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三方郑孝禹铭砚
2019-11-25瑞霖
瑞霖
郑孝禹(1912-2003),字禹园,号怡庵,别署墨香斋,福建福州人。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青年时期客居上海,曾任上海汇中商业银行助理秘书、杭州市政府科员、江苏泰县所得税征收厅主任等职。他尝从高野候、赵叔孺、童大年诸名家游,与吴湖帆、陈巨来过从甚密。新中国成立后回闽,主要从事雕刻。1990年受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孝禹擅长隶书及篆刻,尤精于铁线篆文,亦能作双钩花卉。其所作意趣宗汉人,刀趣取径汪、关,呈现稳练雅驯、风度翩翩之风格。书坛泰斗沙孟海曾称其为“自巨来逝世后之朱文是最好的一位”。他和陈巨来都称得上是传统印艺的重要代表人物。郑孝禹还善刻砚铭。《福建印人传》称“郑老之刻砚,无论缩模诸家之书画,或自书真、草、隶、篆,悉皆精妙绝伦。尤以细如牵丝处而能笔笔圆润,神定气足,叹为观止焉。”此论不虚。我有幸收集到郑孝禹镌铭的三方旧砚,一方仿“板桥体”刻郑板桥诗,一方仿“启功体”刻启功铭文,一方刻自家隶书,“悉皆精妙绝伦”。
(一)孝禹铭长方夔龙纹端砚(图1),民国,长12.5、宽8.2、厚2.2厘米。砚面前部下挖一字形水池,外围夔龙纹边框。其余为砚堂,平展无边线。四圆角。边侧直下。背平,在信笺格纹内阴刻铭文“秋风昨夜窗外到,竹叶相敲石有声。及至晓来浓露湿,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桥。”(标点笔者加)左下角长方印内阴文隶书“孝禹”。砚制看似平素,雕工却十分精致,边线极其挺拔,圆角弧线十分柔顺。砚池弧底,四边无折痕,边框纹饰精美,大小适度。整个砚面显得古朴典雅。砚色暗紫如猪肝,细嫩有加,似小儿肌肤。带红木天地盖,与砚台紧扣。砚背铭文为郑孝禹所刻,仿自郑板桥《秋风傲立图》上的题诗(图2),刀工有力,形神兼备,与郑板桥手迹并无二致。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第,一生历尽坎坷。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生母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参加会试,中进士。乾隆六年(1741)入京候补官缺,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计十二年。他为官力求简肃,下乡察看民情,访问疾苦,常不坐轿子,不鸣锣开道,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他“得志加泽于民”,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的举措,自己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挂在心上,正如他在一幅竹子画上所题诗“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也因此受到同僚排挤,曾被贬官过。乾隆十七年(1752),他愤然辞官,以卖画度过余生。郑板桥一生只画蘭、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兴,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均有很深造诣,世称“三绝”。郑板桥画竹独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有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写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画理。“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胸中之竹”是创作时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作品的实现。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他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压豪迈之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抒发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敢于面对现实,绝不屈服逆境的人品,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郑板桥画石亦是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他在《竹石图》中的石头别具一格,安排在画中央,一块孤立的峰石直冲上苍,四周皆空,配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竹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画相配,将石头与人品相连,表现了郑板桥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郑板桥题画诗不但注意艺术性、趣味性,还有思想性、抒情性。将诗书画糅合在一起,成了表现艺术形象、寄托自己情感的特殊手法。郑板桥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所谓“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他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砚铭所摹写的《秋风傲立图》,正是这种诗、书、画结合的典范之一。画中坚硬的石头一柱挺立,几竿瘦竹挺拔向上。画中诗句点明,昨夜秋风扑窗,竹石相碰发声,诗人忧心忡忡,以为深秋到了;早上一看,浓雾湿衣,似乎季节还未变化。诗人为何如此关注秋风秋声,夜不能寐呢?因为时序变化,深秋到来,关连到农田耕作,秋收冬藏,黎明百姓生计,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呀!
