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腐西施

2019-11-25汪雨环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西施涟漪豆浆

汪雨环

“卖——豆腐——”每天清晨,总能听到“豆腐西施”低沉的叫卖声。

“豆腐西施”其实是个男人,村里的长辈都叫他“小嘉子”,只因为长得细皮嫩肉,性格又内向,是村里唯一一家做豆腐的,才有了“豆腐西施”这个绰号,其实他的嗓音倒蛮浑厚的。

西施的生活波澜不惊,似乎从来就不曾有半点涟漪,每天都是做豆腐,卖豆腐,固定的劳作,固定的节奏,固定的线路,固定的收入……

西施刚承父业的时候,我还小,他也不过三十出头,村里人不太瞧得起他,都觉得这年轻人恐怕要坏了他父亲的名声。他父亲做的豆腐称得上是这十里八乡最好的:盐卤豆腐,细腻白嫩,到了冬天放在外边一冻,全是孔……村西头的一位妇女看见他时总要教导几句,他也从来不恼,总是笑着点头。

我再大些,他也老了些,日子還是那么平淡,波澜不惊。只是,西施已经成了做豆腐的老手了。很多经营豆腐的人家都改用机器操作做石膏豆腐了,西施却不赶那个时髦。

豆子上磨磨浆,浆连着渣上“晃儿”——纱布兜子,吊在梁上,一人晃浆,一人水冲。晃完了,一桶浆,一桶渣。水要不多不少,晃要不急不缓。一人烧火,然后一人舀浆看锅,火要不大不小,舀浆要恰逢其时。最有趣的是“点卤”,庄稼汉的糙手,一手端着盐卤,一手拿着勺,一点一点地往热豆浆中滴,用勺子挥洒均匀。卤滴在浆中荡起圈圈的涟漪,又慢慢消失,渐渐地,浆变得稠厚,有豆腐脑儿显露出来。这过程马虎不得,卤不足,豆腐产得少;多了,则易沉,会苦。一人专心点卤,一人则准备压制的工具。这一切全靠西施夫妻俩默契配合。

有一年暑假,我回家,老远就看到西施家门前有人披麻戴孝,传出哀痛的哭声。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西施的妻子中暑了,竟然没救得过来。我到他家时,他正趴在灵柩上哭,那个和他争吵过的妇女也红着眼睛站在门外。

又一年暑假,我回村,西施来串门问候,笑着端来一碗白嫩嫩、热腾腾的豆腐。一问旁人,才知道,他没再娶,年纪轻轻的,说者言语里都是慨叹。

生活就像一片汪洋,委屈、坎坷激起的涟漪总会慢慢消失。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它就像那豆浆,在滴滴盐卤的作用下,留下涟漪,也丰厚了内涵。

评析

作者选取一位做豆腐的匠人的人生故事,表现其人生的幸福和悲哀,以及对视豆腐如命的品质的捍卫。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正面描写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侧面烘托有机结合,次要人物“村西头的妇女”态度的前后变化,使故事真实可信,具体可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点卤”工艺的详细描写,自然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颇为机智。

猜你喜欢

西施涟漪豆浆
涟漪的价值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涟漪
秋天也爱喝豆浆
善良的人呵
“西施舌”的诱惑
好似……
《庄子说》(十三)
豆浆新吃法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