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侠作品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研究

2019-11-25石海燕艾思文孟凡强

武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武侠武术

石海燕 艾思文 孟凡强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文化更是精妙绝伦。谈起武术文化的成长,之前的武术巨匠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谈起武术文化的发展不得不提起武侠品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当今社会提起武侠作品便会立马想到金庸和古龙两位武侠作品大师对武术文化传播的贡献。暂且不评论这些武侠作品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的利弊,但两位大师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早期,两位大师还形成了武侠作品竞赛的势头,这是武侠作品发展的巅峰时期,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武术文化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影响,也发生了许多的演变,再加上武侠作品对武术文化的虚拟和夸大,从而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武侠作品的武术文化特征

2.1 超自然力背后的道家文化特征

道家文化对中华武术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武术的基本思想、拳法理论和实践修行理念上,道家的“道”论,“天人合一”观、“知行合一”观、阴阳学说、太极说、八卦说等要素充分体现在此刻武术文化中。[1]道家属于我国的本土文化,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道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所以武术文化的演变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一招一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变多不定程度的演变着。典型代表是多部武侠小说如:《倚天屠龙记》《少年张三丰》、武当一剑》《射雕英雄传》等中描述到的,全真教和武当派,典型的武术有:太极拳,太极剑,全真剑法,全真心法等都是依据道家的“道”论,“天人合一”观、“知行合一”观、阴阳学说、太极说、八卦说等要素演化而来。道教文化的发展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修道成仙”使自身拥有无穷无尽的“超自然力量”。

2.2 崇尚武德背后的儒家文化特征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中国传统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之间源与流的关系铸就了中国传统武术抹不去的儒家思想烙印。[2]无论是儒家思想怎样演化,儒家“和”文化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于中国传统武术之中。正是受这些儒家“和”文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及追求和谐社会的人文观的浸润,人类才会朝着建立友好、和平、互助的人际关系方向“进化”,也才会反思和纠正征服自然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也正是儒家这种和谐的思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使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命系统和生态环境,使两个系统无限趋于和谐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上的高度统一。同时,中华传统武术中“武德”精神所弘扬的“以人为本”精神等与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

2.3 慈悲为怀背后的佛家文化特征

佛教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在长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佛教逐渐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代表的就是少林武术文化,其特征是“不杀生”。[3]少林武术文化最具代表的是少林拳法。在少林拳术中,有很多拳种的名称都与佛教有关联,达摩、菩提、金刚、罗汉等都是佛教中的词汇、甚至以佛教有名人士命名,因为这些人都是普渡众生,拯救苍生的大师。在很多拳术套路中有很多动作都是经过佛教文化的侵袭而演变并命名的。少林功夫很多都是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锻炼、锻炼人体元气,增强体质。达摩把佛教的禅定与中国古代的治气养生方法相结合,提出新的禅定方法,即用禅定的形式,进行思想意识锻炼,少林寺僧念佛经以达入静,即为此法,如“松静”二字,不少人默念可念到一心不乱、心矿神抬的境界,使人心情舒畅,思想安静,身心获得健康。少林的拳法和棍法都是以修身、健体、自保为目的,缺乏主动攻击性,对待敌人也只是利用武功达到惩戒和劝化的目的。所以说少林武术是是佛教与中国武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2.4 止戈为武的和合文化特征

“和”“合”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是世间万物存在与运行的自然事物的协调与结合、统一与发展,进而达到平衡和常态。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地万物共同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则,不同的学术流派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诠释自己的和谐观,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合”文化。然而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不同流派的政治家、思想家也做出了各自的回答。儒家基于“仁义”“德治”的思想,对战争持否定的态度;道家则本于“天道”,好生好德的思想,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战争;而兵家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的等思想的影响,在对待战胜问题上略有相同的看法。无论各学派持有怎样的态度,而在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仍遵循止戈为武的和合文化特征,最终以追求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为目标。

3 武侠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交融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3.1 武侠文学作品中的“佛”“武”文化的交融及其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是外来文化,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宗旨更是如此。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在明清时期武术同佛教共同创造出了少林武术,以少林拳和少林棍为主要核心的技术体系。 少林武术,动作结构,技术内容,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技术动作而进行的,一招一势,非打既防,没有花架子。人人适用,男女皆宜。不管练习者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均可练习。它不论地点、时间和条件,只要想练,即可练习,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少林武功以“不杀生”为宗旨,不使用刀、枪之类对生命直接造成伤害的武器,体现出了佛教慈悲为怀的核心,也体现出里武术的最根本的核心,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本质。所以少林寺能成为当时的名门正派,从而使佛教武术文化得到了当时社会公众的认可,成为当时社会武术文化的主流。在金庸的武侠作品《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中也写到了不少关于少林寺内容,少林寺当时作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名门正派,可想而知当时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突显了佛教文化对当时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影响颇深。

3.2 武侠文学作品中的“儒”“武”文化交融及其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武术是技击制胜类项目,而儒家文化主张的是合和、中庸之道。当儒家文化融入武术文化之中的时候,强调的是武德,追求的是“德”。武德对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是其它任何道德都无法相比的。武德要求习武之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都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活动。[4]所以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强身修德,而武德的核心强调的是“仁”“仁爱”“大爱”。“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对“仁”所作的最全面解释。“仁”,不仅是人的全部道德意识,也是习武者追求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要求习武者具有师慈徒孝、兄恭弟谦、朋亲友爱”。在许多的武侠作品中也诠释了这一点,比如在武侠作品当中武功极高的大师级人物追求的是以德服人,而不是舞刀弄棒,制人于死地。高手之间的过招也讲求的是五湖四海皆兄弟,点到为止,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而这却违背了武术的根本是技击制胜为目的,但这是一种“引儒入武”的最高表现形式,体现了儒家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

