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的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研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

2019-11-25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

徐 伟 王 娇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改革强调,立足“实践”设计师范生的课程与教学方式,延长师范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强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深度融合。[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兴起是教师培养传统的又一次回归。然而,有关调查显示,体育师范生培养依然存在目标和模式数年不变,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改革与培养方式远远滞后于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存在教育实践课时少、目标不清晰、内容不成体系、形式相对单一、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2]在我国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认识,探究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的学理依据和操作方式,已然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1 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的必要性

1.1 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截至到2015年年底,我国共有446所高校设置了852个体育学类木科专业点,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布点数量达317个,从2005年到2015年,年增长率为26.80%。[3]随着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有效地推动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问题,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实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多、实践课少;老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经验传授多、实践操作少;闭门教学多、开放教学少等方面,致使师范生专业示范性逐渐褪色,职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对口率低下,入职后流动率相对较高,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4]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以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师范性特色,立足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渠道,增设实践环节,强化职业理想的引导及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的训练,培养“爱教、会教、擅教”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体育教师。

1.2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教育界普遍认识到师范生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这些素质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师范生将来入职为师最基本的素养和前提条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有赖于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精湛的体育技术技能,更需要有热衷于体育教育事业的职业态度、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职业品格,以及较强的职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情感与实践能力发展是一个缓慢、细致、复杂而艰难的自主体验过程,是一个实践与反思相统一的动态生成过程,其中职前的教育实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5]没有职前的教育实践,师范生就没有机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真切地体验体育教学的快乐与成就,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体验与反思中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价值,进而激发职业动机,坚定职业信念。也缺乏机会触及到学校体育存在的真实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开拓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1.3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生培养是体育师资输送的“工作母机”,是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摇篮,是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实现新课标顺利实施的推动者,[6]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新形势下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对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生培养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一座桥梁,打破了师范生培养由高校一手包揽的局面,跨越了高校与中小学校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壁垒,能够有效地促进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规避传统院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所导致的课程内容抽象和空泛,弥补以往师范生实践知识与技能、实践智慧与方法严重缺失等教育问题。

2 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的实践方式探索

20世纪后期,全球教育改革的焦点开始从“教育质量”向“教师质量”转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了所有国家一项优先发展的任务。[7]在该背景下,各国高等院校不断寻求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师范生明确职业志向、培养职业情感、训练职业技能、生成实践智慧和自我创新能力有着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8]可以说,能否构建系统的、有实效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是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关键。对此,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通过整体筹划、系统设计、有序安排每一个教育实践内容,将教育实践贯穿体育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包括职业课程引导、专业课程研习、实践活动习得、规范教育实习四个部分,积极探索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的有效路径。

2.1 职业课程引导

据调查,刚入校的体育师范生,大多数对教师职业认识比较模糊,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理想尚未形成。在其起步之初,引导他们加深对职业了解与认同,至关重要。为了让师范生尽早了解体育教师职业要求,引导师范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实践,关注体育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环境,领悟体育教师职业内涵,提升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体育学院应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基层优秀体育教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包括“体育专业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优秀特岗体育教师典型事迹报告”和“优秀体育教师工作经验漫谈”等专题。并增设《体育师范生职业认知与学习规划》课程,引导师范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2.2 专业课程研习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专业必修课1126学时,专业选修课880学时,占总学时的74.29%,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着力点,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但在以往课程教学中传承性教学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被忽略。诸如教学目标上,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达成,轻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上,因远离教学实践而空洞;教学方法上,以传统教法为主,师范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实践反思能力训练;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脱节,致使师范生主动意识不强,自主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上,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情意与职业技能测评等问题,导致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会背不会用,专业技术会做不会教。

对此,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课上注重吸收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研究成果,尤其是运动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和个体社会化发展研究、青少年健康促进原理与方法研究以及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在专项技能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结合课程性质充分利用模拟课堂、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教育见习、现代化运动教育手段与技术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并积极推行学业成绩考核“过程性评价”,引导、激励师范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师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课下组织实施“双导师制”、“体育师范生基本功第三方测评大赛”、“体育师范生职业发展论坛”、“体育教育志愿服务社团”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师范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职业实践体验与反思。

2.3 实践活动习得

社会实践活动是师范生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习得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满足师范生职业好奇心,激发师范生求知欲,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道德,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体育师范生培养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囿于大学校园的“笼子”里,学习内容常常停留在书本层面上,没有机会去思考超越具体经验的专业实践问题,导致师范生求知欲望不强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不断加强与中小学、体育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实践渠道,丰富实践活动内容,为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创造机会。

2.4 规范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师范生深入了解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情况,提升课堂执教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等至关重要。教育实习规范是影响师范生实习效果的关键。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实习因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体系不完善、过程管理松散、监督与评价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双方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确,指导过程不够严谨和规范;师范生相互抄袭实习材料现象严重;教育调查流于形式,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存在敷衍现象;实习成绩评定缺乏客观公正性;实习基地选择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等后果。

