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藤高明:日本战前的开明政治家

2019-11-26法人毕竞悦

法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加藤宪政高明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毕竞悦

资料图片

加藤高明(かとうたかあき,1860年1月25日—1926年1月28日),为日本明治、大正期间的外交家、政治家。历任第四次伊藤内阁、第一次西园寺内阁、第三次桂太郎内阁和第二次大隈内阁共4届内阁外相,参与改组桂太郎创立的宪政会,并当选党首,后成为第24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924年6月11日—1926年1月28日),于任上去世,受大勋位、伯爵。加藤作为首相期间实现了男子普选制,其政府和政策在二战前最为民主,他本人与原敬并称为大正时期“最有能力的政治家”。

政党领袖

1913年10月,担任宪政会前身同志会总裁的桂太郎去世,加藤和后藤新平等5名党常务委员形成合议制运营体制。后来后藤新平脱党,同志会于同年12月进行改组,加藤成为总裁。成为党总裁就意味着向首相宝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同志会在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时曾是执政党,但从大隈辞职直到第一次加藤内阁成立的大8年间则一直在野,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在野党。当时的过渡内阁为了政权运营顺利需要与其他政党进行私下交易,只要在野党愿意也可以参加政权。加藤高明作为党首,为实现真正的政党政治理念,拒绝加入政权。

由于在一些重大外交问题上加藤不听山县有朋等元老们的意见,自作主张,遭到元老们的责难,使他长期被排除在首相候选人名单之外。1916年4月,大隈重信拟推荐加藤为候任总理大臣,遭到元老山县有朋的反对,后来大隈重信又策划他和寺内正毅组织联合内阁,被他愤然拒绝。10月4日大隈重信下定决心辞职,推荐他为下任总理大臣,又遭到元老的严厉拒绝。大隈内阁辞职后,几个政党以同志会为中心协商合并成立了宪政会,加藤被推举为总裁。从此时起,加藤坚决主张维护宪政,打破元老政治,扩大选举权。

执掌内阁

大正民主运动是指大正时期发生的民主运动,共出现两次民主运动高潮,第一次大战后高涨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也构成了大正民主运动的一部分。第一次高潮发生于1912年。1912年的12月,日本军部搞垮了政友会西园寺公望内阁,以桂太郎为首的军阀内阁乘机上台,军阀官僚的“非立宪行动”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慨。以记者、律师和资产阶级民主派为首,开展了要求实现政党内阁的护宪运动,他们提出“破除阀族、护拥宪政”的口号。第二次运动高潮以“米骚动”事件为背景展开。

1918年7—9月,日本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米骚动”,为民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资产阶级民主派借助广大民众的力量,以民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坚决实行普选”“阻止特权势力的专横”和“建立政党内阁”的口号,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实现了政党政治。加藤高明是第二次护宪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在第二次护宪运动中,“护宪三派”宪政会、政友会、革新俱乐部迫使清浦内阁倒台。1924年1月31日清浦解散议会,于5月10日举行了总选举,加藤高明辞去男爵封号参加竞选。“护宪三派”在大选中获得284个议席,超过议席的半数,取得压倒性胜利。选举前宪政会有103个议席,位于政友本党(149席)和政友会(129席)之后,是第三大党。经过这次选举,宪政会一举获得151个议席,一跃成为第一大党(政友本党109席,政友会105席)。

此时元老派的带头大哥山县有朋已经谢世,元老们已不能无视在护宪运动及选举中反映出来的民意。宪政会被委以组阁权,加藤高明以国民舆论希望组成护宪三派联合内阁为由,说服政友会总裁高桥是清和革新俱乐部总裁犬养毅,组成三党联合内阁。内阁中主要职位由宪政会担任,曾担任过首相的政友会总裁高桥是清被任命为农商大臣。这是日本政治史上首次产生的以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的政党为中心组建的政党内阁,标志着日本政党政治的确立,宣告了藩阀专制统治的结束。由议会多数党组阁的政党内阁制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直至1932年5月犬养毅内阁下台,一直由政友会和民政党两大政党轮流执政,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所谓“政党政治时期”。

推动普选

日本选举法在1889年与宪法一起颁布,对投票者及候选人资格均有财产限制。第一批当选的众议院议员多半出身地主,零星有些许商人、前任官员、大城市专业人士(包括记者、出版人及律师)等,出身于昔日武士阶层的人约占议员总数的1/3。贵族院则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天皇从特定类别人群中委任,包括前任高层官员、昔日大名、德川家族一小部分成员及国内富人,是特权阶层的俱乐部。贵族院的政治态度极端保守,经常压制众议院提出的自由化议案。

