴奋转化为神经冲动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形成电信号传至相应运动系统,指挥该运动系统做出实时反应,以使身体维持平衡。此外,人体肌力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重要因素。

2.1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是人体内执行感知、位觉和调节平衡功能的器官,位于颞骨岩部骨迷路之内,由内耳的3个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组成。前庭系统提供有关身体相对静止状态参照系统中的定位和运动过程中的感知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后,再经锥体束发出兴奋冲动来指挥运动系统做出相应动作以纠正身体偏移,从而达到静止状态中的稳态平衡。其中,前庭器官的机能稳定性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2.2 肌肉本体感觉器官

本体感觉是指人体的本体感受器(包括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等本体感觉末端)对来自外界压力导致的身体肌肉和关节形状的改变而感受到的自身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体验。研究指出,本体感觉对人体的站立及坐位平衡都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2.3 视觉器官

视觉使人能够感知外界物体的物理状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及运动情况,能够有效维持人体身体平衡。研究表明,在前庭装置完全损坏甚至身体丧失大部分本体感觉功能的极端情况下,人体依然可凭借其视觉机能较好地维持自身身体平衡。

2.4 中枢神经系统

一个完整的姿势调节系统存在于从脊髓、脑干到大脑皮质的有效调节系统中。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得以顺利进行,这同时也是躯体保持平衡的基础。研究表明,中枢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着运动的目标战略、具体战术及实施执行,并相应地对人体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2.5 人体肌力

由于平衡是由运动系统(实际上是由肌肉和骨骼系统组成)完成自我调控的过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肌肉力量的增加对平衡能力的维持和提高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下肢伸膝肌力影响着人体平衡功能的发挥水平,肌力较差者其平衡功能也相应较差。肌力较差的学龄前儿童平衡功能也较差,同样,肌力较强的学龄前儿童其平衡能力也较强。由此可见,加强肌肉力量训练,提高学龄前儿童肌力对促进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增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 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运动方法

3.1 体育运动对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和肌肉力量等综合素质,而人体的平衡能力是这些素质的综合表现。研究表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肌肉本体感觉的敏感性、人体前庭系统的稳定性和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能力,改善身体姿势的稳定能力,提高人体平衡的调控能力。学龄前儿童身体反应更为敏捷,动作判断更为准确,这是本体感受器通过长期训练日臻完善的结果。

3.2 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运动方法

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腿部的弹跳能力及足底屈肌力量的发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且这些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不同运动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对人体身体素质、平衡能力及心智认知产生综合良性效应。因此,在学龄前儿童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应采取各种方式和多种手段,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及其平衡能力。

3.2.1 田径运动类田径运动主要包括跳跃、跑步、滚翻和投掷等运动项目。学龄前儿童力量较小,动作不够协调,身体稳定性较差,平衡能力发展不够完善。慢跑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步幅较小,而步频相对较大,经常进行慢跑训练可以有效发展肢体力量和平衡能力。短距离跑(如50m跑、25m往返跑等)是一种高步频、小步幅的无氧运动,能够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呼吸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神经调节功能及腿部肌肉力量,与慢跑形成身体机能发展的互补效能。跳跃、投掷及滚翻等项目能够有效锻炼学龄前儿童的静动转换和协调机能,尤其是滚翻动作的旋转运动需要学龄前儿童的前庭器官、本体感官和神经调节的有效协作,对发展其平衡能力效果较好。因此,应合理采用慢跑、快跑、跳投、滚翻等多种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综合训练,同时注意引导其加强呼吸节奏的调整及运动速度及强度的控制。但由于学龄前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不宜进行较大强度的力量性练习和较长时间的耐力性练习。

