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融入科学教学的意义和方式探究
2019-11-25李兵
李兵
摘 要: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知识广度,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文章对思维导图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的意义与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科学教学;思维模式;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0-0093-0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可以为科学教学中概念建构等提供可供操作模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文探讨思维导图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一、思维导图融入科学教学的意义
当前科学教学普遍存在“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问题,探究活动热闹之余,经常发现学生面对杂乱众多的客观信息,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视其内在的思维联系。教师往往只关注探究活动后结论的得出,只注意引导学生“做中学、玩中学”,而没有关注探究活动的实质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单元概念,课上懵懂,课下遗忘,单元知识体系混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看一看,更要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思考,培养思辨能力,在学生思维体系里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思维工具,由一个中心词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和延伸,可以大大降低语言通道认知负荷,加速思维发生。将思维导图引入科学教学,图文并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从繁杂的信息中迅速找出重点,发现联系,看清本质,疏畅思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改变科学教学中“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
二、思维导图融入科学教学的方式
1.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整理信息,有效建构概念
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逐步将探究活动中的观察结果、思维过程等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记录和加工信息、整理思维、构建概念。
在低年级“观察水果”的教学中,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设计观察活动时循序渐进,让学生运用看、闻、摸等方法先比较两种水果的相同点,继而比较不同点,引导学生将生活概念逐步转变成科学概念,即不同的水果在很多方面存在相同和不同,最后给更多的水果分类。在交流汇报环节,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建构新知概念。如通过呈现两种水果图片,教师板书关键词如颜色、形状等,作为思维导图的雏形,帮助学生梳理出不同水果的相同点,紧接着让学生寻找两种水果的不同点,将之前初步形成的思维导图进行丰富和完善。在这个共同构建完善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前所未有地活跃,建构思维导图后,学生再进行分类就轻而易举了。
在中年级“果实和种子”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科学学习前概念的调查,发现三年级学生初步知道果实和种子,但并不明确果实的特征,对果实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有一些是错误的。因此,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教师引导学生从公认的果实——梨和苹果入手,自主探究果实结构。学生通过横切或纵切苹果和梨,对比观察、记录归纳出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再根据果实成熟时果皮的特点总结出果实可以分为干果和肉果。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以“果实”为核心词,并提供一定数目且随机排列的概念关键词,如果皮、种子、干果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使用这些概念关键词,绘制、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有关果实的科学概念。
思维导图这一图形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可视化地梳理知识,整理思维,有效建构概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利用思维导图建构概念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及学习活动内容等的不同,循序渐进地进行。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促进探究有序开展
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1)弹拨钢尺或橡皮筋,直接观察感受振动。(2)击鼓看到绿豆跳动、吹瓶看到盐跳动,借助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3)敲击钹迅速使它停止振动,反证法实验。教师应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以往本课的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学生要回答三个问题,进行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完成三张不同实验现象的记录单。由于不同小组間学生分工合作及个人能力的不同,完成每个探究活动也有快有慢,学生思维过程必然断断续续、不连贯。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组织科学探究过程,以大问题框架为主线,引领学生展开思维,并建构思考支架,按计划开展连续性探究活动。具体实施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构建问题导图框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沿着问题框架,利用典型材料,开展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思维导图上记录探究现象→完善思维导图,形成概念建构。
教师简化多个问题、多个探究活动,利用思维导图把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清晰地展现出来,形成可视化的问题框架,有效促进了探究的有序开展及概念的建构。
3.运用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巩固概念知识
课外科学探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知识,调动他们科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利用思维导图设计课外探究活动,主题明确,步骤简洁,形式丰富。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动手动脑,大胆想象,有利于巩固单元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例如,在“认识矿物的性质”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观察矿物的方法,进行其他矿物的观察活动,并利用思维导图记录各种矿物的特点,更全面地认识矿物。
三、思维导图融入科学教学的思考
1.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扩大研究主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具备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更要对研究的问题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转变教学理念,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引领者、帮助者。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学生探究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出现、解决而绘制、调整思维导图,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探究活动随之不断深入、完善。
3.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教师应利用思维导图,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呈现多方面的相互关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学习内容从单一的教材扩展到丰富的生活空间,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基于实验现象的个性化记录,展示思维过程,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兰娟.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2).
[2]李猛,陈汇雯,王世存.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8(10).
[3]杨兰娟.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4]曾蓥松.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际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
[5]娄丛荣.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入及应用[J].成才之路,2013(33).
[6]马水娟.思维导图在科学单元梳理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