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学院: 加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2019-11-24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从思政课程教学到课程思政教育的转变,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念的重大提升。黄淮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基本路径,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常态化、长效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在抓好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上出实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研究具体政策和措施,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学院组织落实”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并有机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二是完善制度设计。2018年年初,学校制定了《黄淮学院课程思政实施办法》《黄淮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等,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将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战略之中,并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协调发展、落实标准与创新特色共融共通、试点探索与全面推进分步有序的四项主要原则,让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每一门课程,形成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了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学校整合全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源,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工作室”“黄淮学院课程思政微信群”、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等,搭建“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让每一位教师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融合点,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国内“课程思政”教育领域专家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采取“原理讲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个人展示+成果共享”的形式,点面结合,推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革命,让教师既为“经师”,更为“人师”,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文化环境。

创新手段载体,在推动课程思政实施上下实功

“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因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为此,学校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守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载体、方式方法改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实施专题化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二是注重课程思政分类实施、全程贯通。学校目前有54个本科专业,1800多门课程,涉及9大学科门类。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分类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一方面,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联动,推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拓展课程思政时空,投入300多万元引进线上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创作了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堂、微视频,打造了“课程思政進行时”“课程思政之我见”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品牌栏目,并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利用清华大学“雨课堂”技术,结合“超星尔雅”的通识课平台,体现课程思政导向,引进了323门校外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学生通过手机端可以全时空在线学习,增强课程思政的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针对专业类课程,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思政教育资源开发,着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品微课和精品教案,建设一批名师网络示范课,建立一套完备的专业思政案例资源库,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突出产出导向,在强化课程思政工作落细上见实效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最终要落脚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上。学校以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要求每一位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的元素,每一堂课都要打造思政教育的氛围,使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是培育一批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专业课程。由教务处牵头,在各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学校在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全院选修课中遴选并培育一批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课程,并对示范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通过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使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专业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播正能量,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二是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学校依据学科专业特色,从教学各环节入手,坚持“创新贯通、思政融入”的理念,加强基于专业课程特色的教学策略制定,注重整体规划、“术”“道”结合,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元素,贯穿到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讲义、课件和教学评价中,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注重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教育,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

三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设。学校将实践育人“基因式”融入课程思政,在加强通识课、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围绕“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助力打造了美丽乡村示范点——“新集村拙匠书院”,组织师生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所得支撑第一课堂中所学,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时,强化“以文化人”功能,积极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了一批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阵地,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深化认识、提升境界,推动教学从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向人文素质培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多维度延伸。

四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学校围绕构建以“五个融入”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1+N”创客空间集群、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大力推动以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创业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衔接融通,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人文情怀,强化其核心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形成课程思政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新模式。近年,学校培养了一批师生创业先进典型,催生了一批黄淮创客产品,孵化100多个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学校获批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

下一步,黄淮学院将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按照“抓住一个点、形成一条线、连成一个面”的工作基调,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各项建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稿:黄淮学院党委)

责编:清 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