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探析*
2019-11-26李丽夏冬
李 丽 夏 冬
对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探析*
李 丽 夏 冬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探析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以完善和丰富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结果显示: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包括客家精神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参与活动的健身性与观赏活动的娱乐性;潜移默化的教育性与和而不同的竞争性;高度认同的宗族性与活动开展的节庆性;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客家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等特征。
梅州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探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和鲜明的代表性,展现出各民族、各地区独有的体育文化特色。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期积淀与融合的过程,一旦这种文化形成了便难以改变,风俗习惯尤其如此。梅州地区的客家先民及后裔,在辗转迁徙、拓荒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勤俭质朴、革命进取、爱国爱乡、诚挚团结、敬祖睦宗的“客家精神”[1]。客家人来自中原地区,他们迁徙至南方的同时也会带来中原的一些风俗习性,因此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表现出中原体育文化的原有特色,也不断的展现出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特征。
1 客家精神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崇拜祖先,重视传统”是客家人的本性。客家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区,后来迫于战乱、饥荒等因素而南迁。在艰苦又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始终传承着中原文化,他们不忘本源,重视传统,崇敬祖先。同样,在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中也处处彰显着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梅州地区的客家迎灯活动是客家人在春节和元宵节等节日广泛开展的一种民俗活动。其中,有近600年历史的五华下坝迎灯活动,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初的祭祀环节,如祭祖、游街等活动内容。在客家迎灯活动中客家民众不仅增强了客家宗族的凝聚力,满足了族人文化交往的需要,还保持和延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埔地区的“迎龙珠灯”活动其最大的意义就是祈求上天让本族的香火继续传承下去,将“孝”文化传承下去。
龙和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权贵和吉祥,龙文化积极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2]。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埔花环龙、丰顺埔寨舞火龙、平远石正舞龙、仁居香火龙、青溪狮仔灯都是在中原龙文化、舞狮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实际演变而成的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在汉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人们用舞鲤鱼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新的岁月寄于美好的期望。在梅州地区,客家人也把鲤鱼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鲤鱼灯舞寄物寓言,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此外,蕉岭地区的打莲池和梅江区的席狮舞等丧葬期间的表演活动是梅州地区民间习俗里不可替代的活动,是客家传承“孝悌”美德的缩影,也是客家人对中原丧葬文明和孝文化的传承,亦是梅州客家人健康、独特、传递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共建和谐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客家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3]。
2 参与活动的健身性与观赏活动的娱乐性
客家地区以舞龙、舞狮等活动方式欢度节庆。参加舞龙、舞狮表演能充分锻炼手、臂、腰、腿等部位的肌肉,具有较强的健身效果。舞龙、舞狮均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对于表演者的力量、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等均要求较高。表演时表演者们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矫健的身躯出现在人们面前,结合高难度的动作使得表演更具有气势,使参与者与观赏者有身心愉悦感。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的“迎龙珠灯”活动虽然是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但也包含了舞龙等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活动。丰顺埔寨的舞火龙是一项集“视”“听”“触”“感”等多种意境交融于一体的节庆活动,舞动火光四射的火龙也展现出舞龙者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大埔茶阳镇的花环龙迎灯作为当地元宵期间的一种民间集健身、娱乐、艺术、欣赏为一体的娱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欢乐吉祥、满堂喜庆和气氛渲染能力,看着满天的烟花、翩翩起舞的龙舞,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鞭炮声,人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到处充满喜悦的气氛[4]。
