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与新生活的讴歌
2019-11-25钱伟明
钱伟明
本文所说的“火红年代”,一般特指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个时间段。当时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红色题材瓷板画,不仅美观大方、色彩鲜艳、思想积极上进,且形式新颖、内涵深远、时代特征显著。它们将祖国蒸蒸日上的新貌、人民勤劳勇敢的作风等内容,以瓷板画的形式美轮美奂、生动活泼地展现,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清新爽朗、生机盎然之风尚,为华夏数千年陶瓷发展史譜写了光辉璀璨之篇章。
这一时期,无论是国家的经济体制,还是人民的精神面貌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景德镇瓷业亦于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旧貌换新颜”,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在旧社会里含辛茹苦的陶瓷艺人,转身成为了当家作主的主人。由于生活负担减轻、社会地位提高,故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之中,开始了他们全新的陶瓷艺术生涯。他们以造化制新图,用笔墨写心声,饱含激情地创作了一大批主题鲜明、思想进步、寓意深刻、时代感强烈的瓷板画。其多为红色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新生活,内容如爱党爱国爱领袖、祖国大好河山、革命样板戏、军民一家亲、爱劳动争上游等,以此讴歌新社会与新生活。
这些景德镇红色题材瓷板画,既能够充分展示瓷画的审美意境,拥有瓷板的平整光洁之美,又符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富含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味。如今它们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保持着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持续升温的红色收藏艺术市场表现“抢眼”。现笔者精选若干艺术市场的景德镇此类红色藏品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上世纪50年代张松茂创作并彩绘的《政权归于苏维埃》瓷板(图1),纵41、横82厘米。2012年北京万隆拍品。
此题材瓷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著名陶瓷美术家张松茂在上世纪50年代的成名作,曾被选送参加全国合作社系统成果展览会并获优秀作品奖。当人们看到熟悉的列宁、斯大林等领袖人物与一群工农兵代表汇集一起时的画面,耳畔仿佛响起了列宁那铿锵有力的演讲,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和“乌拉”的欢呼声。画作不仅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后来,张松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又重画了一块。这块后作的瓷板,人物形象更为清晰逼真,色感明快,质感细腻,情感更加丰富,充分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技术造诣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1958年涂菊清作粉彩《勘探队员》瓷板画(图2),纵37、横25厘米。2013年景德镇华艺拍品。
此瓷板画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为作者赠予友人世英作品。其粉料细腻润滑,呈色艳丽,为上佳粉彩料。画面中勘探队员不畏艰辛,勇攀科学高峰。作者以没骨技法渲染出人物衣裳与人物面部表情之层次感,进一步丰富了人物情感,将人物放置于画面中上位置突出重点,以青绿山水为背景,整体突出勘探队员永登高峰的探索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初张松茂创作的粉彩《农村新面貌图》瓷板画(图3),纵112、横56.5厘米。2016年北京匡时十周年秋拍拍品。
这是张松茂为反映陶瓷艺术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实际行动,对他与王锡良创作的瓷板《农村新貌》组画的再创造。其中表现休憩的“双抢之际”一幅画的场景,前景的一株松树改为苍劲的柏树;一旁侧望的女农机手的衣饰,也由艳丽的紫衣黄裤改为黑碎花衣蓝裤;中景凉亭中休息的人数略有删减,增加了在远景收割、打场、运粮的人群;溪畔的洗濯嬉闹,中景的恬淡舒适,远景的繁忙紧张,营构出“谁识田家乐,劳逸相结合。人力胜人工,岁收定丰硕”的主题韵律。此外,树形叶状的刻画也没有了旧作的装饰味,略显得“写实”,叶的上下左右及树的毗邻互衬间的疏密层次感和情景的连贯性,既有深远视觉的一致,又有主次明朗的效应。
1960年游海滨作《风景图》瓷板画(图4),纵21.5、横31厘米。2013年北京万隆拍品。
