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视域下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初探
2019-11-25黄巧婷曹建民
黄巧婷,许 杰,刘 蓉,曹建民
(1.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非发达国家近半数学龄前儿童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潜能,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肥胖儿童的数目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学龄前儿童发展是一个成熟的交互式过程,包含了知觉、运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等的有序发展。尽管不同文化发展过程是相似的,但随着孩子获得特定文化技能,发展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在童年中期、整个青春期和成年期,技能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形成,都建立在幼儿期的基础能力上,且将影响几代人。而学龄前儿童,作为个体由婴幼儿向儿童青少年的过渡,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寻学龄前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1 学龄前儿童所面临的健康状况
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总书记重点提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同年10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就“十三五”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部署。幼儿时期的健康水平是人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学龄前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受到越来越家长及政府各部门的关注,因此关注学龄前儿童健康刻不容缓。
The Lancet杂志2007年和2011年关于发展中国家学龄前儿童发展的系列文章率先对早期儿童发展与成人健康、幸福相关联的证据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有2.19亿(39%)5岁以下儿童面临着无法实现其发展潜能的风险,进而导致该部分学龄前儿童成人后年收入水平平均下降19.8%。相关研究发表后立刻吸引了全球政府机构及相应工作人员的关注,他们通过回顾与关键性生物及社会心理风险相关的证据,总结出影响学龄前儿童早期大脑发育的神经学证据,评估了目前改善儿童早期发展方案和政策的有效性及不投资学前教育的预估成本,得出发展中国家学龄前儿童在其母亲怀孕过程中就已经呈现不公平现象。3岁及3岁以下幼儿早期发展如协调性或素质等方面受诸多不恰当或不公平的因素影响。而发展中国家有近半数(约43%)5岁及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可能由于发育迟缓和极度贫困而无法达到他们的发展潜能。
2004年以来,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无法实现其发展潜能的儿童从2.19亿增加到2.79亿。2004—2010年,受发育障碍或极端贫困的影响,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无法发挥其发展潜能的人数从27 910万人(2004年儿童的51%)降至24 940万(2010年占儿童总数的43%)。通过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早期发展指数进行的初步分析发现,35个发展中国家中,36.8%的3岁和4岁学龄前儿童没有获得基本的认知和社会情感技能,如遵从指令和抑制攻击性。因此,迫切需求从多领域如健康、营养、安全、看护和早期教育等方面入手来发挥学龄前儿童潜能。早期较为合理的学龄前儿童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龄前儿童智力水平、创造力、体力活动、幸福感等为目标,以期将其培养为一名健康、有活力的高效成年个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肥胖儿童的比例从0.8%飞速增长到8.1%。与儿童时期肥胖相关的已经确定的具有高相关性的疾病首当其冲的就是心脏病:超重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成倍高于正常体重的儿童,肥胖儿童患心脏病的概率更高。另外,肥胖儿童长大后患以下几种慢性病的概率更高: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哮喘。除此之外,肥胖还会给孩子带来许多额外的心理影响,如低自尊和社交被孤立等。The Lancet指出全球约1/3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其他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态势。面对全球学龄前儿童如此严峻的肥胖形势,目前世界上仍然没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学龄前儿童肥胖问题。
2 户外活动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多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国民体质监测,分别对5万多名3~6岁幼儿体质健康进行监测发现,虽然幼儿体质总体合格率较高,但幼儿在体质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地域和城乡差异,并且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均与幼儿体健康密切相关。Loprinzi等指出,幼儿时期参与规律的体育运动有诸多益处,如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心肺功能、肥胖及瘦弱等问题的改善。此外,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对现阶段幼儿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成年后的健康如骨密度等也将产生直接益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从很小开始就每天穿梭于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自由活动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而丰富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从小培养运动习惯,增强体质健康,还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睡眠等。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越长,其活跃性越高,久坐时间也就越短。因此,户外活动时间与体力活动相关,与久坐时间成反比。户外活动时间已被证实并且常用来作为评价个体(包括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常用指标。户外活动已被证明有助于增进同龄人间的互动,从而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发展社会技能及儿童的总体健康。因此,户外活动可以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多的锻炼身体和从事社交活动的机会。我们都知道电视、DVD、视频将会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户外活动则对其有利。Hinkley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服从性与电子产品的观看时间成反比,与其户外活动时间成正比。另外,户外活动时间还对表达技巧有着显著影响。男孩和女孩每天平均在屏幕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分别为2h、3.3h与2.2h、2.9h,在表达技巧和规则遵守上女孩的得分就显著高于男孩。
此外,户外活动可以显著增加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这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减少静坐时间,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预防近视,改善膳食习惯,促进睡眠等,甚至研究证实与大自然连接度高的孩子,未来学业能力也会表现更佳。
3 家庭视域下的户外运动
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幼儿园环境、课间休息、体育课、课外活动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全球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学龄前儿童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运动量。而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学习、生活的主体,父母对其一生的影响是重要的、深远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育活动,既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又可增强幼儿体质,调高学龄前儿童健康水平,以实现其个体社会化。而父母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少会影响孩子的体育行为,且父亲参加体育锻炼对孩子体育行为的影响更大。因为在人类运动文化生命史特征的形成中,父亲在运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更大的带头或榜样作用。此外,父母的身体指数、受教育水平等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父亲的身体指数值将直接影响学龄前儿童的体力活动量。
王凯珍等通过对3~6岁幼儿家庭体育活动行为和活动量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发现,影响幼儿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儿家长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环境、家长体育认知、家庭体育实施条件、体育活动物质保障、幼儿个体6个方面,其中父母参与体育活动热情、运动素质、兴趣及掌握程度将对幼儿的体育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良好示范作用及强化作用。目前,通过对改善学龄前儿童肥胖问题的文献阅读发现,多数研究仅关注于单一方面,如控制饮食或体育活动,也有少数研究将这两方面结合以期改善学龄前儿童肥胖问题,但效果均不理想。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研究多数将重点放在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方法上,而很少针对家庭。而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学龄前儿童有近2/3时间在家庭与父母或亲人共同度过,因此以家庭为视角,通过父母组织多种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可让学龄前儿童更真切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将产生深远影响。
4 结 语
学龄前儿童是祖国的蓓蕾和希望。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不但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未来我国人口的质量。以家庭为视角,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对学龄儿童的健康将产生深远影响。家庭视域下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初探丰富了我国幼儿健康促进实证研究方面的探索,明确了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方式,完善了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关于“户外活动”的理论,又为我国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