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布工作服
2019-11-25刘一达
刘一达
工作服,现在也叫工装。国际上曾流行以“白领”和“蓝领”作为社会分工,几乎“蓝领”都有自己的工作服。
一般来说,工作服只有工作的时候才穿,下了班,您得换自己的便装回家。
这应当是基本常识。您琢磨呀,医生有穿着白大褂满大街溜达的吗?
但是,当年的工作服不但上班穿,而且下班也穿,几乎成了时尚的“逛衣”。
“逛衣”,就是出门穿的衣服。在北京话里,出门上街,也叫逛街。逛街自然穿的要体面一些,所以,出门穿的“逛衣”要比在家里穿的衣服要好。
这里说的工作服,是指流行了近20年的劳动布工作服。这种工作服,怎么成了北京人的“逛衣”呢?
说起来有点儿荒唐可笑,但这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事儿。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穿衣戴帽本来属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却被“政治化”了——举止言谈、吃喝穿戴都是有阶级性的。
如此一来,工人穿的工作服,成为工人阶级的代表服装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劳动布工作服成为“逛衣”,还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一
劳动布是粗纺布,以深蓝色为主,面料类似现在人们穿的深蓝色的牛仔裤料子,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相比之下,牛仔裤的面料要精细和结实一些。
最早,劳动布是炼钢工人的工作服面料,因为劳动布有隔热的功能。196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周年大庆举行群众游行时,产业工人游行方队统一穿的就是这种工作服。
当时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人,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最高。这种工作服的样式,便成了工人阶级的代表性服装。
开始是炼钢、机械制造等产业工人穿,后来化工、轻工、纺织等轻工行业纷纷效仿,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工厂的工人都穿这种样式的工作服了,甚至商业职工也不甘落伍,工作服也按这种样式照葫芦画瓢。
不过,在棉布供应紧张的年代,都以相同的劳动布面料做工作服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的工作服有不同面料,但以劳动布为正宗,也最牛。
记得我参加工作之前,社会上流行的时髦衣服,一是深绿色的军装,当时也叫“国防绿”;另一个就是劳动布的工作服。
上衣有裤子相配,全身“国防绿”最牛,搞对象穿着这身行头,模样儿再寒碜也有姑娘跟。
上衣是劳动布工作服,下边配别的裤子,也牛,穿着这行头跟姑娘见面,十拿九稳。
当然,全身都是劳动布工作服,也体面,一看就知道是朴素的“工人阶级”。
当时,一个人穿戴份儿不份儿,主要看上中下三点,即帽子、衣服和鞋。所以,单穿一件劳动布工作服足矣,走在街上也酷酷的。
二
劳动布工作服到了1970年代,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标志性”服装,成为当时最体面的服装。凡有重要活动,人们都要穿这种工作服。
我有一位师傅级的大哥结婚,他爸把自己的将校呢(军服)从箱子底翻了出来,让他当“道具”照“结婚照”。但他坚持要穿工作服,弄得老爷子挺扫兴。
其实,那会儿将校呢要比工作服更体面。您想,几亿(当时还没13亿)中国人,有资格穿将校呢的有多少呀?
但我这位大哥还是觉得工作服体面。两口子都穿着工作服进的照相馆。当然,那会儿所谓的“结婚照”,就是俩人肩并肩的合张影。
劳动布工作服在当时几乎成了“标签”,只要穿着劳动布工作服,您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工厂的工人。
记得有一次,我跟两个师傅在南城一家饭馆吃炒饼,我吃完之后,女服务员笑吟吟地给我端来一碗热乎乎的面汤。
旁边的师傅示意也来一碗。服务员瞪了他一眼,那意思是说:没你的份儿。
师傅疑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没有我们的?”
服务员没好气地说:“我们这儿可没写着吃炒饼送面汤。这位小伙子是工人老大哥,我们特殊照顾。”
到这会儿,我师傅才明白这是因为我穿着工作服,而他俩穿着便装。
汤上来,我不能自己喝呀!我把这碗汤让给师傅,又要了两碗。让人感到可笑的是,我张了嘴,服务员又笑着把汤端过来。
您说穿上这工作服,能占多大便宜吧。
三
我是“70届”,即1970年初中毕业生。这届学生特殊,上面没有高中学生,全国都一样。
因为在我们上头的4届初、高中毕业生,都前后脚“上山下乡”了,全国的工矿企业劳动力一下子青黄不接。工厂急需生力军,所以,我们这届学生算是“抄上了”。所谓“抄上了”,就是没去农村插队,大部分都留在城里工作了。
當时参加工作都是学校分配,毫无疑问,工厂是我们这届学生最想去的。
能当上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是当时青年的最高理想。自然,谁都渴望穿上那身劳动布工作服。
但这身工作服并不是想穿就能穿上的。当时工厂到学校招工,头一样是挑出身,第二样是看表现。这两样不过关,皇上他二大爷说情也没有用。
我父亲是右派,属于“黑五类”,爷爷给军阀当过私人医生,自然不够格,所以,这身劳动布工作服盼了半年多,也没穿上。
为什么说盼了半年呢?因为我们这届学生是从1970年6月开始分配的,快到年底了,我和那些出身不好的同学还没人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地在学校“糗”着。
眼瞅黄花菜要凉,留城工作没戏,我妈都给我准备好到农村插队用的箱子了,偏偏刮来一阵风,天上掉下一块幸运的陨石,砸我脑袋上了。
这年的12月20号,北京市二商局系统在我们学校招10个学生,老师念的名单里居然有我。
记得非常清楚,名单念完,我愣了半天,喏喏地问老师:“您没念错名儿吧?”
