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路径研究*

2019-11-25

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小镇特色

王 辉 李 平

“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路径研究*

王 辉 李 平

(徐州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对“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色小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的双重选择,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特色小镇建设为民族传统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平台,但由于传统体育传承理念与小镇现代化建设的冲突、责任主体转移、繁荣假象等造成了传承的困境。在国家大力发展“特色小镇”的新时期,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作为政府和企业资本投入的吸引力;产业集群的推动力;打造宜居环境的凝聚力;更能作为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各地政府、开发商应合理定位各地的传统体育,从产业化、生活化、涵化等途径实现特色小镇进程中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特色小镇;传统体育;文化再造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一时间,“特色小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特色小镇建设话题被政府部门和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国家层面出台了20余份与“特色小镇”建设有关的文件,各地政府纷纷开始“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的文件多达32份。关于如何建设特色小镇,也成为了学界关注的重点,相关的文献也是层出不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的探讨、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以及建设路径的研究;二是对国外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及借鉴经验特色;三是对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空间区域打造、建设模式、旅游小镇等方面的研究。在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中对体育小镇的研究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关于培育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的通知》而逐渐增加,但关于体育与特色小镇的关系,体育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当充当的角色等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类似的文献仅有一篇题为《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研究》的文章,王松(2018)发表在体育文化导刊,文章分析了传统体育文化与运动休闲小镇的互动关系,认为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能够避免“千镇一面”,能够提高运动休闲小镇居民的文化自信,并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三个层面提出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小镇建设路径。传统体育文化对于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的作用已经有所论述,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2030健康中国”、“大健康”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更不能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再造。

1 “特色小镇”的生成逻辑

“特色小镇”建设承载着拉动乡村经济、城市“三修”的重任,因此,从我国农村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两条脉络分析“特色小镇”的产生过程,更有助于阐释“特色小镇”在当代的意义。

1.1 农村市场经济演进的结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建国以来,政府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问题。“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要靠工业发展,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要靠发展城市,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要尽量减少农民,使其成为市民。”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工业化发展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展“一村一品”,鼓励乡镇企业、家庭作坊等的发展,对乡村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培育,促使部分乡村发展为建制镇或是集镇,对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镇成为转移农村人口、带动周边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现有特色小镇的概念是4.0版的小镇加上新经济体,同时抛开了建制镇。特色小镇是1.0版的“一村一品”,2.0版乡镇企业、家庭作坊;3.0版旅游小镇建设的升级版。是自下而上、由市场之手其主导作用产生的,并非政府规划出来的。”在浙江工作了18年的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阶段提出的“特色小镇”是我国部分村庄三十几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当地农民、当地民营资本家、政府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例如浙江的横店镇、贵州的青岩古镇、江苏的溱潼镇等。

1.2 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选择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当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就会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为乡村都市化、中小城镇的发展和特色小镇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机遇和动力。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6.7%。特色小镇的建设开始提上日程,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在我国,最早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是在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会议中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社会学家费孝通通过对江村经济和和江苏小镇的考察于1983年提出“解决中国城市问题,发展小城镇””的论断。Tan(1986)“对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实现政府的其他目标来说,复苏中的小镇是一辆快速汽车”。从发展小城镇,到重点镇,再到特色小镇,反映了我国小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城镇化不同的历史诉求和任务。今天的特色小镇概念的提出同经济新常态、新一轮城镇化、创新创业等时代特征与时代使命密切相关。美国地理学家波恩所言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生长、生活、生态”出现不和谐。特色小镇的建设是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复’理念下的一种实践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作用。

2 “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受到政府政策性保护,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各项政策支持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文件中,均有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的不同表述,见表1。从旅游产业、体育产业到特色小(城)镇,从中央到省级(直辖市、自治区),再到地级市,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一脉相承,尤其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均提出要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培育小镇特色。

表1 特色小镇培育的相关文件

政策名称发布时间及部门相关的表述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噶站改革委、财政部1、在第二条基本原则中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突出特色。2、在目标中提出,建设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3、在要求中提出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 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1、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发展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2、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等的保护,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小(城)镇 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22日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1、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分期分批推出“全国重点体育旅游节庆名录”。2、支持具有民族品牌的体育旅游企业与志明品牌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1、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2、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调查,充分运用传统体育人文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健身休闲集聚区。 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1、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1、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传承和推广优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体育为载体阐释中国梦,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2016年6月27日国务院1、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2、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 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2017年5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1、依托各地传统体育文化特色资源,形成体育产业创新平台;2、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小镇依托人文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体育文化。 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2017年7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保持小镇现状肌理,准中现有生产生活方式。2、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3、保护和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独特文化标示和小镇精神。