对此,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组建了教育实践教研团队,从组织和管理上加强了教育实习运行工作的保障,具体实施中注重探索合理有效的方式:第一,完善教育实习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规范实习文件,明确双方指导教师职责,以及制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习质量检查制度、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办法、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等,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检查监督、实习后有科学合理的评价;第二,组织开展优秀实习作品评选活动,包括教案、日志、调研报告、典型事迹和教学视频,引导师范生重视实习过程,认真完成每一项实习任务;第三,完善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同学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基地评价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主要以课堂教学效果、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访谈、实习组座谈、实习文件完成情况、实习典型事迹等为评价内容,采用过程性计分办法,全面客观地评定师范生实习成绩;第四,通过师范生实习、继续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双导师制、第三方评价等合作项目,搭建大学与中小学交流平台,协同建设长期稳定、多元共赢的实习实践基地。

3 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实施成效分析

3.1 践行“知行合一”学习观,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构建“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模式”,力求改变以往师范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通过面向职业发展需要的学习,为体育师范生提供“知而必行,行而后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学习情境,进而使体育师范生的学习“知行一体、知行并进”,同进同退,不分先后。河南大学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课程引导、专业课程研习、实践活动习得和规范教育实习等内容,使学科知识学习与术科技能学习相结合;课程论、教学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的高度统一。师范生在认识中行动、反思,在行动中反思、认识,依靠实践行动与认识反思融通“理论”与“实践”,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可以说,“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模式”是基于师范生培养实践,面向教师职业实践,服务教师教育实践,旨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育实践的融合,对于完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3.2 凸显教师培养师范性特色,提升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

“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模式”打破了传统“三基”培养目标要求,强调以“凸显教师培养示范性特色”为中心,“提升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明确教育实践目标,规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弥补长期以来师范生培养在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不足。在职业情感方面,注重师范生对体育教师的职业意识与愿望、职业使命与责任感、职业效能感、职业价值塑造和职业志向培养,以提升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认同感;在职业实践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体育教学能力、指导运动训练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执裁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学生管理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以提升体育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在创新精神方面,注重培养师范生对体育健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好奇心、质疑态度、求知欲望、求异观念和批判反思,以培育体育师范生适应新课改所要求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

3.3 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关系,实现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

“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模式”突破了高等教育空间的限制,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延伸至中小学校。通过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职业课程引导、专业课程实践活动、教学调研与反思等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实现了大学与中小学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衔接,使师范生在真实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获得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切实体验与锻炼。同样,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体育健康课程改革也延伸到了大学,使中小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模式”实施过程中,河南大学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实际需要,构建并实施了“双导师制”、“第三方评价”、“大手牵小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和“中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协同教学、协同科研和协同评价项目,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也间接“反哺”了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实现了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全面提升了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4 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深度融合的思考

4.1 发挥职业能力测试的引导和把关作用,调动师范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就是让师范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育过程,在实践中尝试、体验、反思和探索,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然而,目前体育师范生参与实践积极性不高,自觉性较差,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压力、动力不足,导致教育实践工作因缺乏硬性要求而而无法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测试非常有助于提高师范生训练技能的自觉性。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保证向社会输送技能过硬的合格教师。[9]

因此,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测试也应该从认识层面向具体的、可操作的实际行动转化。首先,高等院校应以体育教师职业需求为导向,建构师范生职业技能测试内容体系,制定师范生职业技能测试制度,规范师范生职业技能测试管理。其次,教育部门要联合相关协会、组织,在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中,将体育师范生职业技能考核纳入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条件,加强对师范生职业情感、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测评。最后,基础教育学校应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体育教师入职标准和职后卓越体育教师标准,为体育师范生正确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4.2 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为师范生搭建切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平台

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脱离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僵化,致使师范生所学知识与中小学体育实践相脱节,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的实际需要。新形势下,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引领师范生培养场域从远离中小学实践转向扎根中小学教育实践,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师资培养方面最突出的特征。[10]只有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才能准确把握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动向,明确体育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规格,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

因此,提高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将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密切合作列入工作日程。首先,全面落实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推动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定期组织师范生开展体育教学问题咨询、交流、研讨、田野调查与操作体验等活动;其次,鼓励高校教师针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问题或是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问题,以自主科研立项方式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合作交流;第三,设置中小学体育研究专项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由师范生自主选题、组建科研小组,开展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11]第四,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依托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建立中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为地方中小学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服务,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理论创新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应用紧密衔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质量。

4.3 加强教育实践制度建设和工作研究,逐渐形成稳定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目前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却没有形成稳定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教育实践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任课教师各自为战,组织管理者随意而为,甚至有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因部门领导更换而没有持续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工作滞后,导致教育实践内容零散、不固定、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工作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松散,相关工作流程还不够严密,组织管理还不够科学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固定的、可持续的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统筹安排、合理组织,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规范化、常态化。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工作,探究体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师范生主体地位,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结合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可持续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工作流程,探索有效方法,以全面提升教育实践工作水平。

5 结语

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促进各自领域的教学反思与研究。基于实践的体育师范生培养与职业对接方式,能够有效地推进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实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学习与专业化发展,而且对切实推行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师范生体育教师职业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职业写作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