分配单位说是二商局,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卖大白菜、卖酱油醋。没想到分我去的是二商局下边土产公司的木制品加工厂。绕了几个圈,最后,我被分到了木炭车间烧木炭。
活儿虽然又苦又累,但是让我感到一丝欣慰的是上班的第二天,领到了一套工作服。
感谢老天爷,这套工作服终于穿我身上了!
穿工作服的那种新鲜感早就淡忘了,但领这身工作服的情景,却让我记忆犹新。
车间主任姓董,个子不高,方脸大眼,面色黝黑,手里永远拿着一个笔记本,嘴上叼着一个小烟斗,有时冒烟,有时不冒烟,说话语气低沉,一脸庄重。
当时分到这个车间的除了我,还有两个同龄青年。在发这套工作服之前,主任拿着笔记本,讲了一通革命的大道理,无非是要树立革命理想,努力工作,好好改造思想,接好革命的班之类。
主任的话语重心长,说着说着拿起工作服对我们3个青年人道:“知道穿在你们身上的是什么吗?”。
我们那时不满16岁,乳臭未干,主任在我们眼里如同一尊神。
这句话一下把我们仨人问住了,我们面面相觑,一时手足无措。
“它不是衣服吗?”我身旁的一位工友犹豫了片刻,怯生生地说。
“不,它不是普通的衣服,是工作服!工人阶级的服装。确切地说是革命的衣钵。”主任一本正经地说。
主任念过两年私塾,知道“衣钵”这俩字,当时让我念,一准念成“衣体”。
他的这几句话让我把心提拉起来,我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工作服不是衣服,是革命的衣钵?难道穿上这衣钵,就成革命者了吗?
我心里正犯嘀咕,主任已发工作服。他把工作服交给我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异常庄重。
“穿上它吧!”主任握住了我的手,神色凝重地对我说:“光荣呀!穿上这身工作服,你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了!”
“真的?”我忍不住脱口而出。
“衣服都给你了,还会有假吗?”主任宽厚地凝视着我笑了笑。
这句话对我来说如沐春风,突然之间,我好像突然悟出“衣钵”这俩字的意义,觉得自己的腰可以直起来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因为出身有砟儿,处处遭冷眼,常常受挤对,一直在人前背后抬不起脑袋,夹着尾巴做人。现在穿上这身工作服,成“工人阶级”了,您想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吧。
领到工作服的当天,我兴奋得一宿没睡觉。既然有了“工人阶级”的行头,我自然得嘚瑟一下。穿上工作服的第二天,我便奔了照相馆。
这还不过瘾,几天后,我的一个工友从家里拿来照相机,我又穿着这身工作服,在厂里照了一组照片。
四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身“工人阶级”的“衣钵”会让我跌份儿。
那天,我穿着这身工作服,在西单碰见了两个中学同学。
他俩都属“根红苗正”的,虽然上学时不是一个班,却都分到了首钢,身上也穿着工作服。
俩人见我穿的工作服,却不约而同地笑了:“穿这衣服还满大街逛呢?”
我发现他俩的笑意里带着嘲讽。
“怎么了?这不是工作服吗?”我疑惑不解地看着他俩问道。
“工作服是工作服,但你穿的不是劳动布的知道吗?”一个同学说。
这时,我才注意到他们穿的工作服是劳动布的,而我穿的却是平纹布的。
“平纹布的就不是工作服吗?”我不服气地说。
他俩哈哈笑起来。
“麻袋片做的也是工作服。”一个同学含讥带讽地说。
当时,只有工业口的厂子才发劳动布工作服,我所在的是商办工厂,没资格享受劳动布工作服的待遇,所以,在这两个同学看来,我穿着平纹布的工作服,不是“正宗”的“工人阶级”。
您说那会儿人的观念逗不逗吧,同样是工作服,一个是劳动布的,一个是平纹布的,竟有这么大的差别。
由打这两个同学把我穿的工作服踩咕一通儿后,最初穿工作服的那种心气儿,自然就打了折扣。
虽然还把它当“逛衣”穿,但总觉得“平纹布”在“劳动布”面前矮半头。这工作服是干商业的标志,好像穿上它就远离“工人阶级”似的。
我们这些“70届”的学生,平时在一起聊天时,工厂的明显瞧不起商业服务业的。而当时社会上的老百姓却没这么多看法,只要穿工作服,都认为是“工人阶级”。
在厂子上班的时候,我常问我师傅:“咱什么时候能换成劳动布的呀?”“瞎子磨刀,快了。”师傅说了一句俏皮话。快了?快了是什么时候呀?转过年发新工作服时,我一看,依然是平纹布的。
那几年,我一直盼着厂子发的工作服是劳动布的,但直到我离开那个厂子,“平纹布”也没变成“劳动布”。
有一次,我跟管发工作服的老耿师傅聊天,他告诉我,想换劳动布工作服的人很多,包括他自己何曾不想把“平纹布”改成“劳动布”,但改发“劳动布”非常难,得市劳动局批,因为劳动布料供应紧张。
看来要想让“平纹布”改头换面,还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我离开那个厂子后的第二年,厂里发的工作服才改成劳动布的,但这个时候,劳动布工作服已经不是时髦的“逛衣”了,当时流行的是夹克衫。
劳动布工作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悄然退出“时裝”行列,人们除了上班穿,平时很少有穿它上街的。当然,它的政治色彩也早就消失了。
时代变了,一切都已经翻篇儿了,现在劳动布工作服都进了博物馆,谁还计较这些呢?
当然,还有谁记得劳动布工作服的那些事呢?
(编辑·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