2.2 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传统体育文化与小镇现代化建设理念冲突引发传承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引发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危机。“从来中国民族在文化上的自大心里,很快地为西洋之实际的优胜打击无存,顿儿一变为虚怯之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早期发展和传承是受到数千年来我国儒家“礼字 当先”的文化观念影响。对于国人的影响,除了强身价值之外,更多是娱乐功能,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强调的是以产业的集聚为特色,强调的是产业的市场价值。例如在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中,80%的选择户外、水上、冰雪、足球、航空运动等时尚、现代体育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类型,而传统体育产业因其创新难度大、成本高等因素被忽略。

2.2.2责任“主体”变“客体”引发的传承后继无人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佼佼者,是产生于农耕文明、形成于村落发展、服务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近代以来被机器工业所贬低、压抑、排斥的日常生活文化,正借助成为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机会而得到社会承认,为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机会”。然而,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产业建镇,而产业的选择以高精尖为主,曾经村镇的居民不得不让位于高精尖人才,他们面临的是被边缘化,他们主导的生活方式也面临边缘化和消失。

2.2.3“繁荣”浮萍造成的传承假象

由表1可知,在颁布的政策中,均提到了要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地域传统文化成为特色,可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于关注外部文化的植入,缺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象。从体育小镇的规划项目和实地调研来看,基本上形成对国外运动项目的倾斜性选择,对国内运动项目的选择极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明显移植了中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典型思维,对中国大量缺乏现代体育文化土壤的小镇而言,能够顺利实现现代体育文化的融入是一个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3 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传统体育的角色定位

在大健康时代,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对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要求也成为硬性的标准,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中,不仅仅发挥着推动全民健身的作用,更能助力于特色小镇的内涵建设。国家及地方政府致力于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以及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特色小镇,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助力特色小镇建设。

3.1 打造和谐宜居环境的“凝聚力”

凝聚力通常指集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因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结为一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即作为共同体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精神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在特色小镇这个新聚落中更需要重视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更需要重视维系成员的新的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更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渗透、感召、辐射和凝聚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 “小镇”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镇民”们的共同记忆,一直是“镇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发挥着凝聚人心,促使居民团结、和平相处的主要作用。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功能,促进特色小镇和谐宜居社会环境的营造。

3.2 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吸引力”

特色小镇的吸引力是小镇能够打造为特色小镇的前提,是引起政府关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吸引游客前往的力量。“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得益于浙江省两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规划的建制镇,也不是产业园区,也正是因为其“非城非区”的特点,才让部分平地起高楼的特色小镇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这种聚合型的“特色小镇”一个地方能建设多少,正如美国的硅谷全世界仅有一个如此,“非城非区”的小镇只能“是城市化进程中非连续性、过渡性政策手段。”正如专家指出浙江“特色小镇”“因盲目借鉴简单模仿、未能依托本土资源量体裁衣而致地域特色模糊,因疏于立足乡土、挖掘历史、讲好故事而致小镇缺失原汁原味、引人入胜的独立卖点。”有学者鲜明指出: “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从根本上都只能从手段的意义上来理解,都必须服务于改进提升人(首先是作为小镇主人的居民)的生活、人本身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特色小镇的建设更多的应该是为“镇民”服务,经济建设、产业转型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品质。民族传统体育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古老神秘的仪式感、乡愁记忆的承载体等特质,成为旅游小镇建设中的吸引力。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吸引外来投资商和游客。

3.3 特色小镇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主要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力量。特色小镇建设的软实力主要是指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的传承和再造“不仅具有享用( 对小镇的居民) 或展演( 对游览者) 的性质,更具有精神上的砥砺功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小镇文化建设是实现小镇特色建设的条件。北京某房地产董事长客观分析说“那些传统的、被人们认同为“特色小镇”的,比如周庄、同里、乌镇等,都是文化、民俗积淀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而我们却要在文化肤浅、急功近利的三五年中创造奇迹?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未免冒进。”传统体育文化是地方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自强进取、和而不同、人格完善等继往开来的体育精神,涵养着兴国、强国、治国等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沉淀出无穷的、无比的、无量的文化自信底蕴”。因此,地域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软实力,实现小镇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再造,才能激发小镇发展的“内生力”。

