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2019-11-25周倩朱东峰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产教模具课程体系

周倩,朱东峰

(淮海技师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技工院校的教育特色重点体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模式创新、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渠道。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模具工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代表,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在此大好形势下,模具企业急需大批掌握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与技能、模具产品形成工艺、模具生产设备操作、模具项目组织与生产管理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因此,加快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深度操作时间程度不够,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模具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改革的重难点。”因此,为了构建适应现代模具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技工院校应紧密围绕模具行业企业的技术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的要求,积极实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统一、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统一、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模具相关企业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管理、装配、管理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从而积极加快国家模具行业的发展。

1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1 学生主体性

由于模具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模具理论知识、在做中掌握模具设计、制造及安装等实践技能、在做中培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真正地实现“教学做合一”,从而推进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1.2 课程开放性

传统的模具专业教学教师更多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狭隘性。但实际上,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技术随着模具行业和科技手段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向前在发展,模具企业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应在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融合最新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建立灵活可行的课程教学体系,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培养适合模具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1.3 知识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应针对学生学情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会知识迁移运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获得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实践技能的提升。

2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理念的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即根据模具行业及企业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对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制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确保专业课程教学有效的将生产与学习相融合,使得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2.1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开展模具专业建设

技工院校是为社会经济及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模具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及企业需求,而校企合作成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加强对模具专业建设是成功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第一,应明确校企在合作过程中的各自职责,学校围绕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对学生进行模具生产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制定校企合作规章制度,促使校企合作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切实发挥校企合作价值;第二,将学校建设成为企业的科研中心与培训中心,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实现对人才的培养,有效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通过组建科研小组,解决模具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难题及新产品的开发研发,既能为学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资源,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第三,学校安排学生通过轮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实习,掌握模具生产工艺流程和提高职业技能。这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能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2.2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确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专业是伴随着机械专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分工的细化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以来,模具专业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技工院校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学习模具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随岗见习,让学生了解模具企业文化、模具生产设备及相关操作流程,为学生模具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学年,学生主要学习模具专业课程,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中掌握模具生产工艺与技能,在完成技能训练和考核后,以轮岗的形式到合作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岗位操作,亲身经历模具生产的整个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提高操作技能;

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并以顶岗实习的形式,逐步地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技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需要在企业与学校双方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不同难度的模具设计及制作整个流程,包括模具材料报价搜集、材料采购、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试模和修模、模具设备操作、模具维修等全部流程,只有经双方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予以参与答辩,并在答辩合格后,根据其完成难以程度,授以不同等级技师资格证。

2.3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技工院校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打破模具专业原有的学科体系,在遵循重基础、重技能、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把整个专业课程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核心知识模块和综合素养培养模块,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特点。其中:

(1)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在遵循“够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开设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电工电子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模具制造工艺学、机构与机械零件、工程力学、模具CAD设计、模具加工与编程等基础理论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开设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钳工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模具安装与调试、模具特种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结合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从而推进一体化改革,实现模具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之间的有效对接。

(3)综合素养培养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人文教育、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4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和人才培养观的束缚,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形成“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根据模具专业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对学生的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学业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思想品质、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帮助学校、企业、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具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是以国家政策为引导,以培养具有模具专业前瞻性技能技术与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既是技工院校教育成功的体现,是企业人才储备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适应新形势下模具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模具技术型人才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模具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擦擦模具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