这是一幅游海滨创作的风景画,在画面上展现了新中国生活中的美景。图中展示的这幅风景画十分唯美动人,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画中一辆载着木材的大卡车行驶在马路上,路旁树木郁郁葱葱,远处的高山在云雾的掩映中若隐若现,多么富有生机,多么令人神往,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真实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1962年徐焕文作粉彩《八一起义的英雄城南昌》瓷板画(图5),纵27、横42厘米。2013年宝源国际拍品。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徐焕文所绘的《英雄城·南昌》大型瓷板画,曾被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而此件粉彩瓷板为徐焕文《英雄城·南昌》大型瓷板画之作的同题材小品。作品构图干净简练,设色、用笔灵动有力,洋溢着饱满的革命激情。
“文革”时期徐焕文作粉彩《革命圣地延安》瓷板画(图6),纵43、横75.5厘米。2013年北京保利拍品。
此瓷板画以清新典雅为主调,兼工带写,自具风貌。作品立意新奇,用笔凝重爽利,潇洒中不失精密严格的法度,僻涩中极具清新隽逸的气质。全图采用鸟瞰的角度,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及其周边的高原地貌,有无垠的苍厚之感。作品中山峦气象万千,笔墨雄浑,老辣而灵动;延安高塔巍然屹立,雄姿英发,凸显出革命圣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画中穿插的桥梁、休闲的小亭和行驶的驴车,则表现出延安欣欣向荣的全新气象。
“文革”时期徐焕文作《操场练兵》瓷板画(图7),纵39.5、横58厘米。2013年北京万隆拍品。
此件徐焕文写生创作的红色题材瓷板画,师法自然。画中雄峰起伏,群山环绕,树木葱葱郁郁,意境深远。画面主要用小斧劈表现,笔法苍劲,画风严谨。并以革命的情怀和自己的画风,表达出沉稳的政治思想内涵和凝练深厚的艺术效果。
“文革”时期徐焕文作《井冈山茨坪》瓷板画(图8),纵30.6、横48.9厘米。2013年北京万隆拍品。
井冈山是红色革命圣地,也是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挹翠湖位于井冈山茨坪南端,景色秀丽,风景宜人。此徐焕文实地写生的作品,画面群山环抱,山峦重叠,平湖碧水,秀美葱郁;近处翠竹葱郁,古木参天,曲径通幽,一座座房舍沿湖边而竖起,高低错落有致;一条小路横跨湖中心,把挹翠湖一分为二,一排少先队员举着旗帜沿着小路向前走。游人在水岸旁漫步,一派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画家以富有变化的运笔作高耸翠峰,层次分明气势雄伟,笔法浑厚,填色莹厚,色调清晰,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作者都注重写实,画风朴实,沉稳自然,时代气息浓郁。
1971年景德镇艺术瓷厂作《样板戏人物故事图》瓷板画一对(图9),各纵59.1、横41.4厘米。2013年中国嘉德拍品。
此对瓷板以《白毛女》《智取威虎山》这两个革命样板戏为题材,绘出主要人物。两者均是时至今日都大受欢迎的戏剧,而瓷板则施釉加彩,釉色莹润,胎质细腻坚致,实为特殊年代中不可多得的珍稀精品。两块瓷板皆以雪景图为背景,以样板戏中的主角喜兒和杨子荣亮相姿势绘于画面正中,人物神态灵动、形象逼真。其中《白毛女》瓷板,主人公喜儿昂首挺立,右手上举,饱含对黄世仁的刻骨铭心仇恨,以及翻身得解放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智取威虎山》瓷板,主人公杨子荣英雄豪迈、大气凛然,“管叫山河换新装”“只盼深山出太阳”的革命豪情,在此瓷板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革”时期章文超仿刘春华原作《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画(图10),纵118、横62厘米。2002年上海崇源首次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拍品。
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章文超在“文革”时期接受政治任务,以高涨的热情和惊人的创作力,完成了两幅《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画作品。其中一幅头像作品经油画原作者刘春华亲自审定,现存江西省安源纪念馆;而另一幅就是这块按原作比例缩放的彩釉《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画,且与原作惊人相似。此瓷板画采用左右对称的图式,画面的中心位置为身穿长衫、手拿油纸伞的青年毛泽东,其身后翻滚的乌云、沉降的地平线,使群山显得低矮而彰显了人物的高大。此作完美地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实为讴歌伟大领袖毛主席革命实践的艺术珍品。
“文革”时期詹昌彬作粉彩《人民公社图》瓷板画(图11),纵48.8、横30厘米。2015年北京匡时秋拍拍品。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以及几大国营瓷厂要求“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更新更美的作品”,其中“人民公社好”是经常见到的题材,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该作品题材新颖、绘画生动,再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紧跟着历史进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安排匠心营造,同时安排祖孙三代不同的形象和性格面貌出现在同一场景,形象逼真,立体感强,色彩分明,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其所用粉彩料极为细腻,浓淡相宜,涂彩又极认真细致,树木屋舍等背景的涂染也十分得法,加工烧成温度恰如其分。
1969年景德镇艺术瓷厂作粉彩《忠心图》瓷板画(图12),纵68.3、横38厘米。2008年上海崇源拍品。