五华县的下坝迎灯活动是当地一种集表演、歌舞、趣味为一体的娱乐活动,人们常常通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游走于大街小巷来欢庆节日,自由自在的与人交流和沟通,尽情表达自己洒脱的精神境界、亲切融洽的人际态度和悠然自得的幸福理念。蕉岭县广福镇石峰村、乐干村都有自己的船灯舞队,他们自发编写歌词,利用农闲时节在村里自发排演节目,以船灯舞的独特文艺方式,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反映百姓丰衣足食的生活情况,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给农村群众带来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平远县的落地花鼓从船上移落到陆地上进行独立表演,扩大了表演空间,而且经过民间艺人改革创新,增加了一个角色,由旦、丑两人表演增加到生、旦、丑三人表演,表演内容大部分是从故事演变过来,表演生动活泼、诙谐有趣。落地花鼓的表演有唱、有说、有舞,不仅歌舞结合,而且滑稽搞笑,给予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每逢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以及在丰收季节,当地村民或族人就会表演落地花鼓来表达其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5]。
3 潜移默化的教育性与和而不同的竞争性
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是非观、审美观、伦理观、道德观等多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6]。比如,大埔的“迎龙珠灯”活动中的舞兰陵双龙环节展现的是龙的勇猛、和谐、坚毅的本性;游街活动环节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良好品质;接灯迎火环节弘扬的是客家人孝道为先的优秀品质。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迎灯活动不单是一种庆新祭祀活动,还有教育下一代尊敬祖先,刻苦读书,吃苦耐劳的深刻寓意。在举行活动前,许多宗族前辈在活动中会亲自指导年轻人如何学习打鼓、敲锣、舞龙、舞狮等技巧,以及花车的装饰、编织彩灯等手艺,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年青一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本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此外,客家地区以独特的民居建筑——围龙屋而闻名,为了抵抗外袭、保护宗亲,村民们聚族而居。迎灯活动是一个家族庆祝新“丁”(生男孩)的庆祝活动,通过迎灯活动家族各房子孙欢聚一堂,增进家族的交流和团结,通过庆祝活动教育子孙后代团结一心、弘扬祖德。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现,是现今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的思想基础[7]。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能在和谐中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竞争性。例如,客家迎灯活动在大埔县内就有较出名的:“茶阳绕姓迎灯”“大麻恭州迎灯”“湖寮古城迎灯”“光德富岭迎灯”等,在祭祀时县内各地方、宗族之间都会主动比较哪个地方、哪个宗族人丁更兴旺,场面更宏大,节目更精彩。为此,各宗族都会早早就开始准备本族迎灯的各项事宜,争取在迎灯表演时获得最多的观众及赞赏,因为那预示着本族来年人丁更加兴旺。此外,在大埔的百侯镇有侯北和侯南两个大村,侯北村居住的都是萧氏后人,侯南村居住的基本都是杨氏后人。因为两个村子相距很近,所以经常会有一些矛盾。假如侯南村中了一位进士,要杀一头猪庆祝,而侯北村同时也中了一个进士,则要杀一头猪和一只鸡来庆祝。如此一来,迎灯这种大型祭祀活动就成为两个村的村民相互竞争的焦点。而且村民们相信只要把迎灯这个盛事做好,来年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好、人丁也会更兴旺。
4 高度认同的宗族性与活动开展的节庆性
文化是节庆的根基,日常生活的环境和习俗是节庆的土壤[8]。体育非物质文化的“节庆性”一般突出活动的“节庆”,侧重于比试活动内容的技艺。体育非物质文化的“节庆性”中的“节”必然与某种当地文化习俗有着深深的联系。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延承也有一定的影响。迎灯在大埔县非常广泛,基本每个镇每个村每个姓氏都有,各地或者姓氏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日子,主要在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期间举行。例如“双坑迎灯”、“湖寮罗氏迎灯”、“侯南杨氏迎灯”等等,而且都是在正月期间举行的,平时则没有表演活动。百侯“迎龙珠灯”活动是迎灯活动的一种,并且是由萧氏后人在正月十五当晚举行。茶阳饶姓就在正月十三举行,而光德富岭是在正月初九举行,茶阳的饶姓是以邻里、小自然村、街道为小单位参加“迎灯”。并且各小单位都有“福头”(指小单位的代表)组织活动,“福头”是由各家各户轮流做的。
蕉岭广福当地群众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展演船灯,以此来庆祝节日。他们用舞蹈动作表现出“闹花灯”、“怡情”、“拉船”、“花鼓”等细节,在舞蹈动作中加入划船、出水、入水、旋船、汇船、拉船、跳船,船内演员与操船者密切配合,模拟船在水中行,给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感觉。五华下坝迎灯主要在元宵节期间举行,除了是纪念周瑄公的丰功伟绩外,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庆祝元宵盛会。从古至今下坝迎灯已传承几百年,虽然内容上有所增加或变化,但活动时间始终没有改变。五华的华城、新桥等地的竹马舞表演也主要集中在庆祝元宵、中秋等节日期间开展活动。平远县的石正舞龙、仁居香火龙也在是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平远县的落地花鼓从福建武平传入以来,通常在丰收季节和传统喜庆节日,人们自发组织就地表演。
