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币类藏品管理刍议—以中国钱币博物馆为例

2019-11-25赵颐丽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 2019年3期
关键词:钱币藏品硬币

陈 祺 赵颐丽(中国钱币博物馆)

钱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个博物馆的展览中,随处可见钱币的身影。无论是锈色斑驳的古代铜钱,还是闪耀夺目的金银货币,都在展柜中安静地诉说往昔峥嵘的历史。2012 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发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根据《公报》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 年10 月31 日,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 件/ 套。其中,按照普查统一标准登录文物完整信息的为26610907 件/套(实际数量64073178 件)……钱币24827078 件,数量占比38.75%”。这一数据说明,目前存世的钱币数量十分庞大,占到了文物总数的将近四成。众所周知,钱币具有体积小、数量大、重复品多的特点。如何妥善的保护管理好钱币类藏品,是文物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话题。

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工作,涵盖了从藏品入库,登账制卡、分类排架、修复保养、研究利用等主要环节。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于1992 年,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国家级钱币专业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钱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钱币类藏品的科学管理,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钱币类藏品管理的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下面就围绕“分类”、“整理”、“保护”三个主题,简单介绍中国钱币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不足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一 分类—设计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所谓藏品分类,是根据藏品的特性,即构成每件藏品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异同,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把藏品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藏品分类是藏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检验藏品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科学合理的藏品分类,不但能够达到妥善、长久保存藏品的目的,更可以直接影响藏品的陈列展览、科学研究,进而发挥藏品应有的价值。如何进行科学的藏品分类,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界的焦点问题,各个博物馆都根据馆藏特色和历史传统设计不同的分类体系。一般来说,藏品分类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只要适合博物馆客观情况,其分类就是可行的。

中国钱币博物馆(下文简称“钱博”)基于综合性库房的实际条件,经多年实践操作,将藏品划分为中外纸币、中国普通材质硬币、外国普通材质硬币、中外贵金属货币、其他类(钱范、钞版、钢模等)、钱币典籍、经济史金融史实物等七类。钱币类藏品从属性来说,本就是独立的一类,包含了历史货币、流通货币以及与之相关的衍生品。但由于钱币类藏品普遍数量巨大,材质众多,形制复杂,在实际的管理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区分。钱博的分类体系主要是根据两个原则确立的。

(一)质地优先原则

根据质地进行藏品分类,是文博界较为常见的分类原则。不同材质的藏品,对温湿度等保管条件有着不同的需求。按照质地分类,是开展科学保管的前提与基础。钱币类藏品从质地来说,主要就是两类,即以金银铜铁为原料的金属铸币和以纸张为原料的纸钞类实物。在钱博的藏品分类体系中,按照质地优先的原则首先区分出硬币类和纸币类两大项,继而根据硬币材质的不同,区分为普通材质硬币和贵金属货币,形成普通材质硬币、贵金属货币、纸币的基本分类。

(二)兼顾属性原则

在质地优先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用途与属性。钱币类藏品中,古今中外的钱币实物居于核心地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钱币都要明显的高出一筹,但与钱币相关的衍生品同样不能忽视。这类藏品数量不大,材质多样,用途与功能更是五花八门。基于此,就不能机械的照搬质地优先原则,而是要根据藏品属性进行分类了。钱博在对钱币及钱币衍生品的分类中就充分考虑了属性的要素,根据功能用途的不同,探索更契合实际的分类。如硬币就根据流通区域的不同分为中国普通材质硬币,外国普通材质硬币。其他类主要是生产钱币所用的工具,如钱范、钞版、钢模等。钱币典籍则汇集了历史上钱币学研究的重要典籍。经济史金融史实物侧重于近百年来经济金融领域的票据、证件、物件等。这几类藏品的数量不是很多,按照属性进行分类也便于上架管理。

钱博基于质地优先、兼顾属性的分类原则,结合藏品数量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中外纸币、中国普通材质硬币、外国普通材质硬币、中外贵金属货币、其他类(钱范、钞版、钢模等)、钱币典籍、经济史金融史实物的分类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分类体系在常规工作的开展中还是比较适用的。