(二)孝禹铭长方瓶纹歙砚(图3),长14、宽8、厚3厘米。砚面无边框,内稍高起浮雕花瓶形,瓶身为砚堂,平展;瓶口下挖如意形砚池。堂、池外围细起边线。四圆角,边侧直下,右边侧阴刻隶书“孝禹作”。背平,阴刻“启功体”行书:“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起用”,落款“一九八二年启功”(标点笔者加)。砚上铭文,刀工高超,粗细相宜,深浅有度,深得“启功体”精髓,与启功手书,惟肖惟妙,可作启功书法拓片行世。全砚琢制讲究,雕工精到,平素中见功力,边线挺直,瓶纹线条流畅。砚色青黑,石质极为细腻滋润。边侧有多条平行金线环绕,并有细刷丝纹。带红木天地盖,与砚吻合。从砚台形制、纹饰、包浆看,应是民国初制品,铭文后刻。砚背铭文摘自启功先生一首旧砚铭(图4),原文为“粗砚贫文,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起用。旧砚铭一首,灯下偶书。一九八二年中秋启功于北京。”(标点笔者加)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字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雍正帝九世孙,祖上世代为官。到启功1912年7月出生时,满清帝国已被推翻,他从没享受过一天皇族的荣华富贵,后来也不愿再姓爱新觉罗,自称姓“启”名“功”。启功父亲早逝,十岁时祖父也撒手人寰,家庭陷入困境,仅靠祖父先前一两个学生资助度日,到高中时就辍学了,后追随几位名师学绘画、书法、诗词。因为没文凭,找工作十分困难。后来幸遇伯乐、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才得以进辅仁大学任教。虽然启功教国文、绘画都称职,还是因连中学毕业文凭都没有,两次被分管院长辞退。还赖陈垣校长再次伸手聘他到辅仁大学执教。1949年后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直到逝世。在陈垣校长主持下,启功于1957年评为教授,不久因被划为“右派”降为副教授。“文革”中受到迫害。1971年调入《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负责校注《清史稿》。到1979年北师大才正式为启功平反。启功先生可谓通才,书好,画好,诗也好,曾自称“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在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佛学、敦煌学、文物鉴定学上都卓有建树。他书法个性突出,“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习惯上是“二王的用笔,欧、柳的结体”,最后自成“启体”。书界评其为“外柔内刚,自然洒脱,清隽儒雅而妩媚华美”。因为爱好书法绘画,启功先生与砚朝夕相伴,日久天长,自然情深意切。他曾撰写不少砚铭,赞砚明志,意蕴深远。他在自己一方砚上题铭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既是赞美砚台“身自端方,体自坚硬”,纯洁沉静,浸墨不染的特质,也是表白自己做人做事坚持原则的执著和清白。启功曾自号“坚净翁”,书斋也号“坚净居”,坚与净,正是其性格和为人的写照。上述郑孝禹仿刻的那一则砚铭“粗砚贫文,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与这一则铭文,字不同而意相近,是说虽然是一方不值钱的粗砚,因为与我相伴相亲,患难与共,自然值得珍惜。哪怕遭受诬陷抹黑,处境不佳,黯淡无光,也能看到它不磷不缁、不嫌不弃的高贵品质。无论对人对事,都应该做到这样。
(三)郑孝禹铭凤纹端砚(图5),长20.8、宽13.6、厚2.2厘米。砚形上小下大,类椭圆,围门字边框,内边起棱。砚堂大而平展,与砚池相连,砚池稍大且深。宽大的前边框上剔地浮雕一彩凤站立云端,回首远视后方,华丽的尾羽自然下垂,显得高贵安详。四周祥云飘拂,宛如仙境。背平,阴刻隶书“笔与墨非可娱,文字莫胡涂。为峰属子奋铭。乙亥腊孝禹刻”。(标点笔者加)字为汉曹全碑体,古朴浑厚,结构平稳俊俏。全砚雕工精致,线条流利。砚石青紫,细腻滋润。从铭文看,是为峰先生请郑孝禹高手仿刻陈子奋砚铭。一方砚上出现三位福建当代名人,关联有兹,虽为新中国成立后琢制新砚,也有很高文化价值。陈子奋这则铭文是在庚戌年(1970)刻在一方葫芦形端砚(图6)上的,说明磨墨运笔不是轻而易举可掌握的娱玩之事,只有下苦功练习,才能得其要领,写出华彩文字诗文。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在《画语录》中反复阐述用好笔墨之不易。文中云:“墨之濺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陈子奋(1895-1976),字意芗,号无寐,晚年别署水叟,福建长乐人,为著名画家、篆刻家。其生平业绩,在拙文《图文并茂的陈子奋砚铭》中已作介绍,在此只简说几句。陈子奋画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先后参加巴黎、莫斯科、列宁格勒画展。所作白描长卷《百花齐放图》参加全国美展,为国家美术馆收藏。1956年创作的五合屏《万寿无疆图》制成雕漆屏风,至今仍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徐悲鸿称赞其“画宗老莲、伯年,渐欲入宋之室,旷怀远志,品洁学醇,实平生畏友,吾国果文艺复兴,讵不如意芗者期之哉!”并欲聘请他到中央大学教授国画。其篆刻成就不亚于国画,生平治印数以千计。篆刻名家潘主兰评曰:“子奋治印,既通六书,更博览周秦汉魏金石文字,至若皖浙名家。一资之深,故成也大。闽之中,篆刻家或有未出其右。”徐悲鸿也说:“戊辰夏尽,薄游福州,乃识陈先生意芗,年未三十,己以篆刻名其家,为余治‘游于艺‘长颅颔亦何份‘天下为公诸章,雄奇遒劲,腕力横绝,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
卢为峰,1964年生,福建福州人,后起之秀,着力研究地方文献、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并从事古籍点校、艺术评论、诗词创作。历任福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民协主席、福建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福建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出版策划审读室主任等职。曾发表文史作品百余万字。著有《掬沤室韵语》《福州近代望族》《福州名媛》《容堂随笔》《坊巷翰墨》《1900-1949年福州印象》《福州歌谣集成》《福州谚语集成》《福州民间故事集成》《龙珠画苑遗珍》等,并点校沈瑜庆《涛园集》、林旭《晚翠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