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幸福感与荣誉感研究
2019-11-25丁玲玉杨萌萌王涵溪
丁玲玉 杨萌萌 王涵溪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015-01
摘 要 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每个人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这使得社会中的个体幸福感降低,没有集体荣誉感,而幸福感与荣誉感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的效率,最终将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因此,“95”后大学生幸福感与荣誉感的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95”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荣誉感偏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研究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幸福感 荣誉感 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感与荣誉感的总体现状
本研究选取北京高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幸福感及荣誉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5份,占总发放问卷总数的99%。通过统计分析问卷,当今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总体是好的,是有正面认知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幸福即是各种物质得到了满足。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幸福感、荣誉感到底是什么和通过何种途径能真正获取幸福感及荣誉感的认知还是存在偏差的。
二、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社会层面
环境是围绕在人们身边,对人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到了主导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最初的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全面小康,我国步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95后大学生所产生的需求与欲望同之前的时代形成了不同。当代社会盛行通过自媒体来高调炫富,物质至上的幸福观、社会的舆论以及大众对于价值观、幸福观的认知,都导致了当代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幸福观迷失。95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水平的不同,其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他們在生活中时常感到自卑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等消极的情绪,因此他们的幸福感也就会偏低。同时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也是主要原因之一,95后的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从而产生对于走向社会的恐惧感。
(二)个体层面
人格特点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具备勇敢、乐观等人格品质下,遇到困难问题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迎难而上,在取得进步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使得幸福感指数得到提升。积极生活态度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在一些琐碎的小事面前,如他人的一些议论或评价等行为,使得自己不能坦然的看待,在负面情绪的诱导下产生幸福感的下降。
(三)教育层面
教育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了积极的塑造和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对孩子的民主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当然在大学生活中,课业的成绩和人际交往关系也占据了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位置。当面临挂科、考试、就业、失恋、紧张的宿舍关系等问题时,大学生的幸福感骤然下降。传统的教育突出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幸福教育引导的缺失,难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感。
三、荣誉感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95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溺爱下长大,家中同龄人的缺失,使得他们较缺乏分享意识,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读大学后,虽然具备了专业文化知识,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却处于劣势。同学之间会因为一点小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室友会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导致宿舍关系十分的紧张。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了换位思考意识、集体荣誉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过于严重。
(二)自身的影响
95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个性鲜明独立,面对新思想、新事物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有较强的自我选择性,不会随意对某种价值观盲同。他们集体观念普遍较淡,在为人处事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与人交流沟通的意识和技巧的缺失。
四、提升“95”后大学生幸福感与荣誉感的建议
(一)注重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的重要作用
在幸福、荣誉感观念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及个人修养,由此提升他们对学校以及社会的认同感,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正确的观念,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指导,在理论上阐明幸福观的内涵,让大学生学会通过理论去判断自我的生活现状,来实现个人的幸福目标,获得其群体归属感与荣誉感。
(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温馨和睦、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关系到一个大学生的幸福感。孩子从小在完整和睦家庭的关爱氛围里长大,更能深刻的感受幸福从而形成一个良好性格、对生活充满希望,心态积极乐观,与人交往充满自信,积极追求幸福人生。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把做人的道理、正确的幸福观、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以及美好的道德观念等,从小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树立幸福观。
参考文献:
[1]吴九君.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抗逆力、总体幸福感及抑郁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78-188.
[2]于璐.基于“95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