制作于昭和三年(1928年)六月的倒幕维新纪念章,一面为加藤高明头像;另一面为加藤高明雕像

加藤本是非普选论者,但是时代的发展使他逐渐改变了观念,坚定地打出了无条件普选的大旗。首先,日本的工业化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崛起。工人阶级成为20世纪初日本政治骚动中的重要角色,在劳资纠纷中日益成熟。其次,工业化带动了小资产阶级的兴起。这些小资产阶级承担了各种税负,但是有义务无权利,在国会开设的前30年里完全没有投票资格。他们发动了多次抗税行动,表现出不小的活动能量。最后,在政友会占据国会多数议席的情况下,限制选举只会巩固政友会的地位,实行普选,有利于宪政会获得更多的国会席位。加藤支持普选,虽然得罪了元老派,却获得了舆论的支持,并借此粉碎了政友会的根基。国会选举情况印证了这一点。1920年内的三次补选全为政友会控制,但刚进1921年,宪政会就取得了四胜三败的成绩。在由改正地方制而进行的八市选举中,宪政会在名古屋、熊本、广岛、金泽等市取得压倒胜利。

第四十三次议会和第四十四次议会否决了普选法案。众议院从1924年2月23日至27日(26日休息)第三次讨论普选法案,其中插进了议长不信任动议、追究镇压院外民众运动责任的决议等,时间长达4天之久。在这期间赞成、反对两派各出12人互相讨论。赞成派的理由是:普选是世界潮流,“思想上的锁国”已经不可能了;要让议会反映人民的要求,实行社会政策;不改善经济组织,就不能防止阶级斗争和极端思想的出现;即使实行普选,也要普及忠君爱国精神,所以没有危险;等等。反对派即政友会方面主张;普选尚未形成舆论,特别是工人阶级尚未作为政治势力要求普选;目前处于世界性的思想混乱期,没有准备就立即实行普选是危险的;不能靠普选来谋求解决工人问题,应凭社会政策另行处理;等等。这次依然以147对243否决了普选法案,不过赞成票与反对票的差额缩小了,这主要是由于政友会出现了38名缺席者。

议会之外,普选运动如火如荼,范围扩展到三府、三十三县、一道。在一年前一次群众行动都没发生的京都市,二月接连举行了3次规模达数千人的演说会和游行示威。同样, 在上一年还置于运动之外的福冈县, 运动也活跃地开展起来。运动从一月十四日的大阪普选促进同盟会主持的大会开始,持续到二月二十七日普选法案的否决。在此期间,负责中央领导的全国普选同盟有计划地掀起运动高潮,号召全国各地普选团体中的有志之士上京,请愿示威。最终,请愿运动遭到警视厅破坏。在普选运动中,加藤作为宪政会总裁没有直接参加群众集会,但宪政会是运动的主导力量之一,宪政会支部成为地方集会主持团体之一,宪政会还承担了运动所需的相当大部分的资金。

加藤当政后积极推动在竞选中承诺的普选制,最终使法案得以通过。1925年的《普选法》由13章150条构成,规定,25周岁以上男子享有不受纳税限制的选举权,在选举前居住在某个地区一年以上的30周岁男子享有被选举权。然而该法依然有局限性:一是通过规定“接受救济的贫民”和“未有固定住所者”没有选举权,而限制了工人阶级的选举权;二是贵族院的议员非公选产生;三是剥夺了妇女的选举权。在以枢密院为中心的强烈反对声中,加藤高明的妥协做法值得称道。尽管有种种限制,《普选法》使有选举权者从1919年的307万(占全国人口的5.5%)猛增至124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4%),扩大了国民的民主,日本也成为东亚第一个实现普选的国家。与之前的选举法相比,该法还增加了对议员候选人、竞选活动的内容、竞选活动费用等相关项目的规定,并首次引入了日本独特的中选区制。所谓中选区制,即每个选区议员定额为3—5人,每12万人选出1名议员,总的议员定额为466人,投票方法继续采用1900年制定的大选区单记非转让式。

加藤高明在施政演说中还承诺要妥善处理当时最大的悬案——贵族院改革问题。他制定了削减有爵位议员人数、新设由学士院选出的议席的改革框架。然而这些改革并不彻底。按照日本大正时期的思想家吉野造作的观点,民主政治应包含三个方面——政党内阁、普遍选举和特权的限制。加藤高明的执政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加藤是非常西化的政治家,他追求英美式的政党政治,推动了民主传统在大正时期的孕育和成长,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民主化。然而大正民主是资产阶级政党同藩阀官僚势力妥协的产物,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明治体制中的专制主义因素,没有能够阻止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出现。随着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日本,大正民主化的成果丧失殆尽。但这并不能抹杀大正民主运动及加藤高明本人在日本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猜你喜欢

加藤宪政高明
明明家族历险记
——辨析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实数》典型易错题
爸爸的“高明”之处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日媒追忆亲中政治家加藤纮一
著名围棋大师系列之十五
宪政思潮
歌星的头发白了
流亡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