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共建健身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9-11-25李海霞杨晓红

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俱乐部校企体育

李海霞 杨晓红

校企合作共建健身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李海霞 杨晓红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罗定 527200)

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探讨校企共建健身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的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健身俱乐部能够满足健身市场、企业人才的需求,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和企业现有的场地器材设备、师资力量、人文环境使校企共建存在一定的可行性。

校企合作;健身俱乐部;健身人才;实践

高校健身俱乐部是根据学校现有场馆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综合健身俱乐部。以学生为主社会成员为辅,提供有偿健身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方面可以锻炼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广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校企合作共建健身俱乐部是指学校和健身合作企业互通有无,通力合作,共同构建高校健身俱乐部,引入企业成熟的管理机制及专业技术、经营方式,锻炼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管理平台,为学生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提供符合需要的后备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衔接。

本文主要是对校企共建健身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1 必要性

1.1 市场发展需要

1.1.1满足健身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初步统计,仅广东省未来5年保守估计有5万专业健身从业人员的需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业人员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滞后。广东省高职院校能为本省健身行业输送此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只有5所,远远满足不了广东省健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体育健身行业是新兴产业,健身技术更新非常快,传统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未来的健身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健身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必须全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作为探索人才培养创新的突破口,将学生融入企业真实环境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增加人才的竞争力。

1.1.2培养符合企业标准的专业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与健身学院、健身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仍停留在见习、实习、就业表层上的“协议合作”。合作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深度广度合作机制不顺畅、利益保障缺失”的现象,主要存在“学校技术落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到了企业还要重新开始培训等问题。同时,由于健身行业是新兴产业,市场需要推动健身行业扩张迅速,企业谋求自身发展无暇顾及其它,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建设进展缓慢,缺乏深度合作,不能很好支持学校的实训教学与人才培养,因此无法招聘到理想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供需之间的矛盾。校企合作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共建实训场所,以企业用人标准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为企业培养充足的符合企业标准的优秀后备力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1.1.3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才能获得,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完成这一重任。因此校企共建健身俱乐部,方便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反复的专业见习、实习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学以致用、不断总结,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2 校内师生需要

1.2.1服务教师

随着高校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教师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自身和高校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1]高校教师对体育的需求表现依次为:增强体质、抗病防病、消遣娱乐、调节心理、健身美体等几个方面,影响高校教师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没有充分时间、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场地缺乏、没有专业教师指导、以及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等。[2]高校作为体育资源充足的育人场所,具有体育健身的人力资源、场地器材资源优势、锻炼身体的环境,但都没能得到很好的整合,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学院资源进行健身,改善健康状况,使健身活动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满足需求。[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资源设施,调动教职员工的锻炼积极性,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凝聚力、丰富课余生活。

1.2.2服务学生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优秀的后备力量,在关注大学生文化知识和技术理论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2015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10 余个部门联合发布《2014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其中关于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自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以来,在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方面仍呈现下降趋势。

高校体育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体质,掌握锻炼身体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锻炼的习惯,改变目前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现有的每周一次体育课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的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大学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 ; 课余时间无人监督、无人指导、无锻炼氛围,导致个人锻炼很难实施。因此,高校健身俱乐部的出现能够符合大学生目前提高身体素质的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时间安排、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健身项目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在俱乐部中学生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表演、进行体育比赛、体育宣传等活动。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种体育知识专题讨论,各种健身聚会等,以达到锻炼身体、发展个性、增进社交能力的目的。其中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5]

1.3 社会需要

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较系统的体育运营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具备各项群众体育运动的咨询、指导能力和健身教练、私教、团操教练、游泳救生员、游泳教练员、跆拳道、运动保健康复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健身会所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宗旨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我院地处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区面积19.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92120人,只有两个健身俱乐部,刚刚开业不久,经营管理等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有的健身市场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健身俱乐部,把一线城市的健身俱乐部引进地方,依托学校,带来最先进的管理、技术、课程等,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2 可行性

2.1 有例可鉴

目前全国各大体育院校都有自己的专业健身俱乐部如:广州体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院、武汉体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健身俱乐部作为校内教学、训练场所,主要满足竞技体育训练,如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健身俱乐部就是国内首家按照市场上的健身俱乐部的要求去规划的全真型场地,面积3600平方,投入资金1000万,主要用于国家队、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由于运动训练、教学任务较重,基本不对外开放。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如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等高校也有健身俱乐部,这些健身俱乐部基本是商业性的,针对师生和社会的的需求而设,对外开放,满足在校师生和周边群众健身需求。

