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认同原理浅谈高职语文公共课考试改革

2019-11-25杨雪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杨雪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这一环节的改革问题正成为制约高职语文公共课程发展的重大瓶颈。文章梳理了高职语文公共课的考试现状,结合社会认同原理从考试理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高职语文公共课考试改革的设想。改良后的考试模式将更好地提高高职语文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分裂人”成为“完人”,实现全员优秀。

【关键词】社会认同理论;考试理念;考试方式;全员优秀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改革中我们总是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的高职语文公共课考试模式依然是重知识、轻能力、轻素质。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方式,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考试,其实可以反向映射出我们人才培养的目的,而正是这种反向映射使我们发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的和人才检验模式是脱节的。为了让我们的高职公共课发挥更好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针对高职语文公共课在提升学生精神审美、完善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更科学地设计这一科目的考试理念和考试方式。

一、高职公共课语文科目考试现状

我校的高职语文公共课主要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基础语文、申论、逻辑与判断七门课程。课程以平时表现(包括到课率、作业完成度、笔记、课堂表现等)和期末测验各占50%的方式组成期末最终成绩。在期末测验中,大学语文、基础语文、申论、逻辑与判断以理论闭卷考试作为考试方式;应用文写作以开卷考查作为考试方式;普通话、演讲与口才以现场课堂口试作为考试方式。

值得肯定的方面:第一,以上考试方式选择性广,给了教师充分的自由来设计考试内容;第二,考试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需要学生记忆;第三,平时成绩占比大,有利于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轻视过程。

但是现在考试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考试形式重闭卷,轻其他。闭卷考试的分数占了最后期末成绩的一半。这就非常考验试卷设计教师的工作。什么样的试卷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答案不一。尤其是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是经历了正规的高等教育背景倾向于科研而非实践的理论型人才,有的教师甚至是从中学教育直接转业过来的。长期的应试教学使教师的思想过于僵化和保守。对于高职教育来说,面对不爱学语文、不爱记忆理论的大多数学生,多少有点“水土不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设计考试试卷时,并不能十分贴切地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的试卷,有些学生因为害怕考试或者自信心不足甚至直接不参加考试。

第二,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高职语文公共课的考试内容大多依附于教材,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人格品质。这就造成了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偷懒耍小聪明的现象,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这与我们所期望的高职语文教育要肩负起提升学生精神审美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的使命相违背。

第三,考试结果重分数,轻素质。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甚至世界观、价值观扭曲,认为只要考试投机取巧拼一下,还是能获得不错的分数。相反,一些有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学生由于在考试中和标准答案不一致,依然得不到很高的分数。更危险的是,我们的奖励评优体系完全依附于各种考试成绩,直接导致了教育价值观扭曲的问题。这不仅使学生滋生了严重的学习功利主义思想,而且可能使教师原本应该公平公正的阳光评价成为滋生腐败和贿赂的重灾区。

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语文公共课的改革和发展。长期以来,缺失考试改革的高职教育公共课改革力度被极大地削弱了,只有把这一块短板补上,高职教育公共课改革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和反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全面地落实高职语文基础课对高职专业课的辅助补充作用,达到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高职语文公共课考试改革措施

首先,考试理念上,引入社会认同原理,将少数优秀与多数平庸的区分模式转变为大多数都优秀与极少数特别的区分模式,实现少数优秀转变为多数优秀甚至全员优秀。转变的只是一个区分度的标准,但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社会认同原理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概念,简言之就是从众心理。人类的行为总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每当我们听到“大多数的人都怎样”的这种句式,尤其是积极正面的方面,我们总是试图也跻身其中,这种疯狂且非理性的从众心理并不是出于攀比的心态,它更深层次的根源来自人们心中三条非常简单却非常强大的动机:1.尽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確决定;2.获得他人的认同;3.用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1]。所以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他会努力让自己和大家保持步调一致。可以试想,如果大家都是差生,那么他会觉得自己也是差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只有极少数人是差生,那么他可能会觉得别人都能做到的事其实自己也能做到。我们的考试改革并不是要让这些学生都能合格而故意降低评价标准,而应该是一种更多元、更深层次的改革。

传统考试方式是以“知识本位”来考虑的,它试图将学生分为高、中、低等的学习层次。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检验每一个人的知识理论掌握程度,它适用于筛选人才而不适用于普及教育。筛选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好的知识理论素养,适应于科研。经过职业教育改革后的考试开始注重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于是变成了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这种模式下的考试可以使学生从注重理论知识转移到注重实践操作上来,改善了大中专毕业生技能操作不熟不适应工作岗位的现象,现在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考试模式也正是这种。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一个以学科为中心,一个以工作为中心,但它们都忽视了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2]。这正是高职公共课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即陶冶人的性情,塑造完善的人格。这里的“人”不是少数的几个原本就优秀的学生,而是大多数乃至全部的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从来就不是知识教育或者技能教育,而是一种精神审美教育、人格改善教育、全员的教育。

现在的高职语文考试内容体现了对“人格”的忽视,扭曲了教育的本质,简化了教育的过程,使原本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的教师劳动变得简单化、机械化、功利化,从而导致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丧失、人格扭曲、追求实用、片面发展[3]。

选出的少数优秀模式并不能更好促使高职学生向他们学习,相反,告诉他们大多数人都能达到合格甚至优秀能更好地提高低分甚至厌学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高职公共基础课“一个都不能少”的全员教育目的。高职语文公共课更重要的任务不是启发学生去寻找真知,而是启发学生去寻找自我,促进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其次,考试方式上,将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模式转变为创造性的全面综合评价体系。因为语文科目具有塑造人格、提升精神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功能,所以我们的关注点要从集中于理论知识、写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分散到学生各个闪光点上面(比如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精神审美能力、价值观导向、创新创意思维等)。我们设计的考试方式应该是能让大多数人展现自己,并且每一个闪光点都能被发现和认可的。这样的考试方式也是为了贴合社会认同理论下全员优秀的教育理念。

如何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品质和闪光点,成了在具体操作上的难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进一步降低卷面考试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避免高分低能。

第二,引入课程形成性考核和论文相結合的考试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鉴赏,用论文的方式体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第三,以项目导向法来设计考试内容。公共课语文科目结合各高职专业课设计项目,检验学生将语文素养融于专业工作的能力。比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可以通过写作导游词和演讲比赛来进行考试,既磨炼了学生的导游技能,又检验了导游词及演讲稿的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不过,考试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都不是能单独进行的。复杂多元的考试方式势必会加大整个教学工作的难度;更加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让老师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也使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增加的工作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革就很难保证实际上的考核效果。但是不管怎样,这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是从课堂教学入手设计,而现在可能需要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从考试方式入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有时,我们甚至需要脱离这个固定的课堂,在不确定地点的“课堂”里,完成语文公共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

三、结束语

高职语文公共课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顺利实现需要课程设计改革、教学实施改革、教材改革等多方面的辅助和支持。最终,我们的改革指向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4]。高职学生不是只有理论知识的书呆子,也不是只会技能操作的冷血机器,而应该是有情怀、会审美、人格高尚的“大国工匠”。语文公共课的考试不能是打击和刺激模式,应该展现人文眼光,运用社会认同理论通过积极正面的反馈结果去感化每一个灵魂,激发个体独特性,体现综合素质,实现全员优秀。

【参考文献】

[1]史蒂夫·马丁.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3]耿立华.基于人格本位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格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55.

[4]杨晓波,孙丽春,张晓磊.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考试现状及改革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