5 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客家传统文化的代表性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是汉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影响深远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族群在历史演变中创造了众多特色民俗文化,如:烧火龙、迎灯、客家山歌、客家拳等,这些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船灯舞自清朝时由福建闽西传入,主要流传于蕉岭广福的石峰村、乐干村,平远地区的差干村、泗水村等地区。船灯中客家山歌的引用源自于民间小调和十番乐,流传至今且较常演出的有20多首,包括《渔家乐》《凤阳花鼓》《十杯酒》等。船灯舞的文化原型是渔民送顺治帝北渡汀江战风雨、搏急流而艰难摆渡的情形,其艺术特征是船与灯的精致结合、歌与舞的独特统一,极具客家山歌特色。大埔县青溪镇铲坑村的黑蛟灯浑身漆黑,其制作、舞法以及造型灯均不同于一般的龙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蕉坑村的“仔狮舞”吸取汉剧中的提线木偶的技艺和杂技中表演中技艺、狮灯技艺并配以舞蹈、戏曲逐步形成当地独特的民俗舞蹈。
平远县落地花鼓是客家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之一,也是客家文化在曲艺方面的集中体现。从福建武平传入以来,平远的民间艺人以“口传相授”的主要方式传承。落地花鼓极具即兴性表演特色,民间艺人为了生存,每到一个地方随即编排创作歌词,曲调音乐和伴奏根据当地的习俗特点稍作改动,然后就地表演,深受人们喜爱。落地花鼓的唱词中有古典文人诗作,也有民间歌谣,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等。客家民系因历史上的南迁,敦厚的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相互融合,使其音乐文化基因复杂多样,有凤阳花鼓特性,也有汉调音乐的风格,更有客家山歌的风趣。落地花鼓在曲调音乐方面增加了梆子腔、汉调音乐、客家山歌和凤阳花鼓调。此外,其表演除边念边做、有说有唱有舞,还增加了戏曲性和客家山歌的表演性。落地花鼓的表演是完整故事或以其他完整题材为内容的改编,集表演性和技艺性于一体的独立表演特色,人物角色性格鲜明,结构相对规范,同时结合客家山歌的风趣,表演轻松欢快,极具客家传统文化特点[9]。
6 结语
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客家文化不容忽视的重要路径。然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断受到冲击,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逐渐失传甚至消逝,尤其是一些民俗类体育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客家是中国重要的民系之一,拥有3000多万人口和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如何结合梅州地区发展实际和项目自身特点保护、传承和发展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值得相关部门和广大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也是客家文化繁荣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肖文,郭起华.客家精神文化探析[J].文学界,2012(4):273-274.
[2]吕丽.中国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4):76-79.
[3]蔡享丽.梅州客家香花佛事舞蹈的审美特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54-60.
[4]李丽,夏冬.文化学视域下的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环龙”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5):67-70.
[5]政协平远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平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平远文史》第19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M].2017.
[6]吴玉华,陈海琼.试析客家民俗信仰和民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4(6):55-58.
[7]王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谈谈中国文化的和谐观[J].中国领导科学,2019(3):104-107.
[8]和立新.试论节庆性竞赛活动的效益与社会学特征——以泰山国际登山节为例[J].体育科学,2000,20(1):20-22.
[9]洪树湘.试谈《落地花鼓》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9):10.
Explo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akka Sports in Meizhou
LI Li, etal.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Guangdong, China)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特色创新项目项目:广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学校体育视角(2014GXJK137);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5KYKT03)。
李丽(1979—),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