3.2.2 体操、舞蹈、武术类此类项目动作形式复杂多样,对动作准确性和技巧性的要求较高。完成此类动作,需要建立起各肌群、神经中枢、本体感觉等时空上的精确协调关系及认知上的统合感觉。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不够完善,肌力较小,很多动作都很难稳定而准确地完成,平衡性较差。诸如旋转、滚翻、跳跃等舞蹈、武术基本动作需要身体时空位置不断变换,调动本体感觉、听觉和视觉等各种感觉系统协调运动,从而对参与身体平衡调节的各组织系统起到锻炼强化作用。有研究认为,体操练习对改善学龄前儿童的闭眼平衡能力有良好作用,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平衡觉中枢的整合加工能力,改善学龄前儿童本体感觉和前庭觉的敏感度。长期进行此类动作练习,可使前庭器官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学龄前儿童机体的稳定性,促进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进行武术训练能有效提高其反应时及平衡能力。有研究指出,接受早期基本武术训练的学龄前儿童,其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明显优于同龄未训练的学龄前儿童。武术的动势、静势、立势、站势等动静之势,要求“站如松”“行如风”,从活动性动作转入到静止性独立动作时,要求动作安定稳固。在武术基本功步形步法练习中,弓步、马步、虚步和仆步等练习能够增进腿部速度和力量,提高双腿移动转换的灵活性和稳固性。

3.2.3 平衡器械类此类器械主要包括自行车、轮滑、滑板车和平衡车等。研究发现,在轮滑和学龄前儿童自行车练习中,其基本动作如站立、踏步、停止、直道滑行、倒滑、弧线滑行等对学龄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改善和提高学龄前儿童对平衡姿势的控制能力。平衡车运动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其适用于2~6岁的学龄前儿童。平衡车运动可根据学龄前儿童具体情况(如年龄、身高等)调整训练方法,既能有效锻炼学龄前儿童骑行时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又比较切合学龄前儿童追求趣味娱乐的身心特点,既利于学龄前儿童独立性格的养成,又利于培养其面对竞争的正确态度,提升其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例如,Cohesion凝动学龄前儿童平衡车俱乐部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训练和比赛活动,让学龄前儿童骑行平衡车时,在不断蹬地、滑行、转弯、立停等动作中不断转换以维持人和车的平稳运行,使学龄前儿童乐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健身和娱乐价值,经常习练可以有效增强学龄前儿童腿部力量,增进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改善学龄前儿童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

3.2.4 球类运动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球类运动主要有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项目。球类运动需要学龄前儿童身体各部位的综合参与,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积极调节指挥,球类运动是一种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集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为一体,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陈晓东对学龄前儿童踢球与平衡能力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踢球动作的发展和平衡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平衡能力越好的学龄前儿童在测试中的得分情况越好。

3.2.5 游戏与其他类学龄前儿童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的发展不均衡,活泼好动,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其神经元工作能力较低,持续时间短,兴奋易扩散,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分析综合能力较差。因此,对此年龄段学龄前儿童应选择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模仿性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如动作简单易行且娱乐性、健身性和周期性较强的踢毽、跳绳项目,轻器械的平衡木、长凳、滑梯、秋千、蹦蹦床、爬网、攀岩、木桩、滑板车等活动,无器械的各种形式的走、跑、跳、钻、滚翻等游戏项目。此外,加强学龄前儿童核心力量和感觉统合训练也是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

3.3 发展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运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平衡能力发展的体育训练,应根据其生理、心理发育特点,遵循安全至上、简单易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面均衡、寓教于乐的原则,科学设计和制订教学训练计划。(1)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做好安全防护准备工作。运动前充分活动,尽可能预防和减少肌肉拉伤的风险,注意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安全防护,尽最大可能减少甚至杜绝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2)要针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的易变形性,注意养成学龄前儿童正确的运动姿势,培养其科学的动作技能。(3)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注意上下肢、左右侧、各组织系统尤其是肌肉的均衡发展。(4)注意运动项目和运动负荷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循序渐进,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不宜过多采用力量性、静力性和耐力性练习。

猜你喜欢

前庭本体人体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人体“修补匠”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人体冷知识(一)
被忽视的“前庭觉”
眼睛是“本体”
前庭神经炎 不可忽视的眩晕病
人体可笑堂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