二 整理—寓研究于整理

数量大、重复品多是钱币藏品的基本特点。在完成总账登录后,为了分层次、有区分的科学管理,就必须对钱币类藏品进行更为精细的拣选和整理。钱博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理方法,即围绕形制、国别和版别,借鉴利用钱币学成熟的研究路径,对不同类别的藏品开展科学整理。

(一)形制整理

按照形制对藏品进行整理,是较为通行的做法。不同历史阶段发行的货币,普遍存在形制上的差异。以形制为要素进行整理,一方面科学上架的需要,可以将相同形制的藏品集中管理,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对藏品的研究。“中国古代的银两货币形状常常随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改变,有的时期甚至不同的省份或地域形状也有较大差异”[2],以馆藏银锭的整理为例,主要就是根据形制的不同,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银锭区分开来,分成不同的组别,如船型、笏型、元宝、龟宝、方宝、槽锭等,最终完成科学排架。这种形制整理的方法,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整理、排架也集中反映馆藏银锭的基本家底,为后续开展专题研究、陈列展览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国别(区域)整理

按照国别(区域)整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不同的国家与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东西方社会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钱币体系。铸币和打制币在制作工艺、形制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即便是中国,近代以来不同省份、不同银行生产流通的机制铜元、机制银元、纸币,在图案、文字等方面也有着诸多区别。所以在藏品整理中要酌情考虑地域因素。如外国货币的整理,馆藏外国货币是比较有特色的,特别是外国当代流通货币的收藏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在外国货币的整理中,以国别为纲,序次面值排列上架,可以较为清楚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发行流通情况。外国古代货币的整理更是如此,越南、日本等地流通的方孔圆钱,中亚等地盛行的打制钱币,经整理排架后更能凸显中西方钱币文化的差异。再如中国近代机制币的整理,以省份为线索整理排架后,各省发行流通的机制币一目了然,对展陈需要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物征集都很有裨益。

(三)版别整理

版别研究是中国古代钱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顾烜的《钱谱》是已知最早的一部钱币学著作,顾书虽亡佚,但在保留下来的佚文中,就有对钱币版别的记载。版别研究这一钱币收藏和研究的方法,得到历代藏家的继承发扬,甚至影响到日本钱币学界。直至今日,版别研究仍然是钱币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在整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实物,吸收已有的版别研究成果,重新加以整理。如古代铜钱的整理离不开字体、纹饰、轮郭等要素,机制币侧重于签字版、齿边、图案等异同,纸币还需考虑颜色、冠字、票幅、文字涂改等多项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版别整理仅是钱币整理所借鉴的一种方法,不能拘泥于版别中不能自拔。在实际整理中,只需要对差异较大、显而易见的版别进行区分,切忌投入大量精力,过分追求小版别。

三 保护—以预防性保护为主

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预防性保护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钱博在钱币类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探索。简单来说,就是保障好、维护好藏品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一)保障好大环境

确保藏品库房环境的长期恒定。钱币类藏品的材质,总体来看性质都是比较稳定的。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分库管理,钱博的文物库房利用恒温恒湿空调设备,确保库房温度长年保持在20℃,湿度保持在45%。在利用现有的新风系统外,还增加了空气净化设备,以降低空气污染对藏品的损害。

(二)维护好小环境

因地制宜,做好藏品的外包装设计。藏品的外包装是藏品保护的第二道防线。钱币类藏品普遍体积小,稳定性高。与动辄几百公斤的青铜器,易碎易断的瓷器相比,在藏品外包装的设计上更讲究精细、妥帖。所以在设计上更要注意因地制宜。以我馆的先秦货币和机制币为例,先秦货币设计了专门的囊匣,囊匣根据刀币、布币形制的不同,分门别类设计,确保先秦货币能够妥善存放在囊匣中。囊匣用硬纸板糊成,以棉花为内衬,再用丝织物覆盖。制作囊匣所用的材料无毒无害,对先秦货币不会产生损害。机制币以金银材质居多。金、银的稳定性更好,不易锈蚀,所以我们采用了无机包装袋,将机制币封装在透明的无机包装袋内。针对不同材质,不同年代,不同形制的钱币,设计科学的二次包装,是开展钱币类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注释:

[1]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年,第75 页。

[2]周卫荣、杨君、黄维著:《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 年,第15 页。

猜你喜欢

钱币藏品硬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让硬币飞
中国钱币博物馆
左脑风暴
硬币
硬币塔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