2.2 学校问卷调查结果

学校分为6个系,共有人数:10489人,现在在校学习人数为7656人,在外实习人数为:2833人。根据每年入学的人数计算,平均每年大约有3000人左右新生入学,这些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健身俱乐部会员,对其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健身俱乐部建设的可行性。

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914份,回收问卷1815份,回收率94.8%。由于专业不同,男女生比例也相差较大,学生的需求差别比较大,故在发放问卷时采取分层按比例发放,尽量做到均衡。

2.2.1学生锻炼基本情况统计

每周参与体育锻炼1-2次的人最多,达1026人,占58.5%,3-4次的次之,为382人,占21.0%,5次以上的有213人,占11.7%,0次的最少,只有186人,占10.2%。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小于0.5小时的有368人,占20.3%,多数在0.5-1小时,为809人,占44.6%,1-2小时的次之为514人,占28.3%。

学生大部分人达不到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需要增加锻炼的次数。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活动强度比较难保证。

2.2.2 学生对健身的理解

学生健身的目的大部分为强身健体,占39.1%,其次为减肥、保持体形,占29.2%,这两者共占:68.3%。剩下的分别为扩大社交、缓解压力、提高运动技能等。

如果有健身俱乐部,无论如何都会去健身的人群为5.4%,健身费用可接受时及有闲置时间的为约23%,身体健康需要时为12.6%,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去的只有14.9%。

认为健身时有专业教练指导非常必要的有817人,占45.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753人,占41.5%,认为不需要的仅为12.9% 。

上述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健身是有需求的,并且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同时认可健身时有专业教练指导的必要性。

2.2.3学校课程的安排

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明确规定,平均周课时不超过24学时,也就是说,学生每周课程小于等于24学时,平均每天小于等于4.8节课,一天按8节课计算,40%的时间是没有课的。学校排课的原则是,白天正常排课,晚上基本不排课,除非是特殊情况,或者老师因故临时调课,因此大部分学生晚上没有课。通过问卷中了解到学生大部分选在下午和晚上运动,选择下午运动的人数为652人,占35.9%,先择晚上运动的人数为597人,占32.9%。说明有68.8%的人下午和晚上是有时间参与健身的。这和健身俱乐部对外开放的时间基本吻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施,上午不对外开放,只用于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下午和晚上对外开放,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管理实践。既满足专业实践需要,又能市场化运作。

2.3 校企现有条件

2.3.1场地设备方面

学校内现有11个实训场、馆、室在内的专业实训基地,有体育馆、私教工作室、团操工作室、康复工作室、动感单车房、篮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现有实训设备总值130万元,实训基地面积27834平米,教学仪器设备良好,基本能够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如果以一个健身俱乐部的标准来衡量,仍然需要企业和学校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鉴于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学校可以提供场地,企业可以投入健身设备,然后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

2.3.2师资方面

成立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时,学校通过内培外聘打造了一支胜任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具备高级健身教练证书、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级健美操)证书、高级推拿按摩师或“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较强,能够在教学、教改、教学资源建设、服务企业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成立健身俱乐部后,企业也会安排专业一线业务能力突出的工匠,既作为健身俱乐部教练,又可做兼职专业教师。既能够弥补学校内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也能弥补企业教练理论欠缺的问题。

2.3.3 运营管理方面

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有健身俱乐部运营与管理课程,就业岗位对应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而事实上,校内教师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培训及挂职锻炼获得知识,开展教学,缺乏企业真实管理工作经验,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通过校企共同经营管理健身俱乐部,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师实践能力,一方面在教学当中能够更好的传授知识,还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真实管理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

3 结论

3.1校企深度融合,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解决供需矛盾。学校能够通过真实场景实践,完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人才;企业能够优先选择优秀后备人才为自己进行梯队建设。

3.2企业开拓学校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办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用于专业建设。

3.3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健身俱乐部,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双方共同商定责、权、利,制订的规章制度,成立组织机构,保证规范化管理。

[1]王东方.高校教师体育健身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2012(2).

[2]杨峰.高校教师体育需求特征、需求满足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3).

[3]郝俊.高校教师体育健身资源整合的研究——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J].西部大开发中旬,2013(5).

[4]周祖杰,王景贤,于春艳.关于高校开展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以浙江财经学院“活力健身中心”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5]王勇.北京部分高校健身俱乐部管理现状的研究——以北京三所大学健身俱乐部为试点[D].2006(10).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construction of Health Clubs with the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 Haixia, etal.

(Luoding Polytechnic, Luoding 527200, Guangdong, China)

2017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课题编号为:XTZYB201743。

李海霞(197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俱乐部校企体育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