4 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传统体育的生存路径

4.1 产业化,助力小镇的特色形成

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化过程中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价值”没有充分的被挖掘,在市场经济时代,“乡民”远离家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在对江苏省13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和部分参与者的访谈中得知,“如果在家就能挣钱,我们当然不愿意千里迢迢跑到外面去打工”。而在13个项目中2个实现商业化的项目均不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例如,江浦手狮在姚徐知青旅游景区内作为特色项目进行表演,愿意参与表演的人都有工作,因此,在家的女人们都争先恐后的参与,用传承人的话说“我还要挑挑呢,不用愁没人练”。有专家提出“一个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必须以地区的资本、资源、劳动力、制度、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为依据,各地只有充分发挥地区的要素禀赋,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好的成效。”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传统体育赛事表演业,将其打造为地域赛事名片,助力特色小镇的形成。可以从三个途径进行传统赛事表演业的开发:第一,引入相关知名成熟赛事,将其落户体育小镇。借助知名赛事宣传小镇的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存在投入大、当地群众参与度小的问题。例如,徐州贾汪区体育特色小镇,为宣传当地传统射箭文化的,可以承办全国或是江苏省传统射箭锦标赛,争取该项赛事落户贾汪。第二,打造新的赛事IP。此路径在国内的现有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较少,但在国外,体育赛事表演业以地区培育为主。例如,法国网球公开赛就是在温布尔登小镇地区培育的赛事。此种类型的建设路径成效相对较慢,但对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全民参与推动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赛事的组织、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加快取得成效的步伐。第三,引入和培育两者相结合结合,该种途径对资金和人力投入的要求较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

4.2 生活化,留住人,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体育的“脱生活化”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新一轮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尤其是刚兴起的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普遍存在着缺少“人气”的现象。课题组成员在对北京槐宝小镇和安宁网球小镇的实地考察中发现,所谓的运动休闲小镇仅仅是运动场馆的选址,大部分时间门厅冷落,周边的居民对此所知甚少。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体育的“凝聚力”,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小镇“人气”,活跃小镇常驻居民的生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可以将当地传统体育作为地方全民健身重要推广项目,定期举办比赛,选代表队外出比赛交流,加强赛事的宣传,增强人们的荣誉感。从欧洲特色小镇发展历程看,其实也有类似的过程,他们对特色小镇文化和环境生态保护尤为重视。尊重地方生态文化个性,充分考虑文化资源和当地的百姓民生工程结合。特色小镇发展目的,是改变当地人的生活质量。要把特色小镇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不亚于任何城市,人们今后到乡村去亦或去城镇都是一种不同的选择。城市与乡镇空间随人们意愿自由选择。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体验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

4.3 涵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提高“竞争力”

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提出著“涵化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体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张力不仅“涵化”了城镇的文化生态结构,对于赖以生存的传统体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传统体育作为当地特色文化内容,要实现活态传承,就必须改观人们对其“落后”“愚昧”的认识。因此,在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对传统体育进行打造,充分运用“涵化理论”最终实现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共识”。第一、将传统体育元素体现在小镇标志性建筑之中,出现在最醒目的地方;第二,将传统体育元素作为小镇宣传的重要内容,例如在电视、网络、墙体广告、微信推送内容等宣传途径中体现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形成小镇独特的文化标示,提升小镇的软实力,进而提高小镇的竞争力。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国内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对于项目的“传承”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为传统体育提供了“传承”的锲机,在传承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各地政府、开发商应合理定位各地的传统体育文化,充分挖掘地域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单一文化主题或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创新发展,通过产业化、生活化、涵化等途径将传统体育渗透到特色小镇的生命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1]王松.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5):79-83.

[2]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7.

[3] 李柏文,曾博伟,宋红梅.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动因及其发展规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5(2):36-40.

[4] Tan,K.C,1986,“Small Towns in Chinese Urbanization”,Geographical review,Vol.76,No.3,pp.265.

[5] 史云贵.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功能与路径创新[J].国家治理,2017(4):18-27.

[6] 黄庭钧,储国强,胡梅娟.中国城市化的三个不和谐音[J].党建文汇刊,2007(1).

[7] 仇保兴.“三修”理念理念,建“五特”特色小镇[N].2016-10-29.

[8] 梁漱溟.旧社会构建在今日崩溃的由来[J].乡村建设,1937,6(9):22-25.

[9] 韩文娜,何劲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取向变迁与现实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15-20.

[10] 李平,郇昌店,王辉,等.传承与创新:中国体育小镇建设的文化使命[J].浙江体育小镇,2018(11):45-46.

[11] 朱贻庭,崔宜明.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0.

[12] 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14-16.

[13] 尹晓敏.对当前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J].浙江经济,2016(19):35-37.

[14] 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46-47.

[15] 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16] 陈爱红,竺蓉.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宁波打造“非遗特色小镇”[N].中国文化报,2017-5-12.

[17] 李国平. 特色小镇: 只是换件“ 新外衣DOI:10.13562/j.china.real.estate.2017-2-24.

[18] 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66.

On the Survival Path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WANG Hui, etal.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Jiangsu, China)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YT040)。

王辉(1987—),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