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 ·
2019-11-25李宝刚赵继龙
李宝刚 赵继龙
〔摘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从逻辑理路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历史的接续探索,是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是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最终走向更高的社会发展形态。从内容思路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先前的实践基础上着力实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现代化体系。从未来进路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坚实的政治保障、务实的行动纲领和崇高的精神指引,共同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17-05
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宣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既表达了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又明确了新时代面临的新使命;这既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将到来的关键历史节点,本文从逻辑理路、内容思路和未来进路三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现代化为不懈追求,为此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此前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不断打牢坚实的基础,助力更高现代化水平的实现。
(一)历史接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创新
处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承接性和脉络延续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体现出阶段递进性和继承性,这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奠定了雄厚基础、创造了各方面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1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这种接续探索中,始终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由准备阶段到新阶段。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探索从未间断,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缺乏自主性和方向性。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才开启了现代化的新进程,虽然期间有些许反复和曲折,但我们的社会主义航船始终前进在正确的道路上。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探索在制度载体、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层面为新阶段的到来作出了良好铺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前期的量变积累,已经发展到质变飞跃的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到来就是这一质变阶段的开端。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以此为契机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由较低水平到更高水平。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但就整体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和层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界定,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表明,我们将要推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是在此前基础上更高水平、更全面、更充分的現代化,是摆脱低水平、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大踏步引领世界潮流的现代化。
(二)目标指向:在民族复兴基础上行稳致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那就是要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时代性和使命性的结合 〔2 〕,是现实路径与长远目标的逻辑关系。
持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战略安排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现代化的历史接续问题作出了清晰阐释,指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对此目标进行了战略细分,提出了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递进目标,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以人民幸福为根本价值旨归,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承接。
继往开来,迈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曾有过许多原则性论断,散见于其若干著述之中,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将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3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于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演进的大历史周期之内,同时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属于“双期叠加”。在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将进入更高的水平和层次,面临着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历史重任。在2050年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的更长一段时期,将面临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直至共产主义阶段迈进的宏大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做好长远准备。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即将到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迈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铺垫和积累,是迈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阶梯。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战略性安排,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维度绘就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不断展开、思路的不断深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实践的不断丰富。这也是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角,具体可以从理念、制度和人本身进行把握。
(一)理念的现代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
理念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要素,现代化的理念是现代化实践的核心引领,科学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理念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的基本遵循,其本身也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在深刻观察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科学结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当代问题而且对即将到来的全面建设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4 〕。
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领域,更加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取得发展成就。具体实践层面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统筹;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6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始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始终做到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为标尺、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抓手、以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为价值旨归,实现高质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使发展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不断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制度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的现代化是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优势,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 〕这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但是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系密切,必须切实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现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然,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各种因素、凝聚各种力量,具体实践中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兼顾地方灵活性,既要以刚性的法律划定底线,又要以柔性的道德提升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就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而言,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标杆,对标找差,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掌握客观规律,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就是人类的解放,就是将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坚信人会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并且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10 〕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价值指引。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断认识、反复实践之后才得以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11 〕,实现了对以经济和物质现代化为标志的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和认识的超越,体现了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以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其本质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优势,强调物质的发展服务于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之魂。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层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有许多挑战,要始终将人本身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予以考量,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进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艰巨、前景远大,需要科学的理论武装、坚实的政治保障、务实的行动纲领和崇高的精神指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同频共振,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局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
(一)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科学理论,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意蕴和鲜明的逻辑指向,集历史与理论逻辑、实践与价值功能于一体,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为载体、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指向 〔12 〕,彰显出特有的中国逻辑、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我们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到2022年,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方位和时空坐标,“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成为重要的理论议题,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拓展和深化。只有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自觉,保持全党的团结统一,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高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在学深、搞懂、悟透上下功夫,在入耳、入脑、入心上见成效,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率。要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发挥其举旗定向、统揽全局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视域,从基本原理、历史接续和原著原典的层面加以推进,夯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逻辑脉络及其不断发展的实践必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做到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其精髓和实质,只有用其理论精髓武装全党、教育全党同志,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党员同志强化认知、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自觉,才能保持全党的团结统一,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开创伟大事业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新目标。
(二)政治保障: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独特优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的政治核心作用。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 〔13 〕。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将党的政治要求、国家发展使命和自身责任担当相统一,做忠诚的人民公仆,始终走在前列、发挥先锋表率作用,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其次,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党自身的坚强有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政治保证,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根本政治依托。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按照新时代党建总体布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四自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使党在不断适应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做到与时俱进,始终胜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三)行动纲领: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涉及多个领域和系统,将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包含诸多的实践范畴。中国现代化建设“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时间提前了、目标提升了、要求提高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行动纲领和现实抓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全方位、多维度、多层面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全面整合和高度概括,这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大而复杂的体系、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高度契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贯彻落实十四条基本方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针,也是党的二十大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部主题,更是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迈向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发力。其一,经济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要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构出实招、见实效,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同步发力,真正建立起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面向未来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二,政治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体制支撑,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发挥着举旗定向的统领作用。政治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推进。其三,文化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凝练重要主题。文化现代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质,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总基调,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具备世界文化眼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四,社会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源源动力,是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聚焦关键领域和环节,紧紧围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想实招、出实效,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其五,生态文明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框定价值追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核心理念,要不断以更加高质、有效的生态供给满足人民高层次、多样化的生态需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建设美丽中国。
(四)精神指引:堅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引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价值引领,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指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大厦。
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前途 〔14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奋斗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战胜,迫切需要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要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持续奋斗,就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尤其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质言之,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攻坚克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公约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15 〕,能让每一个国人都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分子,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16 〕,并特别强调共产党人要为人民不懈奋斗、带领人民一起奋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一起奋斗,尤其需要这种奋斗精神和意志,要敢于同困难作斗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信念,是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艰巨任务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姿态,也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锐利武器。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是一项紧迫的实践任务和理论课题,从逻辑理路、内容思路、现实进路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把握,有利于凸显其长远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参 考 文 献〕
〔1〕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宋国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理论研究迫在眉睫——研究意义、关系、主题及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7-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4〕任保平,付雅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经济问题,2018(09):1-7.
〔5〕陈 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及新内涵〔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15-17.
〔6〕唐洲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J〕.求是,2017(23):25-28.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8〕欧阳康.推进国家治理需要强化三种意识〔N〕.人民日报,2018-09-05(1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1〕胡鞍钢,鄢一龙,唐 啸,等.2050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5):15-20.
〔12〕赵付科,孙道壮.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逻辑理路、内容思路与现实进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3):92-97.
〔13〕王伟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N〕.光明日报,2018-01-02(06).
〔14〕戴木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指引〔N〕.福建日报,2018-07-09(04).
〔15〕成 正.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和构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6):35-42.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