此瓷板画作品借鉴了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以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重现了红色时期的艺术经典,描绘了人民张灯结彩迎接新生活的历史场景,具有政治宣传画报的意味。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浓艳,人物造型朴实,乡土气息浓厚,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作品以红色为主要表现色彩,渲染出了喜庆的艺术氛围,也令此作更具政教性,宣扬了爱党、爱国、爱生活的口号,表现出了特殊年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面貌。
“文革”时期粉彩《共青团员到农村去》瓷板画(图13),纵35、横56厘米。2017年中贸圣佳拍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整个社会风貌出现了巨大变化。在新形势下,陶瓷艺人怀着对新时代无比慷慨激昂的心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创造精神,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地投入艺术创造,对新社会、新生活进行热情的讴歌,使得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社会形态变迁、承载特定历史信息、具有文物和史料价值的艺术作品,此瓷板即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佳作之一。作品中,老农民在激情澎湃地讲述过去的故事,共青团员(时称红卫兵)和少先队员共同倾听,人物刻画生动准确,时代特征鲜明,追求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作品运用粉彩点染绘制,色泽鲜亮,明丽活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
上世纪70年代初邹国钧作《圭峰旭日》瓷板画(图14),纵25、横37厘米。2013年北京中拍拍品。
位于江西弋阳县信江南岸的圭峰,山峦峻峭,峰岩秀逸,怪石嶙峋,岩洞幽奇;云海层层,雾涛翻滚,朝阳似火,晚霞溢金;苍松挺拔,翠竹亭亭,草木葱茏,四季花香;林间珍禽和鸣,山涧怪兽出没;清泉细无声,雨花来无际。可谓峰峰奇特、景景壮观,素有“江上圭峰天下稀”的盛誉。此幅瓷板以圭峰为主景,构图大气磅礴,板面平整如镜,胎釉如丝如滑,施彩填色鲜亮润泽,极具视觉冲击力。近景一松树巍然挺拔;主景圭峰横空推出,顶天立地;山腰云雾缭绕,山下良田绵延;远山山脚下厂房林立若隐若现于丛林。一队学生在红旗引导下,迎着初升的太阳昂首阔步向前。此为一幅极具时代特征、极富时代气息、作者精心创作的红色题材写生精品。
1970年艺术瓷厂美研室集体作《矿山新兵》瓷板画(图15),高55厘米。2011年北京保利拍品。
此瓷板内容为杨之光创作的中国画《矿山新兵》之转移。虽然“矿山新兵”人物形象的特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人物审美原则总体上保持了一致,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中所呈现的那份清新、自然和美感,却远远突破了粗砺的时代美学范畴。而主体形象和几乎所有细节,皆能视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象征符号——青年女性形象是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象征。作为煤矿“新兵”的主体身份是工人阶级的象征,工作服与安全帽是对安全生产和工人待遇的肯定,小喇叭和远处的宣传栏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典型环境,花衬衣与草帽上的“公社”字样提示着工农联盟和农民转工人的经历,井架和小火车是对充满生机的地方工业经济的讴歌。甚至连芭蕉和竹棚都不仅仅是对风物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于“中国特色”和浪漫主义的提示。
1971年艺术瓷厂美研室集体作《跃马擒敌》瓷板画(图16),长55厘米。2011年北京保利拍品。
此瓷板由江西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根据李惠《跃马擒敌》原画作品集体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十大瓷厂。其中作为展示景德镇“瓷都”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景德镇艺术瓷厂(原工艺美术瓷厂),始建于1958年9月。该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弘扬和发展了粉彩陶瓷艺术,作品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赞誉,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东方艺术明珠”之誉的粉彩瓷增添了无穷的光彩。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为釉上装饰的一种形式。该厂代表作《跃马擒敌》粉彩瓷板,画面为大雪纷飞的祖国边疆上,我边防哨兵和民兵跃马飞奔,誓擒来犯之敌的场景。其笔触线条纤细、色彩丰富,瓷板光泽莹亮、秀美娇艳,用瓷的“语言”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组成的钢铁长城,“试看天下谁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