3.3 武侠文学作品中的“道”“武”文化的交融及其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发展最高境界是运用阴阳学说、太极说、八卦说等要素达成“天人合一”拥有超自然力量。从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写作背景来分析,几部小说后期均写到民族之间的战争,各大门派全民抗战,抵抗外敌侵略,人们之所以向往拥有超自然力量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九阴真经等神功,修炼不同的心法会练成各种神功、轻功等,激发自身的“超自然力量”来战胜敌人。虽然这些说法有些不科学,不切合实际,不符合生物自然发展规律,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难看出人们心中对和平的向往。是人们希望能用此力量打击外敌,追求一份安定与和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浮夸现象,是因为当时抵抗的外敌大多是部落和游牧民族,这民族的人们从小以肉食为主,身体强壮,军队战斗力强,而中原地区人民,军队身体素质和战斗力跟外敌还是有所差距,所以更迫切地需要这样的超自然力量。这样武术文化也得到了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随后中原地区全民皆兵,自幼习武一起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定。

3.4 武侠文学作品中的“佛”“儒”文化的交融及其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从哲学角度来分析,运用儒学中“心”的概念来改造唯识学中“识”的概念,唯识学中的本体意义的“识”放到了“心”的作用的范畴,并将西方的知识论和认识论的分析方法只看作是心的发用,也就是识的作用层面上来讲。[5]佛家以慈悲为怀,不杀生为宗旨,儒家以和合,中庸之道为宗旨,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不谋而合,具有相通之处。武术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引儒入佛”和“引佛入儒”的发展阶段。这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时武术文化成为区分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使用的兵器“刀”“剑”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王侯将相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佩戴“剑”,而粗俗鲁莽的人都佩戴“刀”。在武侠作品中也突出了这一点,很多武功高强的正义之士佩戴都是剑,被世人称为“剑客”,武德低下、粗俗鲁莽之士都佩戴“大刀”。越是武功较差的人,越希望自己使用的兵器越长,以保证自身安全,而武功越高者使用的兵器越短,甚至“手中无剑胜有剑”,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以武德服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4 武侠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大义与当代科技元素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4.1 武侠文学作品中忠诚、爱国的民族大义及其对当代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的武侠作品对当时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崇尚“英雄主义”“民族大义”。比如代表作品《叶问》《陈真》《霍元甲》等这类作品看完便会振奋人心。这些作品内容出自我国的黑暗历史时期,国土沦陷,国人饱受欺负和侮辱,描写这样的英雄人物,体现出了中国男儿的正直,忠诚,爱国的一面,弘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运用这样的武侠作品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唤醒民族力量,要想不被他人欺负就要自身强大,抬起头,挺直腰,拿起自己的拳头与敌人作斗争。正义的一方总是无敌的。这些作品和金庸的武侠作品均体现了这样特点。金庸武侠作作品中也描写到,正义的人修炼武林秘籍的方法和路数都是合理的,并且能短时间修炼完成,而邪恶的一方总是出现错误甚至走火入魔,这也说明了邪不压正的观点。潜意识的给人们贯彻了正义是无敌的观点,从而激发社会公众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无形之中贯彻和弘扬了当今我国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的内在力量,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

4.2 现代武侠文学作品中夸张手法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对社会公众认知武术文化的影响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给现在武侠作品增添色彩,同时对武侠作品中功夫的过度渲染,使武侠作品中的功夫、功力出现了异化现象,如打通任督二脉,就能练成绝世武功,成为武林顶尖高手。诸多此类的武侠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在《冰河洗剑录》一书中,主人公金世遗,练成“金刚不坏”之身,小说把他描写为超越前人的绝世高手;在《死城》一书中,主人公宇文烈获得了上古秘籍“玄元经”,最终练成练成刀枪不入的“金刚不坏神功”,那些高手用武器也伤不了他”;在《破碎虚空》一书中,主人公传鹰获得了“战神图录”最后成仙,等等。这些武侠作品中最终以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成仙拥有超自然力量为目的,这些都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这其中有不少的武侠小说被翻拍为电视剧 ,再加上高科技技术把其中的武功无限虚拟扩大化,使这些武侠小说更加玄幻神奇,也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这样的人为改造有利有弊。好的一方面:增添了舞台效果,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提高电视收视率,使观众更加的生动的了解剧情,丰富大众生活。不好的一方面:这样的手段会蒙蔽大众的双眼,无限夸大武术动作,会歪曲社会公众对武术的理解,这样会限制武术文化的传播。媒体是基层社会的民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今和他们谈谈对武术的理解,大多都会想到武侠作品中的玄幻动作,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等等,而忘记了武术的本质,忽略了武术文化的内涵,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啊,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5 结语

中华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运动形式,蕴含着我国儒家、道家、佛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独特的技术风格。武术文化是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它是人们从古至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精华,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武侠作品作为武术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并且对武术文化传播起着一定的影响。武侠所展示的侠义精神,爱国精神,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武侠作品对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武侠作品的创作与展现都应该选择合理的表达方式,夸张有度,不应过分的玄幻化。并且武侠作品所要传播的应该是武术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使社会公众能对武术文化有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在传承发展武术文化时,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还要与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增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只有将武术的发展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武术文化才能得到社会公众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向世界推广。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武侠武术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